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存在主义视域中的《呼啸山庄》

2012-08-15 00:44吉杰波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斯克利夫凯西呼啸山庄

吉杰波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虽然她英年早逝,但其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叙述了被山庄老主人恩肖收养的流浪儿希斯克列夫及其情人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以及希斯克列夫由于被残酷折磨并被剥夺爱情后残忍报复的故事。小说通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面,描写了由于人性扭曲而造成的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它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奇异的小说之一。

作为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呼啸山庄》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阐释,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从作品本身入手进行的研究,这类文章较多;另一类是立足于某个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方法分析该作品,此类文章相对较少。前者包括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主题的探究,象征和意象的阐释,对作品所涉及到的爱情、婚姻问题的探讨以及基督教和伦理文化的分析,对作品所体现的哥特式风格的剖析以及女性意识的论述,或将其与其它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等等。后者包括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原型的来源及意义,还有用精神分析、生态批评、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来阐释作品的。但就作者涉猎所知,目前还很少有人用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该作品,笔者尝试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呼啸山庄》做一次新的探究。

1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国家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它首先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的奠基者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梅洛-庞蒂、马塞尔、加缪等。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是萨特,他也是法国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重点涉及到以下方面:存在先于本质;自由和选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本文尝试运用这三个方面的哲学观点来解析《呼啸山庄》。

2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呼啸山庄》

2.1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理论的第一个信条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创造他自己的本质。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1](作者自译)也就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是用一系列行动来给自己下定义的,他们的行动决定了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是利物浦大街上的流浪儿,被恩肖带到山庄时,是一个衣衫褴褛鲁莽粗鲁的野孩子。在他被带入山庄之后,除了恩肖外几乎没人愿意搭理他。他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这时候他是一个刚得到人间温暖的弃儿。恩肖对希斯克利夫关怀备至,视他为掌上明珠。对这一切,他的儿子亨得利很是不满,他总是想方设法折磨希斯克利夫,幸运的是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对他开始有了好感,他们也成了朋友。这也能使他在面对亨得利的折磨的时候能把痛苦藏在心底。这时候他是个忍辱负重的养子。而后来,当老恩肖死亡之后,亨得利成了山庄的主人,作为他眼中钉的希斯克利夫被贬为日夜劳作的仆人。希斯克利夫可以忍受痛苦的折磨,可以忍受长期的劳作,但是他不能忍受凯瑟琳的背叛。当他无意中听到凯瑟琳要嫁给画眉山庄的林顿时,他离家出走,音信杳无。3年后,他衣锦还乡,开始了对敌人的疯狂报复。首先,他住进了呼啸山庄,利用亨得利的爱赌和酗酒,他赢得了呼啸山庄。然后他诱拐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私奔于他,继而又将她抛弃,最后他费尽心思逼迫林顿与凯瑟琳之女凯西嫁给他和伊莎贝拉的儿子林顿·希斯克利夫,从而他也控制了画眉山庄,他不仅报复他的敌人,而且对他们的后代也毫不留情。这时候的他成了疯狂的报复者。

从弃儿到恩肖的掌上明珠,到仆人再到疯狂的复仇者,我们对希斯克利夫的判断都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做出的,因此他的行动造就了他的本质,从而印证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从其心理上来说,他经历了从弃儿的无助到被收养后的暂时安定;从仆人的低三下四到复仇者的肆意妄为。这一切使希斯克利夫明白了金钱和地位在当时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也使他由一个孱弱的弃儿变成了疯狂的复仇者。其跌宕起伏的坎坷经历对其性格和心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再次验证了这一原则。

2.2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存在主义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本作品。存在主义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萨特看来,他人是一个不同于物体的存在客体,他不仅存在着而且把我也当做他眼中的存在,他人可能把我“物”化。同样,我的眼光也可能把他人“物”化。因此,人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么使别人物化从而操纵别人,要么就是自己被物化而被别人操纵。这就是为什么他做出“他人就是地狱”的论断。通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阴郁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面。

