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分析

2012-08-15 00:54孙国友
军事体育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青少年体育

孙国友 刘 琪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南京210014)

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之物质的丰富改变了人类的膳食结构,现代人的生物结构和机能慢慢退化。青少年由于学习和生活特点尤其如此。现代文明病、亚健康状态、慢性非传染疾病的蔓延等就是这种问题引起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促进发展大众体育,1994年在乌拉圭召开了主题为 “群众体育与健康”的世界群众大会,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在全球发起了 “体育生活”运动,成立了 “体育生活”运动咨询组织,并呼吁各国际伙伴组织及有关国家,加强合作并积极参加这一运动。至今,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实行旨在发展大众健身活动的各种计划,例如德国的 “黄金计划”,法国的 “3个8”运动,澳大利亚的 “找回30 min”,美国的 “2000年健康人”规划以及在学校推行的 “最佳体质计划”等,体育生活化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1 青少年体育生活化内涵的分析

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说,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这个含义意味着体育活动不是一种偶尔的体育行为,它是一种稳定性和经常性的行为。

1.1 青少年体育权利的分析

体育权利就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确认的,公民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关于身体运动的权利。它由利益、主体的意愿、主体的行为和自由等要素构成[2]。具有公民应有的体育权利、法定的体育权利、实有的体育权利三种状态。要理解体育运动的权利必先理解正义概念,根据现代法学和我国 《体育法》的规定,公民可以从国家或社会那里获得有利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保证和条件相应的,国家和社会应该向公民提供这种保证和条件,这种 “应得”、“应予”,就是通常的 “正义”。在此意义上,享受体育运动权利就意味着享有一种正当的利益,意味着可以有资格提出关于这种利益的要求[3]。

学生体育权利就是学生在校有关体育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中所确认和应享有的权利。根据胡泓的研究,将学生的体育权利可细分为接受正常体育教育、通过学习获得身体健康、获得公正评价体育成绩、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等几个部分[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17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第3章32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中小学体育场地严重不足,课外活动变相挪用、早锻炼流于形式,学生很难自主选择活动时间或项目。

1.2 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是人们认识健康和促进健康的科学,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构成不同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人类早期把健康看作神灵所赐,于是出现了巫师,靠求神问卜祈求健康,这就是 “神灵医学模式”。随后健康被纳入哲学范畴,例如我国传统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希腊的体液学说,形成了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16世纪中叶,机械物理学的发展,出现 “人是机械”的观点,导致了 “机械论医学模式”。19世纪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法国化学家Pasteur和德国生物学家Koech等人开创了细菌学研究,形成了细菌致病的病因学说,临床上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麻醉药及输血、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克服了疼痛、感染、失血三大难关,有力地推动了外科的发展,形成了 “生物医学模式”。20世纪随着四维健康观的提出、疾病谱的转变、医学社会化趋势的增强、群众保健要求的提高和社会心理疾患的蔓延、灰色健康人群数量的扩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推动,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逐步显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确立。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扩展,大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生活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实践,体育社会化风起云涌,当代青少年对体育也表现出极大的需求,参与方式、活动内容、运动项目逐渐多元化,体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2 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2.1 青少年体质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体育生活化

《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显示:青少年的体能素质20年来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比例高达7.33%,85%的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受限,63.7%的高中毕业生在征兵中被淘汰;另一方面,根据调查,作为经济和体育工作开展都较好的江苏省,初中体育课开课合格率64.68%,课外活动每周平均1.58次,时间合计63.1 min,每天开展早操与课间操的为 54.82%,高中生随年级升高呈递减趋势。全国青少年,除了体育课,在不限时间和强度的情况下,周六周日两天没参加过一次的学生占27%,周一至周五,锻炼两次的学生仅为23%,近一年来从没参加过体育活动的青少年高达17%,女生更是达到30%,在参加的体育项目中只有农村男生选择长跑的位次在第五位,其余青少年前五位项目均未选择长跑,长跑选择率的低下与学生体质,尤其是心肺机能低下惊人的一致[5]。除了可以通过检测反映的问题,2006年毛振明教授在德中国际体交流中谈到:“现在学生的体质可以用硬、软、笨、晕来概括。硬,是关节硬;软,是肌肉软;笨,是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晕,是由于缺乏锻炼,体能较差,运动中出现昏晕等状况。”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青少年由于课业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学校体育的不到位等使体育锻炼不够,突出表现为体力活动的减少,伤害性社会病、成瘾性社会病、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病不断,“现代文明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和心理疾患的高发;会议强调要认真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体育生活化的实现。

