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学地理影视资源教学路径探索 ——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为例
    陈丽将《舌尖上的中国》作为视频素材,为中国农业区域地理的生态农业与高原农业的学习创设新的学习情境[9]。近年来,影视资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章节式、主题式教学探究。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数字化的课程资源载体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地理课堂的活力,为生态文明教育开辟新的教学途径,以达到培育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效果。三、《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中生态文明教学素材整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都是由陈晓卿导演执导的有关美食探寻类的纪录片,两

    林区教学 2023年9期2023-09-15

  • 当代美食类纪录片叙事特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由陈晓卿导演执导完成,其叙事清晰且富有特点,备受观众喜爱。本文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主题,结合这两部优秀纪录片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当代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关键词】美食类纪录片  叙事  《舌尖上的中国》  《风味人间》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3-0153-06美食类纪录片在2012年被大众所熟知。当时《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央视播出,该片在播出后不久,美食类纪录片的社

    艺术评鉴 2023年13期2023-08-24

  •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人生一串》传播差异性研究
    山之作《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全国热议,成为我国纪录片行业的重要标杆之一。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生纪录片《人生一串》异军突起,一经播出就破千万播放量,被网友誉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由于创作理念、文化环境、市场定位和互联网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二者在叙事内容、选题立意、传播策略、视听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文章对两部美食纪录片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内容同质化严重、传播反馈机制不足、盈利模式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5期2023-05-18

  • 舌尖上的中国》:难以超越的视觉精神大餐
    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正式开播。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本片一经播出就能掀起如此大的热潮,不仅如狂风般席卷了五湖四海老饕们的味蕾,更是成为了2012 年重要的文化现象。此后的十年,各类美食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国内的美食纪录片正式进入成熟期。剧情简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与以往的美食节目不同,传统的美食节目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是

    餐饮世界 2023年1期2023-02-24

  • “视—嗅—味”联觉在美食纪录片中的视听语言表达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与其视听语言表达和影像传播中的语言符号的有效应用是有密切关系的,通过充分的联觉调动,让视觉交流达到一种“共通”的效果,能够让传播中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主体差异被消除,刺激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多感官体验,让大家不由得掀起“舌尖热”。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和记录手法来看,作品的审美价值在特定的拍摄技法下能够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被唤醒,这部纪录片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都是通过视听语言的有效表达来实现的。视听

    环球首映 2022年6期2023-01-06

  • 舌尖上的中国》的民族共同体构建 ——从“圈地自萌”到“文化融合”
    文研究《舌尖上的中国》如何以饮食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载体,构建“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将各地美食绘制成为紧密联合的“美食地图”,即创造“想象的共同体”,从而传播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1.场景化叙事:情景再现构建仪式场域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文化从来就不是哲学性的,文化其实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采用叙事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播文化。叙事过程中,情景再现是传播仪式观所强调的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2期2023-01-02

  • 论美食纪录片的味觉呈现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首播以来,引发了巨大关注,成为国内少有的现象级美食纪录片。作为一部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疑为观众搭建了丰茂立体的味觉空间。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该系列纪录片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为例,从由视觉到味觉、由听觉到味觉、声画元素组合三个方面,分析影片的味觉呈现,以探究在该美食纪录片中,视觉与听觉如何冲破屏幕的限制,实现对味觉的通感与表达。研究发现,该纪录片主要通过画面对味道的形象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2022-06-04

  • 舌尖上的中国》对 饮食文化的传播研究
    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并用独特的表现技巧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世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有效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广泛传播。片中那些富含人文情怀及文化底蕴的传统饮食文化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内心,让更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并自觉为饮食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本文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食理念及传承方式,从中探究《舌尖上的中国》对饮食文化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为中国饮食文

    中国食品 2022年18期2022-05-30

  • 舌尖上的中国》被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
    启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简称“案涉作品”)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即“类电影作品”。该片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所涉美食区域包含中国30多个省市区。该节目系由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制作、摄制和传播,片尾的截图显示了“央视”的署名信息。2009年4月20日,央视出具《授权书》,将其因制作《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而享有的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简称“央视国际

