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中下游地区阳明文化传播特点分析

2012-08-15 00:42敖以深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阳明心思南心学

敖以深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阳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江流域是阳明文化在贵州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乌江中下游地区(本文主要指黔东北地域)的阳明文化以李渭心学为核心内容,该地域的思南与龙场、贵阳、清平、都匀一起,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贵州阳明文化传播的五大重镇。以思南为中心的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的传播,与贵州龙场、贵阳、清平、都匀等地阳明文化的传播情况相比较,具有共性特征,即通过创办书院和自由讲学等方式而向外传播,传播者主要是王门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接受阳明心学思想的人也主要是以当地群众为主,但是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士和外地求学者。同时,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的传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不同,因而具有其特殊性、地域性,表现出突出而且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传播范围广、影响面较大

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的传播,以该地域的思南为中心,以书院讲学为重要载体,通过李渭及其众多弟子的活动,使其不断向外地传播。构成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核心内容的李渭心学思想,其传播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影响面也比较大,不仅在黔东北地域范围内持续地传播,而且也积极主动地向外省传播;不仅在汉族求学者中积极传播,而且也在少数民族求学者中积极传播;不仅在外来移民中广泛传播,而且也在土著居民中大量传播;不仅在当时向社会上层积极传播,而且中下层群众也广为认可;不仅向当世人传播,而且对后世人们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言,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开放式纵深持续传播的特征,其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总结概括为传播的人群范围广和传播的地理范围广两个方面。就传播的人群范围广而言,主要是指在社会各阶层的人群中广泛传播,在当时接受李渭心学的人群中,既有封建地方官员,也有一般的平民百姓;既有本地学生,也有外省生源;既有学识渊博之士,也有不少人为新的求学者。就传播的地理范围广而言,主要是指黔东北地域的李渭心学,其传播范围不仅影响到以思南为中心的整个黔东北地域,而且还影响到贵州其他地区,甚至影响到省外的江西、四川、云南、广东、湖北和京师等地。

随着李渭心学思想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大。黔东北地域既是李渭青少年时期的求学地,又是李渭晚年的主要讲学地。李渭成长于黔东北地域的思南府,严格的庭训为他心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晚年在思南建立书院,传播心学,培养了众多弟子。在李渭的弟子中,有部分人还以讲学为业,大力传播李渭心学,从而使阳明心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使李渭心学思想的影响遍及黔东北地域,并逐步扩展到贵州省内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李渭兴学黔中,传播心学,加速了阳明心学在贵州特别是在黔东北地区的进一步传播,是思南成为贵州王学重镇的直接推动者,后人给予了李渭很高的评价。李渭学生萧重望在《李先生祠记》中提出:“贵筑之学倡自龙场,思南之学倡自先生,自先生出而黔人士始矍然悚然知俗学之为非也。”[1]P369把李渭视为思南儒学之首倡者,又说“我读先生录,为儒始有程。治规悬典则,王道在诚明。天日光常满,风云态自更。滔滔德江水,终古见徵清。”[2]P429表现了作者对李渭的推崇和敬仰。郭子章抚黔时,撰写《黔记》60卷,把孙淮海、李渭、马内江同列于理学传,并说:“王文成与龙场诸生问答,莫著其姓名,其闻而私淑者,则有马内江、孙淮海、李同野(李渭),读三家著述,真有朝闻夕死可之意。可以不愧为龙场矣!”[3]P281郭子章对李谓人品和学识的高度评价,点明了李渭之学是对阳明心学的继承和发展。李渭离世后,著名心学家兵部侍郎耿定力撰写《墓志铭》,称李渭为明代“好学君子。”[4]P378之后,明神宗皇帝赐联曰:“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5]P131所有这些,更加突出了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可见,黔东北地域的阳明心学,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向外传播,其传播范围比较广泛,影响也比较深远,对当世人和后世人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二、传播内容新颖、特色鲜明

在黔东北地域传播的阳明心学,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李渭心学为主要内容。李渭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其心学理论深受蒋信、耿楚侗、罗近溪等人的影响,但同时又与李渭本人的求学经历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影响的文化根基密切联系。李渭心学是对王阳明创建的阳明心学的继承和发展,他十分强调“行”的重要性,属于贵州阳明后学中的行动派。李渭在继承阳明心学的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了阳明心学,赋予了阳明心学以新的时代内容,因此,在黔东北地域传播的李渭心学,与贵州阳明后学中的其他代表如马廷锡等主张的归寂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其传播内容新颖,并且在很多方面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

1.强调为学立志的重要性。为学立志是李渭心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李渭不仅身体力行,自幼学习就十分刻苦,而且也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学习志向,向圣贤学习,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李渭曾锲“必为圣人”以自勉,为了成为圣人,他不断地刻苦学习,不耻地向他人请求学问,终有所成。李渭为学立志为圣的思想和事例,给人们以较大影响。邹元标在贵州期间,所至讲学必以李渭立志“必为圣人”为例,以示圣贤为必可学。在黔东北地域,无论是李渭讲学或者是李渭的学生冉宗孔、胡学礼的讲学,都十分强调树立远大志向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为学必先立志,立圣人之志,学圣人之学。立志为学,是学生为学的基本前提,学生只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且为此不断地进行努力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

