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五次反“围剿”广昌南部及石城北部阻击战的战略意义

2012-08-15 00:45张鹏华段绍镒
党史文苑 2012年2期
关键词:围剿红三军团广昌

张鹏华 段绍镒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江西 井冈山 343600;中共抚州市委党史办 江西 抚州 344000)

1934年5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广昌城失守后,中央苏区北大门洞开,国民党军分兵六路压缩苏区,其北路军向广昌以南至石城的中央苏区腹地推进,以期进占瑞金。5月上中旬,国民党南路军占领会昌筠门岭,北路军第六路军占领永丰龙岗,东路军进占永安、连城,北路军第五路军占领建宁。蒋介石为了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以第三路军集中9个师向驿前、石城推进,并命令各路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发起全面进攻。红军连连失利,中央苏区日渐缩小,主力红军、临时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撤离中央苏区在所难免。中央红军的战略目的已经从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转化为如何实施战略转移。于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紧急部署红军阻滞国民党军向瑞金推进。红军利用广昌至石城之间的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石城北部的特殊地形,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对于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

1934年7月至10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前夕,在广昌南部和石城北部,红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系列战斗,主要战斗包括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驿前战斗和石城阻击战。这些战斗虽没能改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战局,但每次战斗都对中央红军大转移的战略实施有直接影响。

大寨脑战斗。大寨脑位于广昌南部赤水、贯桥交界处,向南延伸连接高虎脑山,是赤水通往贯桥、驿前的必经之路。这一带整体山岭绵延、地势险要,在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等地处于突出位置。为阻击国民党军南进驿前、石城,红军决定在这一天然战略地带,依托有利地形阻击国民党军。1934年7月中旬,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及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奉命在赤水西南十余里的季风寨及大寨脑一带高地布防。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布防在大寨脑正面山头,准备实施反突击,四十三、四十五团为梯队。国民党军以汤恩伯第十纵队主力由赤水沿石城大道向大寨脑、季风寨攻击前进,自7月16至21日推进到大寨脑西北高地,碉堡筑到大寨脑山前。7月22日拂晓,国民党军主力第四师首先向红军阵地攻击,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六七次冲锋;接着第八十九师在第四师掩护下朝正面猛攻,第四师于右翼向红军侧射。红军坚守阵地,手榴弹、子弹打光后坚持用石头砸和肉搏。当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二营镇守的左翼阵地失守时,右翼的2个营采用反突击(敌人正面进,红军分左右包围冲击),打退国民党军9次冲锋。至午后1时红三军团一部赶到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阵地前,向敌发起反攻。最后,红军因敌军步炮协同飞机轰炸,受到较大威胁,遂向南面高虎脑一带撤退。这次战斗,国民党军死伤500多人,红军伤亡400余人。[1]

高虎脑战斗。高虎脑位于大寨脑之南,主峰海拔406米,处赤水、驿前之间,相距两地各10公里,扼控着广昌到石城的大道,战略地位重要。1934年8月5日至7日,红三军团在德怀、杨尚昆指挥下,在这里组织了著名的高虎脑战斗。红三军团以第五师为正面,所属第十三、十四团为第一梯队,坚守高虎脑、蛤蟆寨核心阵地;以第十五团为第二梯队,在鹅形地段设防;以第四师为第五师右翼,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为第五师左翼,分别设防在蜡烛形、香炉寨等阵地。战斗开始前数日,彭德怀、杨尚昆到前沿阵地检查工事。战斗前夕,他们又到高虎脑主阵地察看。8月5日拂晓,高虎脑战斗打响。国民党军出动七八架飞机和数十门大炮向红军阵地猛烈轰炸。轰炸之后,即以密集队形猛攻高虎脑主阵地。红十三团守备队沉着应战,以集群的杀伤多次将敌击退。上午9时,国民党军再次狂轰滥炸,发起进攻。红五师、红四师和红三十四师密切配合,6次击退敌6个师的轮番冲锋,守住了阵地。翌日6时许,国民党军的两个纵队向高虎脑两侧运动。9时,国民党军6个师的主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密集方队形发起冲锋。红五师3个团与敌鏖战终日,奋起肉搏,击溃敌军8次冲锋,致敌重创。8月7日,樊松甫纵队以3个团的兵力向鹅形支点冲锋,又被红军4次反冲锋击溃。经过3天激战,国民党军疲惫不振,被迫停止进攻,7日下午2时战斗结束。据俘虏供称:国民党军死伤4000多人,伤亡团长以下军官400多人,子弹消耗数万发,炮弹、炸弹1000余颗。红军在这次战斗中牺牲1415人。[2]

