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应然追求——兼谈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2-08-15 00:44缪旭芳路忠清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开课语文课程语文

缪旭芳,路忠清

(1.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江苏 丹阳 212300;2.丹阳市荆林学校 小学部,江苏 丹阳 212300)

早在2003年卜延中老师就提出过“享受教育”的理念。他认为,享受教育就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就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要会思考[1]。这应该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可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是遭遇了许多无奈:我们的教师占用孩子的玩乐时间,用兴趣班、提优班等形式来让孩子成为所谓的“优秀生”,教师还会时刻提醒他们,要勤奋、刻苦、上进,要有竞争意识,要考好成绩。却不知道,考不及格、考倒数第一名也是孩子可以享有的权利。

因此,我们在接受新课程改革理念、反思教学和辩证思考的过程中,需要正视现实,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坚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不断追求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

1 语文新课程应然追求的基点——语文课程标准

从2001年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至今已有10年。作为语文课程的纲要性指导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基点。

在走过了对课程标准的“理念阐释期”、“实践探索期”、“科学构建期”,广大教师已经理解和接受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和精神,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教师们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意识中,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由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在课堂内外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中也会出现一些偏误,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基础知识弱化和语文训练削弱。在语文新课程实践中有3种倾向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一是泛人文化倾向,二是虚主体性倾向,三是去知识化、技能化的倾向[2]。因此,语文课程中的“双基”教学,即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成为近几年来语文教师教改中反思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些是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中形成的,但也反映了课程标准在表述中的不足和不到位。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出台。这次修订历时7年,是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修订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合理建议的语文课程标准。“稳中求进”、“变中有度”是它最显著的特点。“稳”,体现在坚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变”,体现在对《实验稿》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微观调适。即将颁布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以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课程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 语文新课程应然追求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粗略地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日常活动。第二种,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对某一套技术程序的执行活动。第三类,将教学活动视作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教学活动的前两种类型,是相对机械的、封闭的或保守的,而第三种类型却显得灵活、开放而有创造性,是教师自主自觉的教学行为的体现。当然第三种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教师有较高的素养,不仅需要教学经验来支撑,更需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3]。

作为语文教师,为了达成第三种教学形态,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必然。笔者认为其专业发展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正确认识和把握。

2.1 返璞归真,转型超越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教师的人格素养,包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即专业化理念、专业化知识、专业化技能;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涉及课程教学的研究能力、课程标准的研究能力等。这是我们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但是,近年来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逐步从实体思维范式转向实践思维范式,从教师“知识、能力”研究转向教师经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更关注教师主动参与、乐意参与的研究,这种研究要从教师经验与教师知识、能力等方面入手,把教师经验的实践性生成以及教师经验如何表达作为研究的重要方面。这样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以“真”为本,才能让自身素养有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转型超越。

2.2 立定脚跟,放开眼界

这个要发展,那个要提升,工作状态中的教师,一定要立定脚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什么样的发展是可以受用终身的。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侧重在3个方面:

1)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现绩效工资改革后,有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这样的想法:“职称、荣誉、待遇,什么都有了,不需要再发展了”。工资的固定和收入的稳定,也使部分教师产生不思进取的惰性。“对一个真正的教师而言,当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发展之时,也就是他的教育生命开始衰老之时。”[4]

语文教学要有理想,有追求,要像斯霞、霍懋征、李吉林、袁瑢、丁有宽、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宗礼、宁鸿彬等语文大家,对语文教育事业要有执著追求。其实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和能力,还有学生语文修养的提升,这中间有态度、为人、品行、习惯、情感、人生观等,这是语文教学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教学理想。

2)做一个会阅读的教师。李振村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教育研究者,他推出了一系列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育改革,如山东烟台的素质教育经验、山东青岛嘉峪关小学的评语改革、山东龙口的“大量读写快速作文”、山东高密的素质教育经验、山东寿光的均衡教育经验、幸福教育等。他致力于推动儿童读书行动,他策划的“新经典”诵读活动,坚持10年,影响了几十万小学生的读书生活,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2007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其实像李振村这样的人很多,有一些语文教师也有这样的意识,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却很少。

其实当教师有着较多的阅读积累时就会自觉地把它们转化到语文教学上,用到课堂里,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丰富课堂。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在教学课文《在大海中永生》时,为了弥补文本的缺陷,她就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学生读过两遍课文后,武老师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当看到学生们说不出来时,教师就讲邓小平百色起义的故事,讲改革开放中的故事,并且结合自己的身世和体会打动学生,武老师讲着讲着就哽咽了,学生也深受感染,流下了眼泪。这时,再来读这篇课文时,学生读得投入,读得动情。阅读催生素质,语文课堂里有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也就会有生动的高效的课堂。

3)做一个重细节的教师。语文教师的细节关注体现在身正为范上,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声关切的询问等,都能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产生触动和影响。语文教师更应该从课堂内容上关注细节,展示教学的智慧。

有一位教师在教授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很有创意。第一步定义为“改诗”,教师启发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经过无数次修改、斟酌,诗人一开始用“到”、“过”、“满”、“路”,受唐诗启发,改成“绿”字。“绿”字也可以改,教师要求学生尝试着换词。有一个学生改成“拥”、“抱”、“亲”、“吻”、“哄”……换成了一些体现时代元素的词。这样的实践会给学生以积极的思考和鼓励,效果也是不错的。

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返璞归真、转型超越和立定脚跟、放开眼界,应该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3 语文新课程应然追求的阵地——课堂

