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领导能源工作的理念及实践

2012-08-15 00:45金诗灿舒先林
党史文苑 2012年2期
关键词:能源

金诗灿 舒先林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 43020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能源问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在全国广泛开展油田勘探,对大庆油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面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的观点,并指出“能源问题是经济的首要问题”。[1](P17)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供应保障问题日益为国内外所瞩目。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2]。“中国有可能在未来一二十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供应体系”[3]。面对能源问题的挑战,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能源理念有了全新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领导下,立足国内,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深入研究能源问题,取得了新的突破。江泽民同志甚至亲自撰写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指导我国的能源战略。[4]

早在上个世纪末,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已指出,能源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5]2006年6月,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2008年,江泽民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6]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对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把能源立法和对能源行业的管理也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02年、2005年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3月,以国家能源办、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等15个部门为起草小组成员单位的跨部门的能源法起草组成立,负责能源法起草的具体工作。[7]2007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中国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法律规范和法律框架,把能源开发利用活动纳入法治轨道。[8]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布。2007年12月1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布。在不断完善立法工作的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能源行业的管理,使得我国能源机制不断完善。2008年3月,组建了国家能源局。此后,15个省区先后组建省级能源局,能源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2010年1月,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主任,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9]国家对能源领域的管理日益增强。

二、形成和确立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战略思想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10]并强调“主要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11]。中央对内能源战略,主要集中在能源开发、流通、利用、储备及其管理五个方面。

在能源的开发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能源布局指导方针,加大了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资开发力度。提出“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5]进入21世纪,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加大中国沿海领域能源的开发力度。近年来,已相继在南海、渤海、东海等海域建成了一批重要的海上天然气生产基地。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和2010年10月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更是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海洋能源和深海资源的开发。[12]同时,中央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持力度。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仅2010年,中国投资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资金就高达544亿美元,中国清洁能源的产能已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位。[13]

在能源的流通上,上个世纪中央提出要加快调整能源战略布局。[14]进入21世纪,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工程建设明显加快。2002年,西气东输工程全面开工,目前二期主体工程已经建成,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东部的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15]另外一个重点工程就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是新世纪以来能源调配的一项重要工程,从2001年到2010年,西电东送项目总投资超过5200亿元(不包括三峡电站),建成使用后,对于改变东西部能源和经济不平衡的局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6]

除了重视能源开发和流通,中共对能源利用也高度关注,一贯主张能源的高效利用与节约。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方针。这个方针在历届政府当中多次被反复强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对这一理念的升华。从2005年开始,国家节能工作力度空前加大。2005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国务院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中,把“全面推进能源节约”作为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首要任务。[2]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十一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的力度前所未有。仅“十一五”前四年,就节约了4.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亿吨。[17]2007年国务院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 “国家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近几年来,中国是世界上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11]。

能源的储备也是能源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环。能源储备体系的建设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能源理念的一大突破。国家能源储备体系不仅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对能源供应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在国际能源价格变动时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能源储备体系,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能源储备体系。而中国对此问题关注相对较晚。[18]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能源储备体系的重要性。在能源储备体系中,最主要的就是石油和煤炭战略储备。2004年,中国开始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计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2011年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方案也获得国务院批准通过。石油和煤炭储备体系的建设,是新世纪中国政府能源理念的一大发展。

三、积极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和能源外交

由于国内市场逐渐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因此,单纯依靠国内能源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求外部能源的供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李鹏同志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中国在努力开发本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同时,也要利用部分外国资源。[5]但囿于当时的条件,在实践中没能实现太大的突破。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在能源方面,中国加快了外向型能源战略的步伐,通过多种渠道来开拓海外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并购和勘探开发取得重大收获。2006年胡锦涛、温家宝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都提出中国将适度利用国际能源市场,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10,11]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融入国际能源市场进行投资开发。[19]我国在利用外部能源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在与外国的能源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主张能源合作非政治化,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八围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时,提出了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主张:“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同时,胡锦涛还提出了构建全球能源安全体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10]这是胡锦涛在国际上第一次阐述新能源安全观,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国际能源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处理好与能源输出国的关系。目前来讲,世界上能源产量较为丰富的有中东、非洲、俄罗斯和中亚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国充分认识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展开了外交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5年12月,中国开始铺设连接哈萨克的阿塔苏和新疆的阿拉山口的输油管线。2007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土库曼总统签署了一份文件。自2009年起,土库曼在30年内每年向中国供应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并铺设一条通往中国的2000公里长的输气管线。[20]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于2009年底贯通,2010年末双线贯通。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历经十多年的努力,2011年中俄原油管道正式建成运油。与此同时,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也有了很大进步。2009年12月,中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原油首次超过100万桶,超过了美国。中国与非OPEC成员的生产国,包括俄罗斯、南美、非洲以及中国,都已经加强沟通合作。在拉丁美洲,2006年初,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同意中国在委开采石油、建立炼油厂和生产天然气。而这与委内瑞拉决定减少对美石油出口几乎同时发生,表明委内瑞拉对待大国政策的差异。当然,同能源输出国的关系不是仅停留在能源方面,在开展能源对话的同时,中国同这些国家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21]