万年亭战斗。万年亭是一座古亭,座落在楮树坑南端高地大岭格山腰,处于这一线防御阵地中心,离贯桥村约2公里。8月10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用防御和部分反突击阻止国民党军南进,令红五、三十四师依万年亭一带地形布防。红军在纵横20余里构筑工事,以期阻滞国民党军进占驿前、石城。国民党军在高虎脑受重挫后,经补充休整,至14日又以左右两纵队6个师兵力向良田、沙洲一带推进。凌晨4时30分,国民党军六十七师仗恃空军、炮兵之优势,迫近红军阵地,越过第一道鹿砦开始冲锋,被红五师十三团3次反冲锋击溃于鹿砦之外。其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又以2个团的兵力进攻红十三团三营守备的万年亭主峰,许多工事被打塌,红军依托交通壕与敌激战。国民党军进攻主峰溃退后,暂时放弃正面争夺,以6倍于红军的兵力,冲向红二营阵地,同时调集主力向红3营守备的主峰左侧猛攻,并以一部接近万年亭。红十三团左翼出现危机,红十五团立即组织反冲锋,红十四团一部亦由万年亭西北向敌侧后反冲击,将其大部歼灭在红军阵地前沿。最后,国民党军集中40余名军官组成敢死队,率1个营兵力冲到红五师十四团阵地前,虽越过3层鹿砦,但当接近主堡时,红十三、十五团以交叉火力封锁射击,红十四团跃出工事反突击,全歼敢死队及1营兵力。至11时许,国民党军第六十七师残部全部退回贯桥堡垒地带。经过1天激战,国民党军死伤1600多人,红军伤亡较小。[3]

驿前战斗。驿前位于广昌与石城之间,是苏区北大门广昌南端的最后一道防线。国民党军如拿下驿前就可直进石城。8月28日,国民党军4个师在20多架飞机和100多门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第八十八师、六十六师攻黄泥寨,七十六师攻盅子寨,第四师攻中华山。红军将士顽强抗击,终于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29日,国民党军飞机和大炮首先开路,然后集中3个师1个旅的兵力攻击红军阵地,红十三师勇不敌众,被迫于当晚撤向瑶坊地区。30日凌晨5时,国民党军炮火刚轰炸完毕,乘上半夜先运动到红军前沿阵地300米处隐蔽集结的第六师十八旅在红军尚未进入阵地时,突然攻占了宝峰山一带红军阵地,红军的“短促突击”失去作用。此时,彭德怀为避免更大损失,急令所部撤出阵地,退至石城境内。30日中午,国民党军占领驿前。为期3天的驿前阻击战,国民党军伤亡500多人,红军伤亡2000多人。[4]

石城阻击战。1934年9月26日至10月7日,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转移,中革军委命令彭德怀、杨尚昆、彭绍辉、萧华等率领红三军团、少共国际师、闽赣军区独立七团和十一团共计3万人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国民党军北路军约10万人的进攻。红军从广、石交界处的分水坳、莲坑至石城北郊李腊石、苦竹岭、西华山约50华里的深纵地域内,设置3道防线,每道防线设置3道防御地带,特别加强第一道防线分水坳一线的设施和兵力。9月26日清晨,国民党军开始向红军发起总攻。红军沉着应战,给敌军以重大杀伤,仅这一天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1000余人。9月27日,国民党军仍以飞机、大炮开路,对红军进行破坏性轰炸,随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第十纵队向大排岭、分水坳,第五纵队第十四师向嵊背寨,第三纵队第六师向马山及其东南等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红军根据三军团司令部战略意图,以纵深配备对深入之敌予以阻击,给敌以一定杀伤后于黄昏时退出战斗,撤至桐江、小松及其以南阵地。9月28日至10月6日,红军改变战术,有效迟滞国民党军推进。战斗至10月7日结束,历时12天。此战红三军团老的连长全部牺牲,原1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此战后只剩下5000多人。[5]

(二)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现实,使中共领导人不得不把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的决策提上议事日程。1934年5月下旬,博古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广昌、筠门岭、建宁失守后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方针。会上,李德认为,鉴于广昌、筠门岭、建宁都已失守,东线的长汀也处于危险之中,红军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 “围剿”已不可能。他建议红军退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别的地方去。随后,会议“决定将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6]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基本同意红军主力突围转移。[7]随后,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负责筹划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重大事项。6月底7月初开始战略大转移的“扩大红军、补充兵员”“筹集军需物资和军费”“设立赣南省”等秘密工作。

1934年七八月间,蒋介石得悉中共中央战略转移意图,除令南路军加强碉堡封锁线之构筑阻止红军转移外,并令北、东两路军加速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区推进,与红军作最后决战。北路军第三路军加快了向石城推进的步伐。期间,红军在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防御战中以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大刀,阻滞国民党军南进,冒着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血战竟月,击溃第三路军多次进攻。继而,第三路军在驿前和石城北部地区遭遇强有力的阻击,至9月中旬进占小松,10月上旬才占领石城县城。红军的阻击过程,对于大转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广昌南部及石城北部阻击战,为中央苏区首脑机关和主力红军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如前所述,中共中央经请示共产国际同意,战略转移已列入议程,为此需要尽力抵御国民党军对苏区的深入,为战略转移赢得准备时间。为了准备大转移,中共中央所部署的准备工作很多,包括猛烈扩大红军、决定干部去留、进行思想动员、大量筹集物资等,庞大的后方机关转移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准备。因此,在广昌南部和石城北部阻滞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显得非常重要。7月下旬起,大寨脑战斗迟滞国民党军近半个月;高虎脑和万年亭战斗阻击国民党军20多天;驿前遭阻击之后到石城阻击战打响之前,国民党军不明红军战略意图和慑于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花26天时间作进攻准备,后遭阻击12天,红军共赢得47天时间。中革军委原命令红三军团于9月底阻止敌军于石城以北,而实际上红三军团10月7日才放弃石城,比原定计划多出7天,超额完成阻击任务,使国民党军9月底占领石城的计划未能实现。总的说,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红军在广昌南部和石城北部阻击北路国民党军的进程,为战略转移争取到两个多月的时间。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之所以后来能来得及在瑞金、于都等地集结,并于10月上中旬突围西进,这与广昌南部和石城北部对国民党军的阻滞是分不开的。

