嗜酸性粒细胞占76.91%的肝吸虫病误诊1例分析

2012-08-15 00:51黄强杨静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上腹检验科血常规

黄强,杨静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O三医院检验科,广西 南宁 530021 E-mail:395135715@qq.com)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17岁,学生,有食鱼生史。缘于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皮肤瘙痒、上腹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上腹隐胀不适,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黑便、血便症状,症状可自行缓解,症状反复发作。2011年4月4日因又反复上腹不适、皮肤瘙痒就诊我院皮肤科门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20.2×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76.91%,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5.56×109/L”,诊断为“荨麻疹”。至 4月22日,症状未得改善,来我院血液门诊就诊,建议做骨穿,查明原因。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大便检查找到肝吸虫卵。门诊拟肝吸虫病、慢性胃炎收入消化科住院,以就诊治疗。

入院查体:体温 36.8℃,呼吸 20次/min,脉搏 72次/min,血压12.50/7.98kPa,体重56kg。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尿常规正常;肝功能:ALT 50u/L,GGT 113u/L,其余大致正常;肾功能:尿酸 485μ mol/L,电解质正常;胸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P-R间期稍缩短;B超:①肝脏实质回声增多,肝右后叶低回声区,考虑实质性占位?②肝内胆管管壁反射增强,建议查肝吸虫酶标试验。③副脾。④胆囊赘生物。⑤脾脏、胰腺、双肾超声未见异常。

诊疗计划:暂予抑酸、驱虫、护肝等对症治疗。4月27日病人治愈出院。

2 讨论

肝吸虫病误诊报道很多,但以嗜酸性粒细胞占76.91%如此之高的却不多见,因此报道此文以供临床参考,减少漏诊、误诊。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亦常见于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本案例中皮肤门诊、血液门诊都未考虑到寄生虫感染,而是我院检验科技师看骨髓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查4月4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20.2×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76.91%”,4月11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26.9×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79.81%”。于是主动联系医生和病人,建议查大便常规,以首先排除因寄生虫感染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经过检验科多张(6张)涂片,大便检查找到肝吸虫卵。门诊才拟肝吸虫病、慢性胃炎收入消化科住院,以就诊治疗。

通过和临床医生的沟通,后来又有多例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而确诊肝吸虫病。但在检验科联系临床医生时,有些医生认为寄生虫感染的嗜酸性粒细胞不会这么高,所以首先不考虑寄生虫感染。而1975年,Chusid等[1]提出的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的诊断标准,沿用至今: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大于1.5×109/L,持续达6个月以上;②无寄生虫、过敏或其他已知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因;③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而且,广西是肝吸虫重感染区,所以对于血象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医生应首先确诊是否是寄生虫感染,以减少肝吸虫病的漏诊、误诊。

[1]Bain B,Pierre R,Imbert M,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 Tumours[J].Lyon France IARC Press,2001:29-31.

猜你喜欢
上腹检验科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与防护
J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在检验科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基层医院检验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乏脂肪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