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法的角度探讨太极十三势之 “势”

2012-08-15 00:54
军事体育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身法脊椎太极拳

琰 刘 盼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1 “势”字探微

现代汉语词典对 “势”字有如下几种解释。1)一种事务所蕴含的能量,如:势能。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如 “来势甚急”、“势如破竹”。3)势力、权力,如 “仗势欺人”。4)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式,如 “山势”、“地势” 等。5)姿态,如 “手势”。如此众多的注解,究竟其中哪一项可作为 “十三势”中 “势”字的解释呢?有许许多多太极拳练习者都谈论过与其相关的内容,其中不乏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本文认为,正确理解太极十三势中的 “势”,对于我们感悟太极拳文化,掌握太极拳技术,提高太极拳造诣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

2 “太极拳十三势”中 “势”的发端

“十三势,一名长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扌朋、履、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扌朋、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扌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武禹襄著述》)

若认真分析以上拳论可知,十三势是扌朋、履、挤、按、采、扌列、肘、靠八种劲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合成,步法和劲法两种概念的东西怎么可能会相互叠加呢?又怎么可能在相加后又形成以种新的单位 “势”呢?这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3 “太极拳十三势”中 “势”的解析

既然八种劲法+五种步法=十三势。那么这个“势”字,绝不能将其看作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新的单位量。在太极拳这种武术中,“势”字所涵盖的是一种原始的,潜在的,并贯穿于这种功夫始终的能量。因为:无论是扌朋、履、挤、按、采、扌列、肘、靠八种劲法,还是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包含了太极拳中虚实,开合,动静,刚柔等一切矛盾因素的对立与统一。“劲”与 “步”在变化中得到了和谐与统一,而变化的原始推动力就是 “势”,这就要求在太极拳运动中,无论是单练还是互相推手、散手,一定要保持 “势”的永恒存在,从拳论上说,太极拳不仅在它的运动形式上的联绵不断,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不断变化,既然这种变化最基本,原始的推动力就是 “势”。那么我们必须要在太极拳运动中保持“势”这种能量不丢,这才是太极拳的灵魂所在,是只属于太极拳这种运动本身的东西。其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它促进着练习者的身心健康,彰显着四两拨千斤,发劲如放箭的绝妙技艺,给人以行云流水联绵不断的美感,同时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升华着习练者的精神境界。因此,“十三势”一词中的 “势”字几乎囊括了词典中所有关于“势”字的解释,这完全符合古代中国人的措辞传统,先贤喜欢用最简单的字词,来表达更为广博的意境。

4 太极拳演练中 “势”的体现

太极拳中的 “势”是一种能量,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宏观动态能量。正如我们人体的运动需要若干运动组成元素的有机结合。比如,完成跑步运动需要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和各肌群运动的有机结合。由正确太极拳身法维系的太极拳身法要求即 “势”,也就是太极拳演练所体现出的行云流水般生生不息的动态能量。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太极拳的演练也必须符合太极拳理论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用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规范自己,偏离了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所演练出的也必将偏离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关于太极拳演练的身法要求,武禹襄先生将其总结为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曾有人问及武派太极拳大成者郝为真宗师什么才是太极拳中的精华,郝先生回答说武禹襄先生的身法十要正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因为,这十条身法要求不仅仅只是校正拳架的标准,它更是一种激发太极拳内在能量,产生人体各种变化效应的源泉。它联系着太极拳这种事物本身所蕴含或表现出来的能量,即 “势”。故我们每一动都必须保持太极拳身法的规范,即 “势”的不断。

4.1 涵胸拔背

所谓涵胸,指的是左右胸肌和左右两肩胛要空松,含有对合之意。肋骨微涵,则胸部自然会有下沉之势,拔背要求大椎穴拔高,将脊椎自然竖起,肩背部肌肉向下松沉。涵胸拔背具有开胸顺气的作用,可渐渐使体内气血运行顺畅,并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使加大呼吸深度。一般情况下,胸式呼吸由于肋骨运动空间和上肢肌肉紧张的局限,胸腔变化较小,在正常的胸式呼吸状态下,有大约五分之二的肺叶是没有参与气体交换的,而太极拳要求保持身法的涵胸与拔背,在运动中久而久之形成深,匀,长。细的逆腹式呼吸,这样的呼吸能够利用腹部肌肉的收缩来加大胸肌膈肌的扩张程度。从而大大提高了肺的气体交换率和机体的氧利用率。实验表明,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们能较平时多吸进大约400 ml的氧气。并在两个月后,肺活量平均提高约300 ml[1]。此外,经常习练太极拳的人,能够将全身的运动重心转移到腹部,使腹内压增强,小腹充实而富有弹性,在行拳时每一动以腹内压改变为基础带动全身,即吸气的时候小腹微收,命门穴后突,形成 “牵动往来气贴背”。呼气时小腹隆起,形成 “气沉丹田”。腹内压均衡地变大缩小,横膈肌上下约10 cm的移动,又相当于针对五脏六腑的全方位生理按摩,上述这些对于曾经健康,强壮体魄,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裹裆

