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看“三贴近”原则

2012-08-15 00:43陈金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真情

陈金星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674100)

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看“三贴近”原则

陈金星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674100)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真诚、真实、真情”感动观众,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感人至深”。宣传思想战线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同样也需要真诚的态度、真实的作风、饱含真情的行动。只有如此,宣传思想工作才能真正走入其工作对象的内心,取得实效,实现胡锦涛同志对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的目标要求。

《舌尖上的中国》;“三贴近”;思想战线;真诚;真实;真情

近期,我国多家电视台播出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然而,它却引得无数观众深夜还守候在电视机前,不少观众坦言是“眼泪与口水齐流”。“流口水”自然是因为片中让人垂涎欲滴的中华美食,而“流眼泪”的原因则是被纪录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所感动。笔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对民族文化、民族感情进行了成功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下简称“三贴近”),让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都能看得懂、愿意看。《舌尖上的中国》所取得的积极效果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一些媒体社论甚至将其提升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这些都给我们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们带来了许多超越美食的思考。

一、真诚依靠群众,努力做到“三贴近”

“三贴近”原则是宣传思想战线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我们要真正做到“三贴近”,首先要用真诚的态度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2〕,人民日报是如此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在这部纪录片里,厨师级别不分,食材贵贱不分,没有更多的玉盘珍馐,最美的味道往往在边远闭塞的农家厨房里,最好的食物常常用粗瓷大碗或者竹筛大坛盛装着。在云南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里,在黑龙江绥化的冰天雪地里,在广西东兴湛蓝的大海边,在陕北绥德黄土高坡的朔风里……摄影师用朴素、踏实的镜头记录下一张张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真诚动人的笑脸,在诉说食物的同时,看到更多的还是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正如导演陈晓卿所说的,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片子充满人物故事,更多地是像你我这样的吃货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3〕,正是这种“敬意”和“感情”,才能使我们看到那些衣着朴素的劳动者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感恩,也正因如此,其感染了电视机前无数的观众。反观我们很多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在工作中缺乏这种“敬意”和“感情”,缺乏必要的真诚,无法真正走入其工作对象的内心。“我说你听”的强制性“满堂灌”说教使得宣传思想工作丧失了根基,显得苍白无力,往往陷入形式主义和“自娱自乐”之中,无法真正做到“三贴近”,也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指出的,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唯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唯独没有真诚〔2〕。可见,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要以真诚的态度深入到群众中去,以实际行动使“三贴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二、“三贴近”要贴得真实、贴到实处

真实是一种作风。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讲到:“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导人之理”,即说话办事为人实在,就没有不被人信服的道理。对于我们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来讲,要想做到“三贴近”,就必须“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做实在人”。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4〕笔者相信,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每一个观众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这部记录片里,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用劳动的双手将林里捡的、土里挖的、地里长的、海里捞的食材腌、晒、烤、炒、炖、煮,在展现中国各地美食的同时,描述着许多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不仅充满了对真实的、平民的、自然的尊敬与礼赞,而且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带着土地气息和食物香味的中国。无需精雕细琢,无需深情渲染,也无需用诸如“美味、好吃”之类的辞藻大声赞叹,只需用我们熟悉的生活,加上熟悉的食物,脉脉的温情,朴实、真实、感人的气息便已洋溢而出,不知不觉打动人们的心扉。笔者认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要真正做到“三贴近”,就一定要在“真实”上下工夫,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用真实、活泼、新鲜的案例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特别是要力戒形式主义,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态度到现实生活中进行认真的调研,关注人们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

三、饱含真情是落实“三贴近”的必然要求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讲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什么比情先的。思想的共鸣,必先借助于真情的撞击,与群众保持鱼水之情,说百姓的话、为百姓的事、解百姓的难,以实际行动回报百姓,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是宣传思想战线工作的一种诉求。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里,美食不是重点,而是以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浓浓的真情为基调,以各地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家庭观为切入点,使观众深深地感受到:多么可爱的中国!影片里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让人们感受“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如在讲述宁波年糕的故事时,阿公阿婆准备好满满一桌酒菜,孩子们约好从城市回到农村家里,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糕的场景,对家庭、亲人的真情流露感人至深;再比如从第一集里云南香格里拉的炭烧松茸到最后一集西藏的青稞酒,再到首都北京贵春在屋顶上的菜园,中间穿插了港、澳、台,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壮族、苗族,到达过黄海的最北端,南海的最南端,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也不需要讲述历史和血脉,影片很自然地就会使人们从内心流露出对祖国文化的喜爱和真情,以及对自己民族传统、民族身份的深层次认同。这种方式和境界不正是我们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们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标吗?相反,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传媒手段而没有带着真实的情感,“三贴近”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落不到实处的。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取得的成功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即只有真正做到“三贴近”,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和地方工作大局,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2〕范正伟.《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N〕.人民日报,2012-05-21.

〔3〕陈晓卿.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拍摄《舌尖上的中国》〔EB/O L〕.http://news.sina.com.cn/m/2012-05-15.

〔4〕吴晓东.《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N〕.中国青年报,2012-05-22.

D26

A

109-1203(2012)05-098-02

2012-07-28

陈金星(1982-),男,湖北随州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芳晔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真情
我用真情守护你
以心换心见真情
真情扶贫见实效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真情关爱十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