    检察风云 2022年2期2022-03-30

  • 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1]《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华文化凝聚于饮食当中,而纪录片这种“可视化”的传播方式又依托了表层文化的高渗透性。这二者的结合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内涵到视觉上进行有效拆解,增加了传播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增强世界对于中国形象的认同感。《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国》以具体人物故事为切入点,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刻画出中国人对美食的丰富想象力和塑造力。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人们珍贵的滋养,

    声屏世界 2022年19期2022-03-23

  • 励建荣:用科技支撑“舌尖上的中国
    他们为“舌尖上的中国”所做的努力而深深折服。这次,我们要致以敬意的,是渤海大学副校长兼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励建荣。——《科技创新与品牌》2019年8月刊2019年8月,本刊记者对励建荣进行了专访报道。如今,他已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科技成果如不能转化成生产力,那才是大众的悲哀”。励建荣一直坚信,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切实解决产业难题,才是自己科研的出发点,也是自己做研究的源头活水。今年7月,渤海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励建荣作为第一完成人的“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2年8期2022-02-19

  • 从生态翻译学看纪录片字幕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特点对其文化缺省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补偿策略。一、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近十几年翻译学跨学科发展的突破性研究,其代表人物是胡庚申教授。该理论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理论,提出了翻译的过程就是适应性选择和选择适应性相互交替、循环的过程。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就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为宗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一致的选择活动。”该理论的核心:翻译=适应+选择。整体适应选择程度包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2-29

  • 多模态话语视角下的《舌尖上的中国
    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视觉语法1 引言在当今话语分析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通过单一语言方式的研究并不能满足人们对话语深入和全面的探索。《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秀电视纪录片,其用精致的画面、巧妙的构图展现人们日常饮食生活。因此本文以优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2 《舌尖上的中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典型的多模态视频资源,其意义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1期2021-10-09

  •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内外部技巧运用
    观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大型美食纪录片,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本文主要以该纪录片为例,详细分析其解说的内外部技巧运用,从而更形象的展示解说的魅力。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内外部技巧一、内部技巧的运用(一)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纪录片解说技巧中重要的一部分,配音员在对纪录片进行解说时处于讲述者身份,既要尊重原稿件内容和思想,又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自己对稿件的理解二次创作

    锦绣·上旬刊 2021年3期2021-06-11

  • 舌尖上的中国Ⅰ》诗意化表达方式探究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Ⅰ》是一部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秀电视纪录片,其用精致的画面、巧妙的构图展现人们日常饮食生活,散文式的解说词表达诗意的人生哲理,把中国特有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诸多民族元素融合起来讲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展现中国人的多彩生活,具有深远的意境与浓浓的乡愁情结。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Ⅰ》 诗意表达 意境纪录片的创作一般是选取真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素材,对其进行艺术性加工与展现,并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舌尖上的中国Ⅰ》是2012年中

    参花(上) 2021年5期2021-06-10

  • 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类星球》叙事策略比较
    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以故事戏剧性来结构全片的成功范本,它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星球》启发,二者在主题上都展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呈现人类的生活状态。在叙事框架上都是以并置的空间板块为基本组织结构,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表达那些抽象的理念和价值观,使观众具有场景感和代入感。但是因为创作土壤和题材的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类星球》在叙事策略上也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中创作理念上的差异。一、研究方法(一)内容分析本文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5-19

  •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内外部技巧运用
    观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大型美食纪录片,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本文主要以该纪录片为例,详细分析其解说的内外部技巧运用,从而更形象的展示解说的魅力。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内外部技巧一、内部技巧的运用(一)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纪录片解说技巧中重要的一部分,配音员在对纪录片进行解说时处于讲述者身份,既要尊重原稿件内容和思想,又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自己对稿件的理解二次创作

