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角下的镇江旧城区保护与发展研究

2012-08-15 00:44王子浩孙洪军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旧城区旧城镇江

王子浩,孙洪军

(江苏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镇江地处“长三角”地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是“天然宜居的山水城市”[1],发展潜力巨大。同时,镇江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多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风景区,此外还有“焦山碑林、摩崖石刻、南朝陵墓石刻和抗英炮台”[2]等全国、省重点文保单位,素有“天下第一江山”和“城市山林”的美誉。

千百年来,镇江曾经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贸易经济中心。近代以来,海运的开通和漕运的衰败导致运河的交通地位逐渐下降,尤其是沪宁铁路的开通使中国东部地区主要交通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镇江的江河枢纽地位日益下降。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古城镇江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受到巨大影响。镇江旧城区面临着转型问题:对生活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使火力发电以及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必将走向衰落或被迫外迁,留下一些废弃工业用地以及产业工人的聚居地。与此同时,与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除了“三山”游外,全市的旅游路线有待进一步的科学整合,历史文化景点之间需要加强内涵的联系,日益宝贵的运河资源更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旅游、服务、文化产业观念比较陈旧、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毫无特色可言[3]。因此,在加快镇江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如何保护与发展镇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城风貌,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的过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工业化与都市化。在肖竞华的《江苏现代化:进程测度与思路构思》中提出“现代化由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国民素质优良化,生活质量现代化与社会发展协调化5个指标构成”。现代化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文化甚至政治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镇江现代化“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但也有制约因素和滞后方面”[4]。根据上述5个指标以及镇江古城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将对镇江旧城区发展与保护做初步探讨。

1 保护——对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的维持和继承

1.1 构建城市文化体系

在宏观城市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重点围绕渡口文化、三国文化、隐士文化和白娘子传说等镇江文化特色做文章,突出文化产品创意,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经典文化创意品牌。

应明确城市总体规划与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的关系。镇江城市“从古至今的发展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出现的历史人物应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到明确体现”[5]。旧城保护与发展更应关注与恢复重建名胜古迹,使游人形成镇江独特的“城市山林”江南城市文化意象。

加强历史街区体系规划很有必要。“历史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遗址以及较好地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的地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6]《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已确定西津渡、伯先路、大龙王巷3个历史街区为重点保护街区。“近几年西津渡古街区根据保护规划要求,实现了全面保护和有机更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7]。

为保护古城风貌,在法律法规方面,镇江市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省级条例,先后出台了《镇江市文物保护办法》、《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努力打造历史底蕴与现代化发展相呼应、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和谐的历史文化名城。将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复与城市环境建设相结合,加快旧城区的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突出“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的原则,重点整治城市干道两侧、历史街区及其周边环境,将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展现出来,进一步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魅力和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1.2 化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消减旧城区人口不断增长与用地日趋紧张的矛盾。现阶段,旧城区的人口过于密集,不利于古城保护,解决方法是将旧城区的人口外迁,确定合理的老城区人口规模,明确旧城内部开放程度以及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措施等,可采取在新区新建经济适用房等方式进行妥善安置。“这种有计划地人口迁移的方式,会缓解旧城人口压力,也会给新城带来活力与巨大发展空间”[8]。

缓和城市建设与历史遗存保护的矛盾。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遗迹已经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迫在眉睫需要做的是保护受到严重破坏的等级较低的文物、未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建筑等,它们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认真的保护。我们要借鉴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化解旧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矛盾,营造保护古城历史底蕴与合理经济开发的社会环境。

1.3 开发新区保护镇江古城

新区开发有利于缓解镇江旧城区的人口压力。对丁卯新区、丹徒新区的开发,使老城区聚集的人口得以迁出,避免了超饱和的人口基数对镇江古城环境的直接破坏,也减少了商业用地的建设、城建设施的高度等因素造成对镇江古城空间特色的间接性破坏。

新区开发有利于旧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保护。产业的转移以及人口的疏散,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优秀建筑、地下文物以及古树古木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造与完善镇江古城基础设施,扩大绿化面积,使旧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新区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镇江旧城的主要职能。转移不适宜在镇江旧城内发展的第二产业,避免对镇江古城环境与历史遗产及建筑的破坏,发挥镇江旧城在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方面的优势。