其二,广昌南部及石城北部阻击战,为中央苏区首脑机关和主力红军大转移的准备工作极力保留着一定的区域空间。无论是扩红还是物资准备,都要在一定的区域进行。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丢失以后,红军在大寨脑、高虎脑一带的防线距离中央机关所在地瑞金仅百余公里。面对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腹地的“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中央苏区腹地区域日益缩小。假如6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长躯直入,红军和中央机关的转移将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期间,红军在广昌南部及石城北部构筑了多道生死防线并英勇抗击,使国民党军举步维艰,平均每天只能推进一二公里。在石城北部,国民党军进程更慢,日均推进1华里。红军的顽强阻击,紧紧拖住了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极力保留着战略大转移所需要的区域空间,使大转移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在较大的区域空间进行。

其三,广昌南部及石城北部阻击战,大大消耗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使其不能快速推进。在广昌南部和石城北部的阻击战中,虽然红军“个别部队在作战中因伤亡(主要是因疾病和掉队)而损失的人数有时竟高达百分之五十”[8],但在一系列的阻击战中,国民党军伤亡更大,大寨脑战斗伤亡500多人,高虎脑战斗伤亡4000多人,万年亭战斗伤亡1600多人,驿前战斗伤亡500多人,石城阻击战伤亡在1000人以上。整个广昌北部和石城北部系列战斗,国民党军伤亡在7100人以上。也正是国民党军有如此大的伤亡,使他们不敢从北路快速推进。若没有广昌北部和石城南部的阻击战,敌军便可从北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后果不堪设想。

其四,广昌南部及石城北部阻击战,对提升红军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广昌战役红军伤亡惨重,一度士气低落,而国民党军气焰嚣张。国民党军发现红军“缺乏训练,且多新兵,常畏缩不前……”。[9]一些红军部队“素质不佳,老弱参半”。[10]为此,蒋介石不失时机地为他的部队打气加油说:“现在匪军的精神与从前完全不同……”[11]大寨脑、高虎脑和万年亭战斗的情况大不一样,一战下来,国民党军畏葸不前,红军士气振奋。尤其是高虎脑战斗,红军克服人少弹缺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英勇作战,抗击了敌机大炮的扫射、轰炸和“羊群战术”的轮番冲击。广大红军指战员冒着枪林弹雨,与国民党军展开肉搏,一次又一次击退装备优良的敌军猖狂进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高虎脑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激励着红军指战员进一步阻滞国民党军。[12]彭德怀、杨尚昆总结红军阵地防御战的典型——高虎脑战斗的经验时强调:“自高虎脑防御战斗给了敌人重大摧击之后,谁都相信组织正确的运动防御是给敌人堡垒推进的有力回答,并也相信在目前的战争情况下,不只需要红军有极大运动力和突击力,而且也需要有坚强的防御力。 ”[13]

综上所述,广昌南部及石城北部阻击战,有效地阻滞了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的最重要一路国民党军的进程,维持了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的准备工作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进行,赢得了战略大转移的宝贵时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广昌南部和石城北部的有效阻击,就没有红军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实现,就没有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长征的成功。

[1][2][3]红三军团半桥附近战斗详报(1934 年 8 月)。

[4]中华民国国防大学编:中国现代军事史主要战役表。

[5]温昌义.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在石城[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6][12]周恩来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 262 页。

[7]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0册)[M].第 465—466页。

[8]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 1932-1939[M].第 50 页。

[9]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M].第59页。

[10]杨伯涛.蒋军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攻纪要,文史资料选辑(第 45 辑)[M].第 191 页。

[11]蒋介石.主动的精义与方法,庐山训练集[M].第198页。

[12]余伯流.红土地史话[M].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1, 第187-190页。

[13]彭德怀,杨尚昆.驿前战后关于战术问题之检阅与教训,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下)附件(八)[M].第40页。

猜你喜欢
围剿红三军团广昌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广昌的今昔
老党员们的“新党课”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国际舆论“围剿”勒庞
“围剿”中的突围?
彭德怀红三军团消失始末
东方军入闽作战的经过及得失
“围剿”特斯拉
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