2.2 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体育生活化

目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校幸福感,而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在校行为和心理体验,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校幸福感。我国当前中学教育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课业负担过重,一个是成功教育的匮乏。依据田丽丽对青少年学校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在六个维度中课业得分最低,成就倒数第二[6]。马颖、刘电芝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其最重要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学习体验[7]。这些心理问题困扰着青少年,旷课、逃学成为青少年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行为,初中生的6.2%,高中生的3.5%在一学期旷课3日以上,这部分学生经常表现出学习倦怠、严重的考试问题、明显的抑郁、焦虑和厌学情绪、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适应性较差、容易网络成瘾、敌对性偏执心理高于一般学生;另一方面依据 WHO的报告,15~44岁人群中的人际间暴力已经成为第三位死因[8]。我国荆春霞等人的研究显示,青少年学校暴力发生率为64.6%,其中男生70.1%,女生58.9%,男女差异明显,最常见的是语言暴力,占41.5%,随后依次是抢劫、躯体暴力、性侵犯[9]。而体育活动促使人体脑干部温度上升,有效调节了内啡肽、一元胺等物质的分泌,提高了新陈代谢能力,使压力得以释放,此外,体育活动为消极情绪提供了一个发泄口,使参与者体会到锻炼的愉悦,合作的快乐,竞争的刺激,可有效减缓心理疾患。

2.3 青少年的营养状况,需要体育生活化

从世界范围看,食物与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已经专门设置了营养与消费保护司。在我国,过去十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为9.8%,农村居民保持在5.6%,食物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6.3%,农村为43.1%。居民营养水平和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十年将全面实现小康,与民生工程相关的日用品粮食供求必须实现 “四化”:安全化、稳定化、改善化、科学化。当前青少年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超重和肥胖的学生逐年递增。目前,对超重的科学防治措施主要是调整饮食,适量运动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但是节食减肥效果不显著,而且容易反弹,运动辅助节食必须长期坚持,这对形成规律的体育锻炼要求较高,要求参与者必须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形成锻炼习惯后才能奏效,也就是说增强参与者的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促使他们形成体育生活化,方能达到目的。而今,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大,学校体育设施的改善,青少年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的转变,体育生活化有必要在学生中逐步推进和开展。

2.4 体育生活化——表达全新的体育理念

体育健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除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个基本要素,是一种最积极、最健康、最有益、最愉快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是 “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用体育的方法获取健康和体质增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青少年的体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3.1 实现青少年体育生活化存在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离不开社会及其历史的发展。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群众体育具有鲜明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体育则显示出生活化的趋势。由于人们体育需要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给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注入不同的动力作用,使体育生活化目标形成多样化。也就意味着体育生活化的运行一方面取决于人们所处转型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们所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依赖于个体对体育生活化价值的判断。但是我国居民由于长期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长久以来主张 “重文轻武” “中庸和平”,以“静”养身的习惯,卫生部等五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每天静坐少动的时间合计12.8 h,静态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的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有:课业负担造成的学习压力、学校体育设施的匮乏、某些领导、教师对体育的片面理解、学生科学锻炼知识的贫乏、缺乏健身指导和自身经济上的不独立等。加之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身体免疫力较强,导致许多学生仅从生物功能认识健康和体育,错误的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体育只是一种单纯增强体质的方式,甚至有学生认为不考体育院校就没必要参与体育。

此外,部分学生对于体质检测结果不能科学分析和认识,对许多社会病、心理疾患、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缺乏必要的知识,对存在的 “亚健康”状态不重视,对自身健康不负责等,这些都是体育生活化道路的限制因子。

3.2 体育教学生活化

体育课堂教学要与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内容的 “生活化”、场地和器材的 “生活化”、教学手段的 “生活化”和体育教学课外延伸的 “生活化”,使青少年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标》所规定的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中真正得到实现,并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3.3 健身活动多元化

学校、社区要从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出发,创编整理适合青少年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日常性、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体育健身项目,形成从社会、家庭到青少年,从整体到个体 “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示”的多元化健身活动体系。

3.4 健身服务科学化

为了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家庭状况、生活行为、健康状况、科学素养、健身意识、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满意程度、体育生活化认知”等方面的调查。再对青少年进行体质测试。在此基础上,为青少年出具有针对性的健身指导处方。建立了覆盖全员的青少年健康档案,形成了青少年体育全程跟踪式的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3.5 器材设施人性化

可以根据青少年体育锻炼特点,研发人性化的多功能组合健身器。还可以将满足不同年龄、性别青少年的健身需求的轻便型体育器材打包,如毽、绳、包、哑铃、拉力器、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健身器材,放在居民小区、学校合适的地方,以方便青少年健身。

4 结束语

青少年体质、心理、社会适应性、饮食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体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理念,有必要通过宣传增强学生的体育认识,注重体育宣传,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投资,逐步扩大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 “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形成和发展,为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努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陈立勇.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 [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46

[2]童宪明.体育权利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 [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7

[3]梁利民.体育生活化之视角:大众体育权利和义务探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14~17

[4]胡泓.全日制学校学生体育权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45~47

[5]范立仁,等.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J].体育科学,2000,20(2):7~11

[6]田丽丽.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J].心理学探新,2007,27(104):48~53

[7]马颖、刘电芝.青少年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74~79

[8]唐晓昱译.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2~405

[9]梁利民.需要是体育生活化运行的内在动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18~21

猜你喜欢
生活化青少年体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青少年发明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的“体育梦”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