在小说中,从男性人物来看,亨得利不喜欢他的儿子哈里顿,他只在乎死去的妻子、美酒及赌博;哈里顿出生在亨得利的暴力下,也不在乎他的父亲,相反他对父亲的仇人希斯克利夫言听计从,因为他站在自己的一边;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因为儿子是他所鄙视的女人所生。父亲不爱孩子,孩子害怕父亲。对于女性人物来讲,伊萨贝拉对希斯克利夫从一见钟情到后来憎恨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才知道了她自己只是他复仇的一个棋子而已;因为林顿·希斯克利夫的懦弱和对他父亲的惟命是从,凯西不喜欢她的丈夫;凯西憎恨她的公公,因为他逼迫她嫁给林顿·希斯克利夫。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约瑟夫,他对任何接近他的人都冷若冰霜、横目冷对,不但没有一句好话,而且总是恶语相向,总是拿着《圣经》来遮掩他虚伪的行为。在小说刚开始另外一个次要人物洛克伍德拜访希斯克利夫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述:“‘进来吧’是咬着牙说出来的,表达‘去你妈的!’这样一种情绪,甚至他(希斯克利夫)连他斜靠的大门也没有移动来表现听到这句话后应有的同情。”[2]1家里来了客人,本应该热情招待,然而希斯克利夫却不仅不管痛痒,而且恶语伤人,这就奠定了这部小说人与人关系紧张的基调。不仅人如此,就连狗对洛克伍德也毫不留情:“它(狗)突然暴怒,跳上我的膝盖。我把它推开,急忙用桌子做挡身之物。这一举动惊动了狗群。六只大小年龄不等的四脚恶魔从藏身之处一起出来。我感到脚后跟和衣边尤其是攻击的目标”[2]6,就在这个时候希斯克利夫和他的仆人却“迈着令人心急的懒洋洋的步子爬上了地窖的阶梯。虽然炉边嘶咬声和狗吠声乱作一团,我认为他们一点儿也不比平时走得快。”[2]6不仅人与人的关系冷酷、紧张,就连人和动物都不能相安无事。希斯克利夫面无表情,对所有接近他的人都冷酷无情,甚至拳打脚踢,毫不留情。就连他和凯瑟琳的爱恋中也包含着残酷、阴冷的成分。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希斯克利夫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儿子变成了他报复仇人的工具,对儿子的生命也毫不在乎:“但他的生命不值一分钱,我一分钱也不愿意花在他身上。”[2]383小说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夫妻成仇、父子反目、主仆猜忌、男欺女诈,这就是《呼啸山庄》中人物关系的真实写照,这些都毫无争辩地体现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命题。

作品中这种不正常的人物关系产生的原因有二:从社会原因来看,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世俗思想占统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财富成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虽然那时候的英国处于全盛时期,但是已经暴露出它的内部缺陷。人的精神受压抑,人性被扭曲,出现不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艾米莉没有参加社会运动,但是不安定的社会氛围和反抗精神对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艾米莉运用超常的想象揭示了19世纪的人性压迫和反抗,描绘了一幅充满失望和恐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画。作者用人性的关怀去审视社会和人生,她认为追求幸福是正常和合理的,但是社会压制了人们的渴望,这种被压抑的渴望使健康的人际关系恶化。

再者从个人原因来看,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是由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造成的。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从小就备受摧残,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形成了傲慢、倔强的性格。他把对凯瑟琳的爱视作自己的生命,被爱情抛弃,荣誉尽失,这一切都刺痛了他敏感的心灵,并且形成了他扭曲的性格。他把仇恨毫无保留地发泄到恩肖和林顿两个家庭上。他甚至把疯狂的复仇延伸到这两个家庭的后代身上,他的报复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人性已经不再存在,人性的扭曲和情感的压抑使正常的关系变得不正常。