新区开发有利于缓解镇江旧城区的交通压力。利用镇江旧城内道路密集的优势来改善路况和交通方式,可以使镇江城市空间尺度得到保护。交通网络的带动作用以及城市职能的划分使多中心的镇江城市新格局雏形呈现,镇江主城老城区、南徐、丁卯、谷阳四大组团、全城六大组团多元多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新区开发使现有密集的城市布局得以分散,减轻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老城区形成的日益沉重的压力。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指数级增长、经济活动的频繁、城市规模的扩张、交通流量的增加,对已处于饱和状态的旧城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从城市总体战略空间布局上安排新区的开发,将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等功能转移到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上为保护镇江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

2 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旧城区的现代化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因此,就镇江古城而言,为了使旧城区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可以从转变城市空间布局及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定位古城交通等方面加以调整。

2.1 转变城市空间布局

镇江旧城区的发展可以采取两种措施,“其一为逐步向分散组团发展模式转变,另一措施为在各区增加行政层次,分别建设相当级别的公共中心,尤其是商业服务设施。”[9]

新区可作为城市布局发展转变的重点,发展多个城市中心,转移旧城人口,重新对城市次中心组团分布进行规划,畅通旧城区与新区的联系,优化旧城区内部的交通系统。同时在旧城中心疏散目前已经超载的人口,缓解交通压力,建设绿化公园等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

2.2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镇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中游,在苏南诸城中居于后列,在苏南4市中,苏锡常正在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而镇江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与原材料密集型产业等为主,经济效益较低,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现已采取一些措施,如第二产业已经基本从旧城区迁出到丁卯与高资工业园区,这对于城市历史底蕴的保护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了使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依赖科技进步型,镇江首先要坚持自主创新,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大力发挥驻镇高校的科研优势;强化品牌意识,创造地方名牌产品,鼓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本市自主创新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合理配置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为镇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要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重点突破,由零散经营转向集团化发展,发挥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的优势,改变规模、空间发展模式,给镇江旧城的保护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镇江快速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模式。

2.3 科学定位旧城交通

现代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这就要求城市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系统,老城交通压力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因此有必要采取公交优先的策略,大力发展城市公交,针对重点线路,有层次地提高公交运载能力,限制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要保护好旧城区的古迹,必须减少不必要的车辆在旧城中的穿越,对工程车辆在白天时段限行;同时在旧城周围修建绕城道路,如南徐大道——丁卯路等,倡导外地车绕行。在旧城范围内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策略,路口实施公交优先信号控制以及父子信号灯措施,保障有限的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和高效的配置;对于镇江旧城背街小巷进行改造,可以借鉴杭州城市对背街小巷改造措施,依托原有的大市口国际商业区以及第一楼街,完善城市步行系统,提升街道的活力;对于交通不堪重负的区域,比如大市口、健康路等地,应当梳理其内部交通,可实行单行线,提高外围的可达性,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通过地面交通换乘以及实施快速BRT方案(可将D1-D5线发展成为快速公交)来缓解重点地区的交通压力。

3 结束语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这一课题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的迅速现代化中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对于镇江旧城区的保护,不能简单地把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保护规划视为是以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主的专项规划,应结合现代化的需求,提出更加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的旧城保护策略。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镇江旧城的历史底蕴将得到大力的发展保护,镇江将成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名城,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名城镇江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1]钱永波.镇江——在江河交汇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

[2]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以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0-24.

[3]贺帅帅.城市转型进程中的历史遗产保护——以镇江老城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09:24.

[4]沈立人.苏南现代化的若干问题再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7-9.

[5]沙春元,黄云飞.新一轮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市政建设,1999(3):10.

[6]镇江市规划局.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EB/OL][2011-12-01].http://wenku.baidu.com/view/ed8274c4bb4cf7e4afed067.html.

[7]朱珠,罗爱红.历史街区及周边地段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8,21(3):24-27.

[8]徐姗,李欣韵.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以江苏常州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52-155.

[9]孙晓宁,于辉.基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J].建筑与结构设计,2009(4):11-17.

猜你喜欢
旧城区旧城镇江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探究旧城区改造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南昌市旧城区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