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莲花决策转兵井冈山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2012-08-15 00:45周少玲
党史文苑 2012年2期
关键词:湘南工农井冈山

周少玲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1927年9月26日,在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的紧要关头,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莲花城南宾兴馆召集了前委会议,作出了放弃退往湘南而转兵井冈山的决策。这一决策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折和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开端。从对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在此时此地作出如此重大的决策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中国革命发展变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秋收起义形势发展变化的现实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和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先后失败,促使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的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正值幼年,缺乏历练,经验不足。那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奉行“有军则有权”的原则。没有军队,谁都不可能夺取政权,更不可能壮大和巩固政权。我们党则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缺乏必要的认识,更不懂得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进行革命,主要是依赖共产国际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经验,认为中国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的任务就是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建立政权,无须组织军队进行战争开展革命,因而主动放弃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对军队的领导权,丧失了建立自己军队的有利时机。当作为同盟者的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军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时侯,我们党因无自己的军队而无力反抗,不仅丧失了革命胜利的果实,而且使自身处于严重的危机当中。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迫使中国共产党警醒起来,在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和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迅速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各地武装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并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但由于当时我们党只解决了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军队的问题,而没有解决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怎样夺取政权的问题,只是简单模仿俄国十月革命夺取中心城市建立政权的样式,以弱小的起义武装去与强大的敌人作一城一池的争夺,致使各地的起义武装无一不遭受挫折,甚至绝大部分归于失败,党和人民的力量再次遭受严重损失。

一而再的两次失败给了党的领导人以深刻的教训,包括秋收起义在内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各地武装起义领导人都在起义失败后,为了站住脚跟,保存有限的力量,纷纷由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向敌人薄弱的偏僻乡村进军,与广大贫苦农民结合,开展艰苦的武装斗争,建立起一块又一块的革命根据地,燃起复兴革命的星星之火。这种转变当时虽然是在党和革命事业陷于危难中作出的,但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江西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具备了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物质环境和革命环境,是再图革命复兴的良好区域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亚热带温润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省主要山脉分布在省境边陲,东部主要山脉有怀玉山、武夷山和黄山支脉,南部主要山脉有南岭山脉、东端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西部主要山脉有以武功山、万洋山和诸广岭组成的罗霄山脉、幕阜山和九岭山。其中罗霄山脉位于赣湘边境,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井冈山位于万洋山北端,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绵延五百里。山势雄伟险峻,盛产稻米、茶叶、茶油、木材、毛竹、粡油和各种药材。20世纪20年代,江西除南昌、九江各有一段不到15公里的公路和南浔、株萍两条共226公里的铁路外,主要城镇的交通依靠水路和古道。山区农村则是小道和山路,交通尤为不便,进出非常困难,对实行武装割据非常有利。

近代以来,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剥削,全省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息。武昌起义,江西是首先响应的省份之一。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而在全省传播。从1922年江西境内成立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安源路矿党支部开始,到1927年上半年,江西党组织无论是自身建设,还是工农革命运动,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59个县市(全省共80个县市)中建立了党组织,14个县有党员活动,有党员5100余人;在38个县市中建立了团组织;在63个县市建立了工会,有会员20余万人;在72个县市建立了农民协会或筹备处,有会员38万余人;在41个县市建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工农青妇组织几乎遍布全省,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和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即使在白色恐怖的1927年7月,江西省委仍在南昌秘密地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党代会,传达贯彻中共五大精神,部署工作,体现了江西党组织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在党和革命需要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乡村进军的时候,江西优越的自然条件、偏僻险峻的山区环境以及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和坚强的党组织、广大组织起来的工农群众等有利条件,就必然会成为我们党实行武装割据,坚持武装斗争的选择区域。

三、毛泽东“枪论”和“上山”思想的形成以及秋收起义的失败,必然引导他将起义武装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乡村去

在经受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一直在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并在八七会议前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在八七会议上,他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主张“实行枪杆子里面夺取政权,建设政权”。至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如何打天下的问题,毛泽东则借鉴中国历史上“山大王”的经验,在八七会议召开前的6月上旬,要求湖南的工农武装“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坚决与敌人作斗争,武装保卫革命”。①7月4日,他提出农民武装如不能合法保存就必须“上山”,“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策略。会议之后又对要求他到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说:我不愿跟你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②8月9日,在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又强调说,湘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③。由于毛泽东当时的地位,他的“上山”思想不可能被中央接受变为全党的行动。

1927年9月11日,作为前委书记的毛泽东领导三路起义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会攻长沙,举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在艰难地攻占了醴陵、浏阳等县城后,遭到强敌的疯狂反扑。由于敌人军力强大,力量原本弱小的工农革命军又犯了分兵出击、麻痹轻敌的错误,加上缺乏经验又指挥失当,各路起义部队都损失惨重,由原来的5000人锐减至1500人,“竟至溃不成军”。面对强敌的围攻和起义的挫败,毛泽东审时度势,于9月19日晚在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果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认为当地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形成巨大声势,单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强固设防的长沙,湖南省委的计划已无法实现,应当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农村,寻找落脚点,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在总指挥卢德铭等人的支持下,毛泽东的主张得到大家的认同,会议“决议退往湘南”④这是具有“上山”思想和拥有秋收起义部队决策权的毛泽东在起义部队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必然作出的战略选择。