    锦绣·上旬刊 2021年7期2021-03-15

  • 美食类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个案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灵感从书籍《慢食运动》中得到,其配乐与每期节目深度契合,并将食材与人物情感、民间手工的继承、时代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节奏舒缓且温情的语言表达制作出一档精彩绝伦的美食类纪录片。该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视听味”盛宴,还对弘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未播出时,观众也许不清楚云南小吃、新疆小吃、扬州小吃等。而在第三季第一期节目《器》中通过介绍不同地区人民使用的独特的烹制食物器具,让观众

    声屏世界 2020年17期2020-11-14

  • 以《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发现,此纪录片展现出独特的拍摄水平、对整体节奏的强大把控性以及对饮食文化的完美诠释。就目前来看,在美食类纪录片开发难度大、开发过程艰巨的情况下,能够成功地拍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并且在国际上取得成功和认可,可见《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方式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开辟光明道路的标志。其实,国际市场一直迫切地希望引进中国纪录片,渴望通过研究中国纪录片去了解中国。但纵观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纪录片却总是由于多方面的限制,没

    声屏世界 2020年23期2020-11-14

  • 中国美食文化纪录片的舆论导向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2018年春节期间的热播,《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又一次受到热议。然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却没有获得第一季的一致好评,并且广受非议。第一季更多地呈现出美食的色、香、味、型,而第三季所呈现的美食分量不够,缺少让人心动的味道。在完美或者精彩呈现美食方面,后者应有更多提升空间。〔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文化纪录片;舆论导向2012年5月,一部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进入大众视线,获得前所未有的一致好评。导演陈晓卿通过

    艺海 2020年8期2020-11-09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导,以《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转换对外宣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翻译学,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进行外宣翻译,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外宣翻译、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三维转换分类号:H315.9一、引言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重要,在这样得国内国际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外宣翻译显得极为重要,外宣翻译是树立国家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8期2020-10-20

  • 从美食题材纪录片看网络纪录片相对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 ——以《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生一串》为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题材拉近了传统电视纪录片与人们生活的距离,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关注,也带起了美食类纪录片的风潮。自此,美食成为国内纪录片中的一大类代表性题材,不仅美食类电视纪录片频出,网络纪录片中此类题材也不乏佳品,如《日食记》(2013)、《美食台》(2016)等短视频形式的美食纪录片和《人生一串》(2018)、《宵夜江湖》(2019)等美食文化类纪录片。《人生一串》是Bilibili视频网站于2018年6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截至2019年

    视听 2020年9期2020-09-17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语言特点探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自上映后广泛受到学界和业界的追捧,其独具匠心的解说词应用亦值得研究。本文从篇章结构特点、语句表达特点、主旨内容特点三个角度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解说词的魅力。【关键词】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艺术魅力;文化色彩【作者简介】郁轩: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疆跨文化交流与双语新闻传播实务。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4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14期2020-09-12

  • “诗意地栖居”
    目标。《舌尖上的中国》是将展现美食文化与传播生态思想两者相结合的一次成功探索。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为例,从生态美学思想中的生态整体主义和生态和谐观两方面对其进行美学阐释,挖掘出该纪录片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体现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诗意地栖居”;生态美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和谐观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119-02一、引言2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2020-09-10

  • 简析《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文学美感与思考倾向
    要:《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极高收视率的美食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无论从人物的选择还是画面的展现,都透露出极高的思想深度与美学价值。而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解说词也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整体展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4集的解说词为例,分别从其文学美感和思考倾向两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美食纪录片;解说词;文学美感;思考深度一、文学美感(一)引语“时间是

    锦绣·上旬刊 2020年3期2020-06-08

  • 论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的作用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华夏饮食文化的电视纪录片,采用大跨度的叙事模式,快节奏、陌生化的视听风格,打造出一部活色生香的视听美宴,音乐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观众融入电视画面,与电视画面、解说词的音画统一,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等三个方面,为观众留下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广阔的思维空间。【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背景音乐;作用【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2020-05-19