2.强调先行其言,行在知先。以行为先,躬行践履是李渭心学思想的重要特色,强调先行是李渭与贵州阳明后学其他代表人物的重要区别。王阳明之后的阳明后学,在某些问题上逐渐发生了观点分歧,有的甚至出现了王学异端,即使在贵州的阳明后学中,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观点也有同有异。在对传统知行观的认识上,李渭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行在知先,强调先行的重要性,反对部分阳明弟子中存在的“虚静求道”主张,从而在贵州的阳明后学中独树一帜,形成为重行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重视个人内心的自省与修养。李渭心学思想,将重视个人修养放在了相当的高度,他提出“学贵在于进德”的主张,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无欲”,主张事上磨炼。据郭子章《李渭传》记载:李渭“尝宿廉州公署,梦三蛇绕身,亟挥杖,蛇乃去。诘朝,合浦吏以美珠进,化州、吴州吏以兼金进,公(李渭)皆叱之。笑曰:‘三蛇梦破矣。金珠非宝,固吾人蛇蝎哉!’”知韶州府时,他曾集诸寮谕曰:“夫子告康子不欲。‘不欲’二字千古弭盗难”,[6]P37认为一个人倘多欲则身为溪壑,竭民膏脂不足以填。黔东北地域的王门弟子,无论是在家乡讲学,或者是在外地为官,都牢记李渭教诲,高度重视个人身心的修行,重视个人的内心修养,强调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提倡无欲,力除各种诱惑,严格约束个人不当行为,例如:李渭在廉州公署和韶州任职时拒收金银和美珠事件,视金银、美珠为蛇蝎,就是李渭“无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人们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已经载入史书传之后世,给人启迪。

4.以“毋意”之学为正学。“毋意”之学是李渭心学思想中的重要亮点,以“毋意”为脉络的思想既是李渭为学的方法论,又是李渭为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追求。在学习过程中,李渭高度重视治学方法和治学目的的重要性,他反对治学中存在的浮躁心理和功利趋向,认为做学问没有捷径可以走,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能够“知得常清常明”,达到为学为圣的目标。一石激起千尺浪,李渭的毋意思想,在当世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赞同的人有之,持有异议甚至是反对的人也不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李渭“毋意”的主张,并且把其视为西南之正学,其影响也较为深远。

三、传播方式灵活、区域文化特征明显

重视思想内容的传播是阳明心学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从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并且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开始,王阳明便结合实际以适当的方式在当地群众中进行讲学传授,这是阳明文化传播的开始。王阳明的龙场讲学,培养了第一批王学传人。之后,王阳明无论是在贵州,或者是在外地,也无论是王阳明本人,或者是他的亲传弟子、再传弟子,都十分重视阳明心学的传播。由于在传播过程中,方式灵活多变,因而使阳明心学深受越来越多的学者欢迎。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诸多王门弟子艰苦不懈的努力,积极传播,才使得阳明心学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并且影响到海内外。黔东北地域的阳明心学,在传播方式上既继承发展了王阳明及其弟子灵活多样的风格,同时又具有特定的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1.传播方式灵活多样。李渭及其弟子在传播阳明心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比较灵活的传播方式,他们或继承了阳明心学以创办书院为载体进行积极传播的传统,如李渭在为仁书院等地的讲学活动;或与讲授易学相结合,将阳明心学的传播附于传统易学的讲学之中,并与其相结合,例如:李渭在思南点易洞讲授《易》学,学者较多;或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统一。李渭心学对外地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一是外省人来思南府跟随李渭学习心学思想,其中突出的弟子有江西人赖嘉谟和徐云从等人,他们千里迢迢来思南求学,得李渭心学要领,并且学有所成,这些人无论是学成回乡或者是在外任职,通过言传和身教将李渭心学思想传播到异地,从而不断地扩大了李渭心学的传播范围。二是学习李渭心学的人中,部分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在外地为官任职,从而将李渭心学的部分思想通过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等方式传播到异地。在李渭的学生中,有的学成后在四川、云南、广东、京师等地任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渭之子李廷谦,继承其父亲之学,在国子监任职时,弘扬父志,积极传播李渭心学,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日进诸生,讲论无不服其淹雅”。[7]P289三是李渭科举入仕后在外地任职期间,或通过讲学,或通过与人交流学问积极传播阳明心学。例如:李渭在广东、云南等地为官时,曾构“求仁馆”,向学生讲授阳明心学,同时,他还积极与别人探讨学问,常常将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和学习情况与别人交流,在与人的学术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接受别人的思想主张时,也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影响传播给其他人。

2.区域文化特征明显。多元文化并存是黔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的传播,绝对不是简单孤立地单向传播,而是不断地与其他文化事象相融合,并且与其他文化因子相共处,在相互影响和渗透中不断地融合发展。黔东北地域位于乌江中下游地带,是我国西南地域十分重要的文化走廊,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长期以来,各种文化因子在此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发展,如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传入该地域后,与地方各民族民间文化长期在此共生繁荣,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在黔东北地域,任何一种文化事象的传播都不可能是单独地进行的,各种文化因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着。阳明心学的传播也是如此,它在传播变迁的过程中,同样与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文化传播特征,例如:李渭在中和山讲授其心学思想的同时,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观音阁也在中和山顶修建,李渭支持观音阁的修建,写有《修观音阁记》,还曾经与观音阁的主持探讨佛学,交流学问,这正是阳明心学与佛教文化融合共处景象的充分体现,也是黔东北地域阳明文化具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

[1] 萧重望.李先生祠记[A].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道光)思南府续志·艺文门[M].2002年点校本.

[2] 萧重望.同野先生祠下作.关贤柱点校.黔诗纪略(卷十二)[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 郭子章.黔记·乡贤列传[A].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万历黔记[M].1966.

[4] 耿定力.李同野先生墓志铭.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道光)思南府续志·艺文门[M].2002年点校本.

[5] 关贤柱点校.黔诗纪略(卷三)[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6] 郭子章.李渭传[A].冯楠.贵州通志·人物志[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7]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道光)思南府续志·人物门[M].2002年点校本.

猜你喜欢
阳明心思南心学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大数据视域下阳明心学主题挖掘及作者发现研究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阳明心学的现代性意蕴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阳明心学”是宁波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源泉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