25日,毛泽东率起义部队进入莲花即井冈山地区后,对井冈山并不了解,仍在作退往湘南汝城的准备。汝城位于湘粤大道上,基本属于山区,与他“上山”思想相吻合。在此实行武装割据,可策应叶挺、贺龙部队再出广东,实行第二次北伐。到湘南实行武装割据不仅是湖南省委关于暴动的计划之一,而且也是文家市前委会议的决定。所以,毛泽东在攻下莲花县城之后,还在做部队的工作退往湘南。

26日,毛泽东之所以在莲花宾兴馆召开前委会议作出转兵井冈山的决策,是因为在进入莲花前后形势发展变化的偶然性事件促成的。偶然性事件主要有两个:

一是秋收起义部队在芦溪遭敌伏击,损兵折将,兵力再次锐减,已无力退往湘南汝城实行武装割据

秋收起义部队由文家市转往萍乡时,因萍乡守备森严而宿营芦溪。第二天清晨向莲花方向前进,因为侦察不力,情况不明,后卫遭到敌人袭击,造成500多名官兵伤亡,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后卫部队撤退牺牲。由于一挫再挫致使士气低迷,有些士兵离队,有些伤病员掉队或死亡,部队到达莲花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军需辎重丢落殆尽,已难以支撑到湘南。

另一方面,部队即使能够到达湘南也无法实行武装割据。按照经过中央临时政治局批准的湖南省委《关于湖南运动的大纲》设想,在湘南实行武装割据就是以汝城为中心,占据宜章、彬县等地,组成1个师的兵力,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并策应叶挺、贺龙部队出广东,进行第二次北伐。显然,不足千人且途中可能出现兵员减少的这样一支部队,在湘南要完成省委的任务是不现实的。部队出现如此严重的挫损,而且士气不振,这种结果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因此,可以说,部队的锐减是导致毛泽东改变退往湘南的一个偶然性事件。

二是中共江西省委派信使送达密信,指示秋收起义部队退往赣西宁冈

26日,当毛泽东在宾兴馆向莲花县委领导了解当地和邻县情况的时候,历经艰辛的宋任穷将中共江西省委的密信送到了毛泽东手里。密信指出“宁冈有我们党的组织,有党领导的几十支枪”,要求秋收起义部队退往宁冈。当时中央已有规定,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到了哪个省就接受哪个省的省委领导。突然到来的指示和毛泽东的“上山”思想是一致的,加上部队的现状,毛泽东便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当即召开前委会议,讨论江西省委的指示信,重新决定部队今后的去向。

此前,毛泽东曾两次听人介绍过井冈山。一次是1926年12月,在衡山县听一个叫李少山的矿山工人介绍过“金刚山”,了解到哪里山大林密,有绿林武装;一次是在1927年9月初,在安源讨论起义部队退路时,听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团长王兴亚介绍过井冈山,知道哪里到处是高山大岭,藏得下千军万马,而且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工农武装。此时,江西省委指示信使他想起了往事,经莲花县委领导证实,“金刚山”就是井冈山,井冈山泛指宁冈县,而真正的地盘就是大陇、茅坪和大小五井一带。当毛泽东进一步了解到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以至整个江西情况后,认为井冈山各方面的条件比汝城更为有利,更适合起义部队的生存发展,便坚定了他放弃退往湘南而转向井冈山的决心,在前委会议上力排众异,作出择优而上井冈山的决策。

会后,起义部队由莲花向永新进发,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不足一千人缩编为一个团。期间,袁文才表示欢迎工农革命军前去井冈山。毛泽东遂移兵宁冈古城,在联奎书院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正式形成在井冈山实行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的决议。随后,部队向井冈山进军。

应当说,就决策地而言,毛泽东之所以在莲花宾兴馆这个地方作出转兵井冈山的决策,关键是宋任穷在此时此地将江西省委指示信送达。如果是在部队进入莲花之前或者离开莲花之后,宋任穷送达指示信,那么转兵井冈山的决策地就可能是另外一个地方了。所以,莲花作为转兵井冈山的决策地纯属偶然的机缘。正是这偶然的机缘使莲花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面临转折的关头,成为党史、军史不能不记上一笔的重要决策地。从莲花向井冈山进军,使毛泽东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把武装力量带到乡村区域的党内 “第一人”,揭开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伟大序幕。莲花决策是开拓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战略决策,为革命战略的转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一条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①②③转引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第133页、第135页、第140页。

④《苏先俊报告》[R].转引自《毛泽东传(1893—1949)》[M].第151页。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7。

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地方史》第一卷[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⑦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

⑧莲花县政协编.《引兵井冈,在这里决策》[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汇编》[C].2007年8月。

⑩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等编.《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理论研讨会》[C].2007年8月。

⑪ 《江西修水纪念秋收起义八十周年学术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8月。

⑫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史资料》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⑬《江西省志》第 33 册·《江西省交通志》[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江西省志》第 34 册·《江西省铁路志》[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湘南工农井冈山
井冈山诗五首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井冈山抒怀
谢湘南的诗
同行在湘南路上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