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教学方式与内容设置问卷调查分析

2012-08-15 00:43章建全宋家琳赵佳琦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诊断学双语第二课堂

章建全,宋家琳,赵佳琦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超声诊断学教研室,上海 200003)

《超声诊断学》教学方式与内容设置问卷调查分析

章建全,宋家琳,赵佳琦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超声诊断学教研室,上海 200003)

通过对在校医学本科生关于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的独立问卷调查,探讨实行超声诊断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就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如开展教学互动、第二课堂、双语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调查分析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超声诊断学等非传统主干学科也面临教学改革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超声医学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诞生与发展,其临床功能已从单纯的辅助诊断演变为集多模式影像诊断、介入治疗、手术中监测于一体的多元化功能性学科,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支撑平台。另一方面,超声诊断学依旧按照传统的非主干学科理念,课程安排与授课方式依然秉承教学改革前的教学体制,未能与时俱进,未能实现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2005年以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超声诊断学教研室不断探索优化课程设置、科学转变教学模式及改革教学方法,以加深学员对本学科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学科抽象的知识内容等。笔者针对第二军医大学2008级5年制本科生学员进行了一次独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教学互动、第二课堂、双语教学等,调查结果对于切实掌握教学现状、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学员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材选择等方面共设计35道题目,均为选择性问题,其中6道允许学员自行补充观点或答案,随机排列题目和选答项。调查内容涉及《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最佳开课时机、最佳课时时长;是否赞成教学互动、支持哪些互动方式;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接受度、最佳教学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是否有必要开设第二课堂、所期望的方式及内容等。

1.2 调查对象

以第二军医大学2008级军医系和海医系五年制第一教学班学员为调查对象,共186人,其中男生176人,女生10人。

1.3 调查方法

2010年12月8日在第二军医大学教学馆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186份,采用独立、封闭作答形式,回收有效答卷164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88.2%。将所有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作统计学处理,用频数分布描述和分析数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

48.5%的学员认为很有必要将《超声诊断学》从《医学影像学与核医学》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甚至有57.1%的学员认为很有必要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主干课程,79.1%的学员赞成增加《超声诊断学》的理论课时,说明学员已经认识到超声对于临床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愿望明显提高;不仅如此,也体现出学员对超声诊断学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认同,切身体会到现有课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和掌握未来有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对于教学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81%的学员表示大部分理解,少部分理解的占11.6%,完全理解的却只有7.4%。完全理解程度如此地低,普遍认为与本学科的开课时机有关。不难看出,此次调查的学员正处于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还没有接触临床学科的学习,对很多疾病都不认识,不能理解该疾病的超声表现和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所以57.3%的学员认为《超声诊断学》的最佳开课时机:分为《正常超声影像学》和《病理超声诊断学》,分别采取《正常超声影像学》与《人体解剖学》同期开课,《病理超声诊断学》与《病理解剖学》同期开课的方式;另有23.2%的学员认为应该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同期开课。由此可见,大部分学员都意识到了《超声诊断学》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及临床医学学科之间息息相关,希望通过调整开课时机,与相关学科结合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86.6%的学员赞成课堂教学互动,支持的方式包括教员提问+学员回答+学员评价(52.2%),学员提问+学员回答+教员评价(46.6%),学员提问+教员回答(46.6%)。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员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单纯教员灌输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互动来调动学员的主动性,集中注意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好地领会和掌握所学内容。

93.1%的学员认为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很有必要使用教学模具,即超声设备实物,认为现场展示超声设备和演示超声图像具有明显积极意义的学员占75.8%,希望超声设备演示的方式包括演示既有图像(17.4%)、课堂现场模特演示(54.0%)和实验室模特演示(30.4%)。图像方位的识别是超声诊断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难点,以往在超声设备没有用作教学模具的时候,学员仅能根据教员讲解的内容,凭借自己的空间想象来辨别不同探头位置时,超声图像方位与人体方位的关系,也并不是所有学员都可以通过想象完全理解这种关系,不少学员无奈之下只得死记硬背以求考试过关。如今,教师将便携式超声设备用作教学模具,边讲解边现场演示,直观、明了,不仅便于学员理解,而且激发了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员课余时间依然热情高涨,试用模具争先恐后,通过自身或相互间的演示,加深对图像方位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超声图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3 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66.7%的学员认为很有必要开展《超声诊断学》第二课堂,且认为开展时间可延长至下学期的约占一半人数(47.2%)。大部分学员支持的第二课堂形式为医院见习(81.4%),其他形式如校园内实验室模拟(14.3%)、前沿知识讲座(5.0%)、观看现场录像(3.1%)均占少数比例。反映了学员对于临床实践的倾向性,只有深入临床一线,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学员建议开展的第二课堂内容包括:认识、理解图像(48.4%)、学会初步检查(60.9%)、从事初级研究(44.7%)、撰写论文(36.6%);希望达到的目的包括:弥补学时较短的缺憾(46.3%)、巩固课堂学习内容(59.4%)、拓展课堂知识(76.9%)。由此可见,学员所期望的第二课堂已不再局限于增加该学科的理论知识,而是拓展课堂知识,且偏重于临床操作,希望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另外,一部分学员还表现出了灵敏的科研思维,具备了初步从事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的意识。