  • 目的论和规范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字幕翻译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体。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介绍中华饮食与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将美食、故乡、亲情等联系起来,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展示精致的中国饮食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舌尖》中很多字幕涉及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的词句,这是最难翻译的部分,因为包含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特点,很难找到一个对等词,所以适用的理论对于菜名的翻译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翻译的目的论和规范理论,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探讨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理想翻译途径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3-03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感官内容营销探析
    喜爱的《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感官营销手段,在内容上不仅从视觉上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同时还从味觉、触觉、嗅觉、听觉方面刺激了观众的感官,打造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从而更好地树立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品牌形象。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背景《舌尖上的中国》是陈晓卿作为总导演执导的美食类纪录片并于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进行首播。该节目分为三季,每集大约50分钟左右。相对于像《厨王争霸》这类通过中西方厨师“比赛”形式来展现美食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6期2020-02-25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特点探析
    主旨。《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美食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味蕾,引发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香味似乎溢出荧屏,美食如同近在眼前,纪录片最终带给观众的惊喜不仅仅得益于其生动鲜活的镜头语言,也离不开其具有鲜明特色的解说词。一、声画结合,彰显艺术魅力(一)适当留白,触动观众情感《舌尖上的中国》并未采取平铺直叙、从头到尾灌输式的解说方式,而是适当留白,给观众欣赏观看、深入思考的时间。留白的解说方式能够在恰当的时机,放慢纪录片的节奏,使其整体上张弛有

    数字传媒研究 2020年7期2020-02-24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探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电视和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引发收视狂潮,掀起了一股“舌尖”热。纪录片与故事片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真实性,而真实是能够触动观众情感的关键因素,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影像素材和音响素材,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纪录片中的人物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个体,甚至群体。《舌尖上的中国》严格遵循“真实”这一原则,还原中国美食制作过程,拍摄最为原始的食材,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真实状态。《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唯美的画面

    数字传媒研究 2020年6期2020-02-23

  • 当下中国纪录片创作新趋向探究 ——以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深刻。《舌尖上的中国》在音乐方面的应用也令人拍案叫绝。因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文菲夫妇只能通过每日一个视频与儿子团圆时,哀伤又抒情的音乐缓缓流入人们心房;高考终于结束,同学们近乎疯狂地将书撕扯洒出教学楼时,又配以轻快节奏的音乐;影片的后半段,那仿如溪水倾泻的山歌声,更是民族的声音,是纯朴农民未经城市浊染的声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喜静乐悠”的声音。开场神秘而空灵的乐声,平添了几分高雅,纵观整部影片,大多充斥着或急或缓的音乐,而每当乐声响起,总有几

    环球首映 2020年4期2020-01-17

  •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套美食视觉盛宴,囊括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属于我国美食节目中的王牌节目,其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该节目有着精良的制作技术,而且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也做得淋漓尽致,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美食节目的发展,就必须在新媒体推广方面着力。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节目为例,就我国美食节目中的新媒体推广展开分析。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新媒体推广《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以美食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在海内外和国内受到了受众的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期2019-10-21

  • 舌尖上的中国》观众审美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一经播出便创下了收视新高,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并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大概有以下三个要素:(1)选题的成功。(2)创意的成功。(3)叙事的成功。《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大概就是它充分的理解并运用了这三个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叙事上《舌尖上的中国》以介绍中国美食为基础来引入对于故事的讲述,选取特别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能够充分引起共鸣,达到理想的收视效果。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观众;审美一、人与自然相和谐人类和

    科技风 2019年3期2019-10-21

  • 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因素及启示
    时代。《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始终受到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其主要内容为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通过食物展现中国多年来传承的餐桌礼仪文化,展现食物背后的情感。本文尝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通过对其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从文化、情感、内容特色、定位视角、叙事手法等各方面论述,再结合国产纪录片的现状和趋势谈《舌尖上的中国》对国产纪录片的启示。一、《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的分析从2011年3月开始,《舌尖上的中国》正式投入拍摄,耗时13个月,行走范围包含了全国各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0期2019-10-21