语文课堂是实施语文新课程思想的主阵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有3类课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厘清这些认识,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3.1 代表课:在模仿中起步

在新中国的语文教学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如斯霞、霍懋征、袁瑢、丁有宽、于漪、钱梦龙等老一代名师,也出现了如窦桂梅、李镇西、孙双金、严华银等新一代名师,他们给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树立了榜样,是教师成长路上的楷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地域为依据的流派和由教学主张风格相近而汇集合流型流派在近年来增多起来。其中令人瞩目的有:“京派语文”、“海派语文”、“浙派语文”、“苏派语文”,它们风格各异、各领风骚。“京派语文”扎实、严谨、稳健,“海派语文”灵动、婉约、鲜活,“浙派语文”睿智、缜密、大气,“苏派语文”丰富、清简、扎实。这些教学流派,对凝聚地域的教学实力、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对广大教师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其中的名师也成了广大教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代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是名师的实践对理论规则的合理突破,成为名师的重要标志。代表课要具有时代意义,课堂要反映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理念,体现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势,体现教师或教学流派的水平、风格[5]。

那么教师是否应该有“代表课”?有观点认为:“代表课”,适时而出,悖时而汰。有论者提出,所谓“代表课”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有识之士坦言,提倡教师去打造“代表课”,只会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自己的“课”上,引导到如何“上好”课,如何单一呈现所准备的教学内容,如何按照预设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进行“个人表演”,如何展示教师的口才,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倒退。

由此看来,名师们的代表课绝不能成为一个标志,更不能“打造”,名师们应该是一个个动态发展的楷模,语文教师在模仿的同时更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3.2 公开课:在历练中成长

许多语文年轻教师成长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公开课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名度。但是公开课却颇遭人们诟病,为何?戴正兴老师撰文认为公开课“戏”做得太足,“包装”得过火;公开课弄虚作假,课前进行多次操练;公开课执教者过分注重展示自我才智,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公开课的课题(教材)选择和课时选择误入怪圈;评价成为公开课的瓶颈。之所以出现公开课的异化,一是因为社会上的虚假、浮躁之风影响到了教学领域,让公开课也变得虚假浮躁起来。二是功利思想作祟。为了所谓的荣誉和面子,不惜借好班、借好学生上课以期取得所谓的效果。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成长之路走得踏实和有效,语文教师应该正视公开课。公开课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和树立教学形象的很好形式,教师应该实实在在地备课,要勇于承担公开课的失败之处,多反思、多总结、多实践,这样才能为公开课正名,才能借公开课发展自己。

3.3 常态课:在本色中出色

语文教师除了教学外,还会去学习优质课、观摩课。听课时,常常会为精彩的课堂所吸引,但是,听过之后总会产生同样的感触:平日里常态下的语文课,能有多少课有这样的效果呢?如果说优质课的开设是为了供大家评析提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那么常态下的语文课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词句、形成能力、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重任。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常态课又是什么样的呢?

常态教学,在某些语文教师的课堂里就是“意识流”[6]。无论是导入语、过渡语,还是结束语,全凭教师个人的发挥,随心所欲。教学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读课题—听写—读字词—析内容—作小结,非常单调。应该上1个课时的“口语交际”课被阅读课占用了,应该讲评作文的课时没有了,应该交流活动的课时改成做习题了。常态的课堂教学除了更多的应付外,就是应试了。

教师应该重视常态课,常态课最能历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提升教学水平。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确立起常态课的重要性,其次让常态课公开化,比如有的学校实行集体备课、推门听课、评教评学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外在的监督和硬性的任务都是被动,还应该让教师形成主观认识和自主行为,不断实践与反思,正确解读文本,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灵活实施教学。这样常态下的语文教学就能够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打造出教学名师。

4 语文新课程应然追求的回归——求本之道

语文姓“语”,这是本色语文的主旨。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语文的教学就要重在语言教学,语文的教学行为,应以语言的学习为出发点、根本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听说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不但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课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以及运用[7]。

同时,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在于知识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记忆习惯、诵读习惯、写作习惯、预习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还是通过教师引导形成的。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养成好的习惯只需较短时间就能自己坚持下去;而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教师不断要求和督促,如果教师的引导不能持续下去,学生也就很难养成习惯。现在小学教学中分年段换教师的做法,很有可能带来半途而废的结果,因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再加上年段交替中缺乏应有的交代衔接,因而面对全体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就不是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增强习惯养成的正确认识,能把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坚持贯穿下去,不断点拨和强化要求,并能做不定期的检查,使大部分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有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的教学应立足于语文的本色,重在从语言出发,再回归语言;重在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习得;重在教得简单,练得扎实。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也是语文教师的应然追求。

[1]卜延中.在新课改中演活教师的角色[J].师道,2003(9):25-26.

[2]倪文锦.新课标的公布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学语文教学,2009(7):9-12.

[3]郭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主体教育实验18年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1-27.

[4]朱永新.教师真的不需要发展了吗[EB/OL].(2011-06-03)[2011-10-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9301017rcr.html.

[5]程少堂.代表课初论[J].语文学习,2010(7/8):87-90.

[6]吴勇.剖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常态课”[EB/OL].(2008-12-14)[2011-10-15].http://www.cn-teacher.com/runwen/xklw/yw/200812/291407.html.

[7]戴网生,戴正兴.课改催生“话题”,“话题”推进课改:课改10年热点话题回顾[J].小学语文教学,2011(1):6-11.

猜你喜欢
公开课语文课程语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