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35例临床分析

2012-08-15 00:47王金标曾思云马智勇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肌层食管癌食管

王金标 曾思云 马智勇

(1.佛山市三水区白坭华立医院 广东佛山 528131; 2.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梅州 514089;3.佛山市三水区白坭华立医院 广东佛山 52813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在应用内镜技术辅助下对上消化道无蒂浅表性恶性病变进行切除,具有切除率高、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1]。我院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良好,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35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38±10.58)岁;其中男22例,女13例;病变部位分布于食管15例(19处),贲门3例(3处),胃底7例(9处),胃体10(11处)。全部患者均有吞咽时异物感、内镜检查胃食管黏膜可见局限性充血、糜烂、斑块增生等可疑病灶,深度均不超过1mm。同时排除病变广泛、食管静脉曲张、合并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出凝血障碍或有出血倾向、内镜手术禁忌症等患者。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咪唑安定进行麻醉,待患者麻醉诱导平稳时即可进镜。手术操作过程中持续给氧,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采用1.2%碘溶液喷洒黏膜进行染色,病变区域黏膜呈淡染色区或不着色区,确认病灶后于其边缘黏膜不同部位取活体组织2~4块进行病理检查[2]。距离病灶上缘2~3mm处基底部注射副肾素-生理盐水5mL左右,分离黏膜层和肌层,病灶和周围黏膜形成球形隆起。在内镜前端安装透明帽,以防水胶布妥善固定。将半月形圈套器插入,在透明帽内释放成圆圈状,以电凝圈套器切除病灶。切除的黏膜标本放入甲醛固定液中送病理检查。再次插入内镜,观察创口是否出血,并再次进行碘染色,观察是否残留病灶。术后禁食2d,经静脉给予抗生素3d以预防感染。术后第3天可给予流质饮食,并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术后4周复查内镜,观察局部创口愈合情况[3]。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35例患者共切除病变42处,其中首次完全切除40处,占95.24%(40/42)。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7处,中度异型增生16处,重度异型增生19处。手术前后病理结果相符者37处,占88.10%(37/42)。

2.2 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术后发生出血10例,占28.57%(10/35),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好转,未发生一例食管狭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1例患者发现食管新发病灶1处,复发率为2.86%(1/35),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和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日本,于9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得到逐步发展。作为一种治疗消化道癌症早期和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为癌前病变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4]。

从病理学变化的角度分析,胃食管癌发生和发展的变化包括正常黏膜、炎症反应、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等一系列变化过程。胃食管癌早期病变或癌前病变在内镜下常无异常表现或表现轻微,采用常规的内镜检查发现率较低。内镜下以碘溶液进行黏膜染色可提高内镜检查敏感性,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但不能精确区分恶性程度,对于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往往不能清晰判断[5]。

胃食管壁分为3层,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黏膜层包括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固有肌层分为内环肌和外纵肌。黏膜下层主要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可经此层将黏膜层从固有肌层分开。此即内镜下黏膜切除的解剖学依据。癌前病变、原位癌和黏膜内癌病变早期,病灶均在黏膜肌层以上,行黏膜切除治疗较为适宜。当发生黏膜下浸润后,癌细胞侵犯黏膜下层,是黏膜切除术的禁忌证[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可能发生食管狭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当切除的黏膜量超过周径一半以上,或操作中造成大面积黏膜撕脱后,瘢痕组织在愈合过程中收缩导致食管狭窄,可通过早期扩张2~3次可痊愈。创面发生出血后,可先用冷水冲洗创面,显露出血点,然后向出血点周围注射副肾素盐水或直接电凝止血。食管穿孔多由于过度操作或失误造成,一旦发生立即禁食,并给予静脉营养。置胃管于食管穿孔上方持续吸引,同时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减少感染机率。如保守治疗无效,应立即行外科食管切除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术前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为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及时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1] 张艳,王秀敏,王宝恩,等.胃镜下粘膜切除术诊治高发区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J].河北医学,2009,15(7):838~840.

[2] 魏子白,王丽冰,王金龙,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动态病理学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2):98~100.

[3] 曹付亮,孙思予,吕庆杰,等.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对食管黏膜层上皮下病变的诊疗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9,15(8):785~788.

[4] Peitz U,Malfertheiner P.Barett carcinoma diagnosis,screening,surveillance,endosec opic treatment,prevention[J].Gastroenter ol,2007,45(12):1264~1272.

[5] 汤金海,高泉根,陈易,等.胃黏膜切除术与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比较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5):316~319.

[6] 辛培,施宏,王永光,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6):4813~1846.

猜你喜欢
肌层食管癌食管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