2.3 自由和选择

自由和选择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存在是荒诞的、偶然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那就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但是选择也同时意味着人们要承担由选择而产生的责任。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论及19世纪的小说时,也有专文对《呼啸山庄》作了较长的评论,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3]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为此承担起选择的责任。由于老恩肖的选择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留在了呼啸山庄,恩肖收留了他,他也承担起养育希斯克利夫的责任,想办法使这个可怜的弃儿幸福起来,同时他也得承担来自儿女的嫉妒和憎恨、来自妻子的抱怨和仆人的不屑。而希斯克利夫的选择则是贯穿小说的一条主线。作为弃儿的他选择了跟着恩肖先生回家,选择了生活在他的家里,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恩肖儿女的辱骂,他妻子的白眼和仆人的不满。在后来的生活中他逐渐和凯瑟琳结成了同盟,而亨得利却对他颐指气使,他都默默接受,将不满和仇恨都掩埋在心底。但是,由于他在无意中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顿,他一气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3年后衣锦还乡,选择了开始他疯狂的复仇计划。他首先设计通过赌博把呼啸山庄的全部财产归为己有,虽然其他人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他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对自己行为会给自己带来的恶名也无所谓。他决然地继续执行他的复仇计划,用自己的儿子作为诱饵把凯西骗到呼啸山庄并且强迫他们成婚,以此来达到他夺取画眉山庄的目的。虽然他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和批评,但是报复的心使他一意孤行,他对社会的压力和众人的愤怒毫无顾忌。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限制,他的选择最后总是他自己做出的,他就必须为这种自主性,为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承担责任,他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对他的敌人进行残酷无情的报复,最后因为自己一意孤行的疯狂复仇而在孤独中凄厉地死去。他是个恶魔式的人物,但是最终也无法逃避自己选择造成的后果。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深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她无法阻挡金钱和地位的诱惑,最终选择了嫁给英俊富有的林顿来满足她的虚荣心。她背叛了自我,背叛了自己的爱情。当她选择林顿之后,在她的生活中没有得到想象的幸福,她的心灵也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相反,一股发自灵魂深处无限的悔恨时时刻刻在侵蚀着她的内心。背叛希斯克利夫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灵魂,失去他意味着失去世间的一切。最终凯瑟琳的精力在这巨大的矛盾和痛苦中消耗殆尽。凯瑟琳在生下小凯西后黯然死去。艾米莉在小说中描写了两位处境相似但是结果完全不同的女性——凯瑟琳和凯西。面对挫折,母女两人的不同抉择导致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凯瑟琳面对挫折是悲观的,她清楚地知道她所犯的错误,陷入痛苦和折磨之中,她还让自己的痛苦变成别人的痛苦;然而凯西是乐观的、内省的,她深知自己的处境并有策略地保护自己,她尽力反抗从而变得逐渐强大。当凯瑟琳不能同时得到富裕的生活和真正的爱情时,她屈服于命运和社会,她试图调和两者矛盾但无果而终;凯西敢于挑战希斯克利夫的权威并和他斗争,他越邪恶,她越顽强,他越残酷,她越勇敢,她的勇气值得羡慕和赞美,最后通过不懈争斗,她和哈里顿结了婚并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正确的选择还是错误的决定,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选择之中,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勇于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3 结束语

本文尝试着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审视《呼啸山庄》这部传世之作,旨在启发读者思考当下的现实人生:在新的时期我们要用新的行动造就新的自我,审慎选择,认真负责,创造出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寻人类诗意的存在。只要我们不断从新的视角认真解读文本,这部经典作品便会不断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持久的魅力,引领众多读者去研究,去探讨……

[1]SARTE Jean-Paul.Existentialism is humanism[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3.

[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高继海,薛凤琴,译.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3]呼啸山庄-百度百科[EB/OL].[2011-11-28].http://baike.baidu.com/view/29398.htm.

猜你喜欢
斯克利夫凯西呼啸山庄
拉康“他者”理论视域下的希斯克利夫之复仇之路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情感历程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我是阳光下的春雨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卡卡的直升机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好狗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