指回缩并内裹大腿内侧的肌肉群,形成如同骑马一样的态势。久而久之,腿部气力自然因为有这种一贯的态势而凝凑,浑厚。随着时间的增长,形成强大而不散乱的爆发冲击力。拳论上说 “其劲起于脚跟”。足下的蹬地力量在技击中能否整齐地传递至腰胯以上,裹裆便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拳论上也有 “有不得机不得势身势散乱处,其病必腰腿求之”之说。此外,裆部是人体最重要的要害部位,哪怕是极小强度的物理撞击,都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故裹裆才能在技击中保护自身安全,而裆部敞开,既不安全又不雅观。

4.3 护肫

护肫即守住自身的中线,如同武式太极拳要求左右手各管半个身子。护肫的意义在于:人体的中线上有诸多重要的穴位,皆是神经敏感部位和身体的薄弱致命环节,保护其不受伤害才是技击时安身立命之本。只有看好了门户,才能施于推手和散手。此外,护肫能帮助练习者做到立身中正,身势不散,这是守中用中的道理。老拳师们经常强调的“拳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拳能打在自己的中心线上,周身的劲力才能传导至拳面,调动了全部的精气神打在了中线上,自然就浑然一体了。

4.4 提顶

既通过将百会穴上提,下颚微收,使练习者感到一种 “头悬梁”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人不自觉地双目平视,状态反射灵活,仪态端庄。用传统中医学的观点来分析,头乃六阳之汇,髓海所聚。百汇的上提能使清阳之气上升于头部,自然精神焕发,神意不散[2]。实践证明,正确的太极拳训练能缓解颈椎部位的病痛,消除疲劳,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此外,提顶与拔背吊裆的结合,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一线贯通,形成拳论上所说的 “立如平准,八面支撑”。行功走架显得格外沉重而有气势。更重要的,这样的结合能改变脊椎的弯曲,做到 “身备五弓”之主弓弦——脊弓。内家拳使练脊椎的拳,脊椎生得了弹力,才能发出迅雷不及掩耳的内家整体劲。猎豹风驰电掣般的奔跑,猴子受惊后如弹丸似的向四周弹起,都是脊椎发力,脊椎连通着四肢,脊椎的发力必然引起整体的运动,这就使拳论中 “力由脊发”的诠释。

4.5 吊裆

指尾闾部,会阴部肌肉上提,托起小腹。又叫“缩谷道”。按照孙禄堂先生对拳术中 “内劲”的阐述,丹田之气经过长期修炼达到一定的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尾闾部,上行于后督脉以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的阴阳二气结合产生内劲。我们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孙禄堂先生的论述,但值得肯定的是,太极拳在发劲时谷道上提,确实能令劲力威力无比。其原因是:提肛缩谷道使腰部和腿部肌肉达到了高效率的协调,即武术中通常所说的腰马合一。上下身在运动中连为了一体,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发劲时的放松。全身完成运动的协同肌肌肉群占总肌肉群的比重增大,自然容易整体发力。

4.6 松肩沉肘

所谓松肩沉肘,指肩关节和锁骨微微放松下沉,肘关节保持适度的角度弯曲和沉坠。太极拳以松柔为本,体现最直接的部位就是在肩肘上。松肩与沉肘是发劲的前提,因为极柔软然后极刚强。只有肩肘充分放松,双臂骨节送开,背阔肌和三角肌松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拳时对抗肌的用力,这样一来脚下的蹬力才不至于在半途因肩肘部对抗肌的紧张僵硬而消耗。此外从拳势美感上来说,真正的松肩沉肘会给人一种 “松柔似怀抱婴儿,庄严似神圣不可侵犯”的视觉震撼力。这正是对拳论“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肩能催肘,肘垂则肘能催手”的诠释,节节贯通,气力贯串,周身节节都是一个整体,一动无有不动。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它能绕矢状轴与额状轴任意方向运动。在肩部,三角肌把肱骨,肩甲骨和锁骨连在一起。又有背阔肌把肱骨和脊柱连在一起。所以保持松肩沉肘状态会产生一连串有益于身心的连锁反应,首先是胸背的放松,进而是内脏的放松,最后气沉丹田,周身洋溢着舒适、健康、威严。

[1]陈福叼,等.“逆腹式呼吸”锻炼对大学生有氧代谢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2]吴文翰.武派太极身法[J].武当,2003(5)

[3]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4]孙叔容,李慎泽,孙婉容.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 [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2

[5]徐震.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徐震文丛 [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身法脊椎太极拳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睡姿不正确也可引起脊椎弯曲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大众武术健身之身法问题辨析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首个3D打印人造脊椎成功植入
绕身法带的禅修智慧
42式太极拳
陈鑫十三势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