  • 是他们支撑着“舌尖上的中国” ——专访渤海大学副校长、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励建荣教授
    才有了“舌尖上的中国”。但是在现代社会到来之前,作为一枚“吃货”,想要尽享各地美食代价高昂,几乎无法实现。资深“吃货”苏轼就曾因这种遗憾而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便利的高铁、现代化物流、完善的冷链系统……现代社会的进步,给“吃货党”带来福音——菜系可再不论南北,果蔬可再不分节令,均可尽情满足味蕾的需要。的确,现代意义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弥漫着诱人的烟火气的背后,除了传承发展中的饮食文化,更离不开现代化的交通、物流、储运及食品工业。支撑着“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9年8期2019-08-31

  • 真实记录的力量
    象塑造;舌尖上的中国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191-02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个国家发展的重大节点上,应运而生了一部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大型纪录片——《四十城四十年》。这是一部由全国四十家城市电视台联制联播的四十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另外,还有央视科教频道制作播出的纪录片《中关村》、农业频道制作播出的纪录片《中国乡村变迁记》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2019-07-15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方法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译者在翻译菜名时所采取的主要翻译方法,并总结出已经产生了良好效果的译法,以更好的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关键词:“一带一路”;《舌尖上的中国》;菜名;目的论一、引言“一带一路”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项宏大战略思想,旨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央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正充分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以及民族色彩,而这种优秀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2019-04-17

  •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材。自《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笔者希望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体现的文化因素的分析来引发对外汉语教师对其教学价值的关注,希望笔者所作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努力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却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很多人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在和中国人的交流中仍会遇到很多困难。美国《21世纪外语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2019-04-02

  • 浅析纪录片前期策划的重要性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对纪录片前期策划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一、纪录片前期策划中选题的重要性纪录片制作的前期策划阶段,对要拍摄与制作纪录片选题的确定,是前期策划的重要内容。其中,选题新颖、立意明确、结构合理,能够做到以小见大,从细节处对整体情况进行把握,是纪录片选题是否成功的关键。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选题制作为例,根据其纪录片播放内容可以看出,该纪录片的前期策划中,对整体结构的控制是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角度出发,对整个纪录片进

    传播力研究 2019年8期2019-03-20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安泽铭在中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味道。在四川,一定是辣!每天傍晚都弥漫着辣椒的气味。在这个城市光是红油火锅就超过两万家,每一天,使用的辣椒数量以吨来计。71 岁的陈伯明,已经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了。陈伯明十三岁学厨,浸淫川菜60年,无论刀功还是调味,都是川菜界响当当的一把好手。早已退休的陈伯明就是想让人们知道,真正的川菜绝不仅仅是辣。而400多年前,中国人才第一次与辣椒相遇,從江浙到贵州,从观赏的植物到餐桌上的作料,贵州人才对辣椒有一种相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9期2019-03-20

  •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的人文精神
    要:《舌尖上的中国》人文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我们不管从哪方面来欣赏这部片子,都能感受到中国人文精神的自然与精准的表达。因此,我们带着思考去欣赏、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我们弘扬中国人文精神。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人文精神;中华文化一、美食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饮食,饮食尤其是美食是一个全世界都会去关心的话题。而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电视或视频的“视觉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2019-03-14

  • 论电视纪录片解说语音发声规范性问题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电视纪录片的成功(一)《舌尖上的中国》的空前成功《舌尖》系列,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业界评价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掀起了国内制作播出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小高潮——《舌尖》之后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纪录片,之所以获得制作与收视上的成功,不得不说与《舌尖》打下的伏笔有多多少少的关联。(二)《舌尖上的中国》解说的成功担纲《舌尖》系列解说任务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李立宏老师。这位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科班出身的有声语言工作者,嗓音浑厚深沉,音色稳

