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贯制师范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12-08-15 00:44徐厚生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师范生习惯交流

徐厚生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江苏 丹阳 212300)

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即初中毕业通过“三·二”分段的学习,完成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课程,获取大专文凭的学生。

数学是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研究目的

对五年一贯制师范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探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2 调查过程

2.1 调查对象

选取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75名五年一贯制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007级44人,2008级31人;男生26人,女生49人。

2.2 调查内容

笔者所在科研课题组在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编制了五年一贯制师范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2)数学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3)参与数学交流情况;

4)反思习惯;

5)喜爱的教学方法。

2.3 调查形式

1)利用自习课时间,采用无记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

2)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

2.4 数据处理

将采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53.5%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23.9%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22.5%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通过考试,说明大多数五年一贯制师范生数学学习目的明确。只有16.9%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很感兴趣,54.9%的学生认为数学最难学或比较难学。进一步座谈后了解到:

1)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缺乏信心;

2)初中数学相对浅显,容易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五年一贯制师范专业数学内容多,理论性、抽象性强,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

3.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非常重要,主要完成新知识的输入、已学知识的巩固、所学知识的运用等[1]。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只有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和巩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把知识真正储存在头脑里。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如每堂课都记笔记的学生占43.7%,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仅占18.3%,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占26.8%,能做到当天学习当天复习的学生仅占4.2%,能经常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学生占12.7%。

3.3 主动参与数学交流的意识不强

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2]。调查显示,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73.2%的学生能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但只有11.3%的学生能大胆发言。11.3%的学生能倾听别人的见解,但自己很少发言。4.2%的学生基本不参与讨论。在课堂上,仅有11.3%的学生有经常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这说明多数学生缺乏参与数学交流的勇气和信心,参与数学交流的主动性不强。

3.4 缺乏数学反思的习惯

反思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3]。波利亚认为“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不仅有助于提高思维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调查表明:拿到批改后的作业本,49.3%的学生不能认真订正错题,弄清原因。数学测试后,54.9%的学生不能进行系统分析,积极反思,找出错误的原因。

3.5 喜爱“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9.4%的学生喜欢“问题解决”,33.8%的学生喜欢多媒体课件,22.5%的学生喜欢“边讲边练”,只有4.2%的学生喜欢讲授法。讲授法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问题解决”则是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其中,不仅独立思考、提问、质疑、辩论的机会更多一些,而且可以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4 思考与建议

4.1 深化认识

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体现在数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数学是最好的思维体操;数学是教人如何思考的学问;数学是“聪明学”。数学学习可以将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思维水平表现得更高,思维灵感来得更快,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表现得更强,使人变得更聪明。学生进入社会后,可能很少用到数学中具体的公式、定理,但他们在学习这些公式、定理的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分析、计算、归纳、推理、猜想的能力,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4]。

4.2 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一个人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研究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知识。而没有兴趣驱动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也是痛苦的。培养五年一贯制师范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其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生不喜欢学数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他们有偏见,认为他们不是学数学的“料”。

最后,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数学史上生动有趣的故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情境等。只要教师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热爱,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4.3 加强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习的深入,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良好的学习计划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从而确定听课重点,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可经常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3)指导学生听课。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用耳听,还要用心领会。要听清教师的分析过程,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思考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重点知识与方法。同时要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之间的关系。

4)指导学生复习。让学生养成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复习时,梳理所学知识,重新搭建数学知识框架,概括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指导学生作业。课后及时完成作业,能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听课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的习惯,不懂的地方要和老师及时交流。

6)指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联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等。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习惯。

7)指导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5]。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想一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采取了什么策略,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教师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如让学生把与数学学习有关的作业本、试卷、笔记、总结等收集起来,建立数学学习档案。通过它,正确认识自我,确定努力的方向。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形式有:

1)教师讲解。教师每学期专门安排几节课,向学生介绍怎样学习数学。

2)学生交流。让一些优秀学生介绍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经验及体会等。

3)教师辅导。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

4.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爱好数学。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正如布鲁姆所说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

其次,要研究五年一贯制师范生的特点。教师可通过观察、谈话、分析作业、调查、测试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思想观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相应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提出问题,探索未知为基础[6]。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数学交流,师生共同探索未知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进而愿意学习,领悟到数学学习方法进而能够学习。

教师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步“爱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1]王尚志,张思明.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

[2]汤淑英,张宁,何春辉.数学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0(12):111-112.

[3]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M].刘意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6-140.

[4]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1.

[5]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4-245.

[6]李勇,吴斌,骆有庆.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83-85.

猜你喜欢
师范生习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上课好习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