根据学员的建议和要求,我们对部分学员开展了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医院见习加深对超声图像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学会初步的检查手法等。学员积极性很高,坚守岗位、无迟到早退现象,随着实践内容的增多,学习兴趣也越发浓厚,每次结束时都意犹未尽。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该部分学员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学员,表明第二课堂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参与此次调查的学员英文水平达到大学四级者占98.8%,达到大学六级者占55.3%,英语基础较好,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7%的学员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21.9%的学员认为不会增加学习负担,34.4%的学员认为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说明学员对双语教学的接受度有所保留,认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师资和学员(39.0%)、教学方法、环境和条件(51.6%),后者包括英语水平、专业词汇和背景知识的欠缺等。说明为了保障双语教学质量,教师和学员必须共同努力、教学相长,教师更要引导学员加强专业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如果开展了双语教学,一半以上(56.2%)的学员认为课堂上外语授课比例以30%为宜,学习的最大收获主要是扩大专业词汇量(73.9%),表明学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期待值并不高。在选择教材方面,57.3%的学员倾向于“原版教材+中文注释的导读本”,说明虽然原版教材内容丰富、资料新颖,但对于《超声诊断学》的初学者来说,附加中文注释的导读本可以进一步增强学员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 讨论

一直以来,《超声诊断学》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秉承着以往的教育体制,始终作为一门辅助诊断学科,但是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超声检查已成为临床“四大常规”的主要内容,其术前诊断、术中引导监测、术后评估及先进的介入治疗也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保障。鉴于此,我们应根据学科的需要及时修正、重新定位超声医学教学工作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富有科学创新能力的医学生而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首先是课程的设置及开课时机。《超声诊断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即正常超声图像和病理超声图像,前者是基础,只有在掌握了正常图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诊断病理图像。同时超声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正常超声图像和《人体解剖学》,前者正是人体解剖结构在超声影像学上的反映;还有病理超声图像和《病理学》也是息息相关,组织结构病理学上的改变正是超声图像变化的基础。如果能将《超声诊断学》分为《正常超声影像学》和《病理超声诊断学》,并分别与《人体解剖学》和《病理学》同期开课,不仅有助于学员对超声抽象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对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的记忆,起到双赢效果。

其次是教学互动。积极的教学互动,是教学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行为品质的标志之一。有效的师生对话,变“喂哺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学习他主”转变为“学习自主”,从而孕育学生“自我负责”和“自主发展”的学习思想,实现教学双方之间智慧共融的教学品质[1]。教学互动的各种形式,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无论是课堂问答、专题讨论还是自由发言、自由辩论,都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可以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互动中去。另外,由于本学科技术操作性强,对图像方位分辨能力要求高,在互动过程中还可以加入超声设备作为教学模具,通过现场演示加以系统讲解,学员也可通过与设备的“亲密接触”更直观地理解讲授内容,提高图像认知能力,可谓是一种具有超声特色的课堂互动方式。

再次是第二课堂。《超声诊断学》涉及的领域广泛而丰富,不但需要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物理学、电子学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更需要对临床各科知识的了解及融会贯通。本学科的特点是重在实践,只有理论的学习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必需通过反复不断的实践和视觉刺激才能保证和巩固学习效果。因此,繁多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二课堂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课堂内容可以包括三方面:一是巩固并拓展课堂知识,加深对成像原理、基本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对新技术、新方法及前沿知识的初步了解;二是亲自实践,通过自己动手,掌握超声的基本检查方法,并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接触,培养其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使相关知识更深入、更系统、更扎实;三是尝试科研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员,根据其不同的兴趣方向,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文献查阅和检索,写出读书报告或综述类文章,是较好地培养其探索、创新、总结等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在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和了解专业英语的表达、叙述习惯,掌握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为今后学习、深造、对外学术交流以及日常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3]。双语教学不是对专业术语的简单翻译、阐述,更不是专业英语的翻版,其质量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员的英语语言功底和口语表达能力、学员的英语水平、学员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以及教材的选用等。参与此次调查的学员中一半以上不希望授课时英语比例过高,以30%为宜,大部分学员或多或少地担心因此增加学习难度、加重学习负担、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适度的应用才能保障其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掌握好英文授课的比例及表达的适用内容;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设立《超声诊断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通过对《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开课时机、教学互动、第二课堂的改革及辅以适度的双语教学,我们有信心提高超声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匹配度,并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和具有开拓能力的新一代医学人才。

[1]储建明.积极的教学互动产生积极的教学智慧[J].教学新思维,2010,8:44-46.

[2]杜文华.浅谈超声影像学本科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4,6(3):187-188.

Expec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Settings of Ultrasonography

ZHANG Jian-quan,SONG Jia-lin,ZHAO Jia-qi
(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

Through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the school curriculum of ultrasonography,we conducted a survey among the medical undergraduates.This investigate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for the reform of ultrasonography and puts forward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content,curriculum,textbook choice,transforming of teaching method such as carrying out interaction of teaching,second classroom,bilingual teaching and so on.

ultrasonography;teaching reform;survey-based analysis

G642

A

1006-2769(2012)01-0127-04

2011-10-31

章建全(1965-),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超声诊断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宋家琳(1981-),女(汉族),河南孟州人,讲师,硕士,从事超声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诊断学双语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成长课堂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