    齐鲁艺苑 2019年1期2019-03-12

  •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关键词:中式菜名翻译;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048-02一、引言菜名翻译是一个浓缩丰富文化信息进入译入语的编码过程(何武,2010)。随着海内外中餐业的蓬勃发展,中式菜名翻译已不再是纯文字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更应属于外宣性质的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熊欣,20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9期2019-01-17

  • 纪录片的诗性叙事探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以其具有鲜明主题和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的奥秘,传递着人和食物的奇妙联系及密不可分的情感,探索人与食物亦是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论文从诗性叙事的角度入手,来探析这部优秀的美食文化纪录片。【Abstract】The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presents the mystery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for thousands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8年9期2018-12-04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小学部五年级三班 于懿琛“吃了吗?”在中国,这是一句亲切的问语,也是一种亲切的询问方式。在中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味道。在四川,一定是辣!每天傍晚都弥漫着辣椒的气味。在这个城市,光是红油火锅就超过两万家,每一天使用的辣椒要按吨来计算。71 岁的陈伯明,已经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了,陈伯明十三岁学厨,浸淫川菜60年,无论是刀功还是调味,都是川菜界响当当的一把好手,早已退休的陈伯明就是想让人们知道,真正的川菜绝不仅仅是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33期2018-11-28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于懿琛“吃了吗?”在中国,这是一句亲切的问语,也是一种亲切的询问方式。在中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味道。在四川,一定是辣!每天傍晚都弥漫着辣椒的气味。在这个城市,光是红油火锅就超过两万家,每一天使用的辣椒要按噸来计算。71岁的陈伯明,已经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了,陈伯明十三岁学厨,浸淫川菜60年,无论是刀功还是调味,都是川菜界响当当的一把好手,早已退休的陈伯明就是想让人们知道,真正的川菜绝不仅仅是辣。400多年前,中国人才第一次与辣椒相遇,从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18年11期2018-10-21

  • 浅析记录片创作模式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节目形式为例,对我国记录片的创作模式进行浅析。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纪录片及《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而后讲述了节目的题材方面的运用方法及其特色,对节目的创作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纪录片带给节目受众的影响。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新模式;受众心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播媒介的能力迅速增强,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也一改往日的传统观念及形势,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出现各种各样电视节目类型,以多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8期2018-10-21

  • 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美食纪录片,通过对中华美食的介绍来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第一季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原则,从语言维、交际维以及文化维三个方面分析其字幕的英译。【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生态翻译理论;字幕翻译;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吴丽敏(1995.4- ),女,新疆哈密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2017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其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7期2018-09-08

  • 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修辞现象和效果
    要:《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与其语言的运用分不开,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在分析该综艺修辞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修辞效果及其成功之处。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修辞手法;修辞效果《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关注,其欲语还休的解说词配合着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视听享受。在同类记录片中脱颖而出,而该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对修辞的综合运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词语的精心锤炼《舌尖上的中国》用解说词串联整个节目,解说词的好坏决定了整个节目的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2018-08-27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遭遇口碑崩盘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2018年2月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一共8集,至2月26日播出完毕。《舌尖3》延续了前两季的高话题性、高收视率,平均收视率达1.366。但在口碑方面,《舌尖3》却遭遇了全面崩盘,《舌尖1》的豆瓣评分高达9.3,《舌尖2》的评分也有8.4,而截至2月27日,《舌尖3》的豆瓣评分已经跌至4.1。有网友总结了《舌尖3》的槽点:画面构图不专业,故事讲述轻巧不深入,镜头剪辑混乱,文案策划漏洞百出,主旨模糊不清,人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7期2018-08-01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CCTV1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它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分别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蕴含在中华美食背后的价值观,因此,《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我国首部高端饮食文化纪录片。本文拟从叙事語言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该片备受受众追捧的原因。“纪录片从来就不是艺术,从来就不以唯美和观赏为目的,它有着明确的认知价值,