其次,处理好与能源消费国的关系。中国能源消费逐年上升,必然会同传统的能源消费大国产生矛盾。如何正确处理此类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随着经济增长,传统能源消费大国包括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国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抢占能源市场的主动,国家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22-24]因此,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加强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对话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与欧、美、日等国高层互动频繁,在签署的多项协议中都涉及能源领域的合作问题。在新近举行的2011年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能源问题是双方谈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日本、韩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是中国能源外交的一个重点。中日之间不仅在争夺海外能源市场上存在着竞争,在东海油气田开发上亦存在着争议。中方在多个外交场合呼吁加强与能源消费国的合作。每年都派团参加东盟和中日韩(10+3)能源部长会议和第三届东亚峰会能源部长会议。作为东盟10+3天然气论坛的联合牵头国,中国还承办了第一次和第五次天然气论坛。同时,中国政府还主张中国应该与其他消费国,如印度及欧洲国家加强合作,缔造石油供应的新秩序。

再次,处理好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关系。国际能源组织在协调主权国家之间的能源关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组织有国际能源机构(I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在共同抵御石油供应中断以及促进各个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协调消费国利益、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5]由于国际能源机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集合体,因此,在同国际能源组织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尤其重视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OAPEC)的合作,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2006年,欧佩克就决定投资80亿美元在中国广东开建炼油厂。[26,27]

最后,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与畅通。能源运输通道是中国能源外向型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没有安全畅通的运输通道,海外能源的拓展将会功亏一篑。目前,中国能源战略通道主要是海洋和陆地两大运输线。海洋运输线主要是南海一马六甲一印度洋航线,中国进口原油80%以上要经过这条航线。海上运输线沿线国家较多,同时,涉及中、美、日、印等国的利益,情况非常复杂。而有些国家试图控制海上运输线,胡锦涛对此曾指出,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28]新时期,在着力破解海洋运输线本身困局的同时,中央认识到陆路运输线对于中国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性。重点加强了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油气管线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5]

目前,中国参与的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达60多个,仅2010年参加的大型国际能源对话交流就达30多场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已初步建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中外能源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从油气已经扩大到煤炭、电力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29]

总的来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能源战略上有了重要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一系列能源理念的指导下,在国内国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曾培炎.国务院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R].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1).

[3]江泽民.在会见出席〈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座谈会专家时的讲话[R].2008.

[4]江泽民.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李鹏.中国的能源政策[J].求是,1997(11).

[6]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3).

[7]李艳芳.论我国《能源法》的制定——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J]. 法学家,2008(2).

[8]周小谦等.中国电力年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9]海松.中国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J].国际石油经济,2011(Z1).

[10]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的书面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18.

[11]温家宝.开创中欧关系合作、共赢、和谐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6-09-15.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3]温家宝.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2009-12-19.

[14]周小谦.我国“西电东送”的发展历史、规划和实施[J].电网技术,2003(5).

[15]蒲明 马建国.2010年我国油气管道新进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1(3).

[16]曾培炎.西电东送:开创中国电力新格局[J].中共党史研究,2011(3).

[17]戴彦德.中国“十一五”节能成效与“十二五”节能展望[J].中国能源,2010(11).

[18]邢德琪.谈我国能源储备方式[J].大庆社会科学,2003(4).

[19]潘光.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能源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8(6).

[20]雷吉斯·让泰.能源地缘政治的大博弈[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7(10).

[21]贺文萍.中国对非政策:驱动力和特点[J].亚非纵横,2007(5).

[22]舒先林.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与中国能源安全[J].西亚非洲,2010(2).

[23]彼得·哈基姆.华盛顿会失去拉美吗?[J].拉丁美洲研究,2006(3).

[24]白如纯 吕耀东.日本对非洲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以“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为视点[J].日本学刊,2008(5).

[25]杨维新.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D].2006,上海社会科学院.

[26]王春枝 欧佩克.开启中国阀门?[J].中国石油石化,2006(2).

[27]钱学文.中国的能源需求与阿拉伯石油[J].阿拉伯世界,2002(2).

[28]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J].国际政治研究,2005(3).

[29]全国能源工作“十一五”成绩和“十二五”重点[EB/OL],http://www.ynpower.com.cn/information/1948.whtml.

猜你喜欢
能源
兴能源
我家换了绿色能源车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能源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