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性和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应用与发展

2012-08-15 00:49文丨赵丽艳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4期
关键词:新闻性康巴新闻标题

文丨赵丽艳

新闻性和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应用与发展

文丨赵丽艳

一直以来,人们将新闻界定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真实报导和对当前意识形态的客观陈述;而将文学界定为对事件、情感、想象等的抽象描述与虚构。从这一层面来说,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

新闻性; 文学艺术性; 传播形式; 应用发展

1 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应用

1.1 注意“度”的把握

新闻与文学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既然是“新闻”与“文学”相结合,那么,就必须首先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切不可以“艺术”为借口,歪曲事实、掩盖真相。这就要求我们有明确的“度”的掌握。我们需要吸取文学的精华,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丰富作品的情感与内涵,但是这一切要建立在保持“新闻性”的基础上。

1.2 重视文学修辞的应用

新闻作品如果一直保持刻板、单调、一丝不苟的风格,就无法满足现代人对资讯多样化的需求,也就会逐渐走向没落。因此,我们要注重新闻的文学艺术性,适当运用明喻、暗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3 重视文学叙事的应用

通过文学叙事的方式,为新闻创造铺垫、悬念与冲突,也是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一大特色。新闻一改平铺直叙的风格,采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描述,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揭示新闻内涵。

1.4 重视文学抒情的应用

在传统的新闻作品中,为了保持严肃、公正的形象,很少有掺杂情感因素的语句出现。而在新的传播形式中,重视文学抒情的应用,通过适当地抒发情感,起到提高新闻亲和力与感染力、实现新闻社会效益的作用。

1.5 重视文学评论的应用

“用事实说话”一直是新闻行业秉承的工作准则,即使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准则也绝不过时。然而,在新闻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单纯的展现事实真相已经无法让读者满意。还可以通过恰当的评论,对事件的好坏、利弊、荣辱等发表观点,并引发读者讨论。往往立场坚定、观点鲜明的评论会成为新闻的“亮点”,提升新闻的层次与内涵。

2 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表征

2.1 新闻标题的文学化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新闻主旨的凝练与升华。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能够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概况、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并成功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拟定新闻标题的时候,充分运用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手法,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2012年7月6号的一则新闻:《旅日大熊猫产仔 令上野动物园“措手不及”》这一新闻标题,不仅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还通过“措手不及”一词的运用,将新闻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2.2 新闻导语的文学化

新闻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通常具备言简意赅、主题鲜明、概括性强的特点。具备文学艺术性的新闻导语,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顺利地开启下文。例如,2012年7月6日的《七旬老翁苦寻母亲骨灰未果 坦言是此生最大心结》这篇新闻导语是这样写的“明天,张道信就将迎来自己的73岁生日。但一个郁结了数年的心结,夹杂着内疚、愤怒涌上心头,憋得他只想掉泪——母亲的骨灰不知去向。不过今年4月4日清明节,本报的一则消息让他“好像门缝中看到了一点点光”。这种充分文学艺术气息、饱含真情实感的导语,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 新闻主体的文学化

新闻主体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对新闻事件的具体阐述与体现。新闻主体中的文学性与新闻性,能够让新闻内容更加充实、饱满、引发共鸣。例如,在很多年以前报道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的死讯的时候,新闻中用“中国第一老太”这一句极富感情色彩的话来形容赵丽蓉。这个新闻过去多年,我依然印象深刻,这就是文学赋予新闻的魅力。

2.4 新闻结尾的文学化

新闻结尾中的文学元素,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延伸与扩展,起到增强读者情感、引发读者思考的目的。例如,在2010年3月9日的一篇报道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开通的新闻结尾处,用“康巴藏语卫视为我们架起了一道彩虹。党和国家为康巴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一道彩虹”很好地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也表明了康巴藏语卫视作为康巴人民与外界沟通的信息桥梁的作用。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开通康巴藏语卫视的深远影响及重要意义。

3 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发展

首先,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就是用文学的形式,客观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传播形式正式受到认可与推广,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例如,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只不过那时候的作品虽然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但还是偏重于文学艺术性质。其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思想大解放时期,也是新闻与文学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

再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思想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种传播媒介也纷纷对传播形式进行创新,新闻也需要有新意、有创意、有朝气。为了吸引各个层次的读者、满足大众不同的新闻需求,让文学与新闻相融合成为历史的必然。最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各种新闻的集散地,人们的新闻视野更加开阔、新闻内容更加丰富、传播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一个作品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从多方面去完善与提高。因此,就要重视新闻与文学手段的结合,使新闻作品不仅真实反映事实、客观反应作者态度,还需要具备词句优美、行文流畅、可读性强的特点。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资讯充斥网络。一些新闻作品又想发新闻,又怕触犯当事人的隐私与名誉,可采用文学的形式,对“特殊信息”进行模糊处理,这样既保证了新闻的合法性,又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还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在信息时代,新闻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必将继续推广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资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性和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是传播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我们要对这种先进的传播形式深入研究、广泛应用,推动传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马金莲. 副刊的新闻性与艺术性. 新闻爱好者,2008(2).

[2]高玲. 谈文学手法的运用对新闻作品的优化作用.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3).

[3]张君浩,刘寒娥,贺利艳. 媒介产业政府规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北方经济,2007(10).

[4]阮群,高华. 新闻和文学的分野与融合—新闻文学的特征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4).

(大安市广播电视台,吉林大安131300)

猜你喜欢
新闻性康巴新闻标题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康巴雄鹰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做“鲜活”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