    卷宗 2018年11期2018-05-26

  • 舌尖上的中国》再掀“舌尖上的热潮”
    9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发布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成功举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慎海雄,中央电视台分党组副书记、副台长魏地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王强,《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沈卫星,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主任许正中,新华网副总编辑周红军,共同启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仪式。《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创作团队和美食界、纪录片界及媒体嘉宾共300余人出席发布会。发布

    餐饮世界 2018年2期2018-05-17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遭遇口碑崩盘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2018年2月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一共8集,至2月26日播出完毕。《舌尖3》延续了前两季的高话题性、高收视率,平均收视率达1.366。但在口碑方面,《舌尖3》却遭遇了全面崩盘,《舌尖1》的豆瓣评分高达9.3,《舌尖2》的评分也有8.4,而截至2月27日,《舌尖3》的豆瓣评分已经跌至4.1。有网友总结了《舌尖3》的槽点:画面构图不专业,故事讲述轻巧不深入,镜头剪辑混乱,文案策划漏洞百出,主旨模糊不清,人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4期2018-05-10

  • 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艺术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讲述美食的形式,巧妙的融入了诸多人文关怀理念,如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等内容,以百姓生活中的点滴为出发点,小中见大,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该片播出后,在国内掀起了旋风式的“舌尖热”,而且获得了豆瓣网高达9.6的评分,同期的收视率也达到了0.2%,这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是很少见的。《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大获成功,除了选题的讨巧和角度的独特,也离不开其强大的制作团队和优良的设备支持,再加上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

    传播力研究 2018年8期2018-03-29

  •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
    北大学《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今年的2月19日于中央电视台放映,并在中文国际频道放映,由于其沿袭了以前的纪录片传统,具有很高的话题性和收视率。受众从媒介中了解世界,在这系列纪录片中,受众通过对媒介符号的认识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并受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给予纪录片中的饮食以特别关注。传播者在了解饮食的过程中,通过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把握,运用电视媒体特有的属性,即画面、声音和少量的文字对于饮食加以介绍,扮演“把关人”角色的同时讲好中国饮食的故事。本文将从大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6期2018-03-29

  • 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看观众的选择
    命。而《舌尖上的中国》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历史渊源角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观众对其的选择。一、人文角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然,在我国这么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土,当然也不乏许多的人文文化及美食文化。其中蕴含的人文美食文化当然在我国的饮食和生活中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从一些重要的人文角度以及生活中吸取美食文化,那么从中可以体现出一种尊重观众的观赏作用以及表现出中华传统民间美食艺术的地位。并且,观众可以从其中能够有新的体会和新的发现。从人文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7期2018-03-28

  • 纪录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文化传播的效度
    12年《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诞生了众多舌尖话题,这也是我国纪录片一次很好的品牌塑造,同时也受到了海外媒体的关注,不仅参展了第65届戛纳电视节,而且成功成为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第二的作品,同时得到了戛纳电影节主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的点名称赞。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针对纪录片和文化传播的关系,主要论述纪录影像对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主要从表达视角、表现手法以及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做以论述。一、以小见大的表现视角凸显文化的内涵曾经,我国也做

    传媒论坛 2018年18期2018-03-28

  • 中国特色话语的全球本土化传播策略 ——以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外发行为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2)》(以下简称《舌尖》)在国内外获得空前成功,中国纪录片在全球化营销中的窘境才得以有些改善。《舌尖1》成为2012年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冠军,截至2013年1月,海外发行额即达到226万美元,创造了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销售范围突破韩国、东南亚传统市场,成功打入对纪录片购买谨慎的日本及德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市场[3]。究其原因,全球化本土化策略是《舌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崛起和“一带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3-21

  • 舌尖上的云霄 笔尖下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林纯娟《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一、在描绘美食中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从而发现生活的情趣《舌尖上的中国》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好素材。布置学生了解搜集有关云霄美食及其制作烹饪方法,让他们走出课堂,接触生活,观察生活,积累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4期201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