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产业发展探究——以浙江嘉兴为例

2012-08-15 00:45张全跃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嘉兴农业发展

张全跃

(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浙江 嘉兴 314050)

2010年嘉兴生产总值达到23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比全国、全省增幅高出3.4个和1.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2010年嘉兴GDP总量列全省地级市第六位,当年可比增速列全省首位。在嘉兴经济快速发展与嘉兴农民持续增收,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改善的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由1985年的58.6%下降到2010年的14.6%。因此,“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嘉兴农业转型发展,拓宽嘉兴农民就业渠道,推进嘉兴农民集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重点之一。

由于涉农产业统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家统计局至今未有相关规定,因此,为了便于分析与研究,在统计分类上对涉农的范畴进行简化,主要包括基础产业(第一产业),延伸产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辐射产业(第三产业,旅游、休闲,生态功能、绿化、环保与低碳,种子种苗工程、品质提升工程,名牌产品工程,标准的制作与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等)三大范围。行业分类上主要包括三次产业中与农业、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相关的行业中类、行业小类。

一、嘉兴涉农产业的现状

1.农业发展相对稳定,年度可比增长在3%左右。嘉兴农业的增长近年来逐步趋于稳定,除农业产值、农业增加值总额随市场价格变化而波动外,农业的可比增长一般都在3%-5%左右,且农业的增长更多地来自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的增长空间日趋减弱,而同期得到现代养殖技术支撑的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快速增长,至2010年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已达到79.91亿元和24.24亿元,分别占当年农业产值的37.4%和11.3%,两者的占比都比1985年提高了7个和7.7个百分点。

2.涉农产业规模扩张快,产业占比28.6%。从农业对嘉兴经济的渗透与影响看,农业的影响并不低。按照涉农产业的行业分类测算,2010年嘉兴涉农产业总产出为2482.49 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28.6%。2010年涉农产业增加值为584.01亿元,占当年嘉兴生产总值的25.4%。可谓“四分天下有其一”。产出规模与增加值规模比纯农业放大了10.6倍和3.6倍。

从涉农产业的增加值构成看,来自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393.38亿元,占涉农产业增加值总量的67.4%,来自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63.64亿元,占涉农产业增加值总量的10.9%。涉农产业的内部产业结构显示,嘉兴涉农产业已呈现出工业化渗透加深,服务业融合起步的地源态势,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涉农产业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角度看,农业延伸较深的还是在制造业,在全部法人单位涉及的87个行业中类中,涉农产业的法人单位涉及其中的40个行业,涉农产业的产业分布面接近嘉兴行业中类的46%。2010年来自制造业的涉农产业增加值达到393.38亿元,占涉农产业增加值的比超过75%,比嘉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嘉兴GDP的比重高出8.3个百分点,反映出工业化进程对涉农产业的影响在持续加深。

3.涉农工业化集中度提高,现代技术渗透加速。从涉农产业的发展潜力看,嘉兴涉农产业的资产固化程度(固定资产/资产总计,反映资产的稳定性,以下同)较低,产业资本的流动性与地域选择能力较强。纺织、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这三个主导产业的资产固化率分别为37.5%、27.4%和20.1%,比全部规上工业低2-19个百分点。从企业负债率角度看,嘉兴涉农产业的产业资本都比较安全,资产质量较高,各行业的企业负债率都低于65%。医药行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个别行业低于30%。从产业发展的外贸依存度看,嘉兴涉农产业呈现明显的行业特色。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超过8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也超过50%,为55.2%。其余各个行业都以国内市场为主,产业的拓展空间很大。

4.农业对第三产业的渗透有所扩张,成长慢。从嘉兴涉农产业的企业结构看,嘉兴涉农第三产业单位个数为4074个,占涉农产业单位个数的21.5%,产业活动单位5134个,占涉农产业单位数的24.7%,从业人数3.53万人,占涉农产业单位从业人数的4.6%,主营业务收入415.82亿元,占涉农产业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的15.6%,分别比法人单位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低22.4个、22.8个、15.9个和11.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涉农第三产业在产业规模上成长不快,影响不大。

二、嘉兴涉农产业发展的难点

(一)体制与政策因素

1.国家、省对特定区域功能定位差异造成发展受限。如粮食安全的要求(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使发达地区的土地无法得到最优配置。2011年,浙江省政府下达给嘉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247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16万吨。按2006年农业普查时点的经营耕地231.96万亩计算,粮食的复种指数要达到106%。按平均亩产计算,平均粮食亩产要达到470公斤,即按平均单晚稻谷单产500公斤左右计算,在全部粮食作物中必须有一季生产品种中约90%的耕地要种植单季晚稻,客观上限制了嘉兴农村土地的利用领域与经营范围。区域的农业产业定位、土地利用政策等要素配置约束事关嘉兴涉农产业的增长,需要按照市场引导来优化配置。单一的行政约束不利于嘉兴的涉农产业成长。

2.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发展错位造成资源浪费。从嘉兴73个镇(街道)的辖区分布和产业定位看,当前的镇(街道)与村(居)的分布、撤扩并,以及各地发展定位上更多地体现利益平衡,未能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从发展轨迹看,2005年到2010年五年间,嘉兴各镇(街道)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超过10%的镇级单位(简称偏农镇,以下同)由2005年的41个缩小为24个,占嘉兴镇(街道)单位数的比例下降了23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五年来偏农镇GDP增长比嘉兴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变化中,第一产业的累计增长达到27.6%,比嘉兴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增长明显偏缓,累计增长为66.4%,比嘉兴平均增速低15.3个百分点。因此,偏农镇的结构转型需进一步加快。而偏农镇的发展弱势既有历史沿革的成因,也有地区发展中功能定位的原因,在当前资本要素与市场需求流动的格局下,政策制约是经济发展转型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关注。

3.政策设置错位造成发展效率下降。从嘉兴涉农产业的轨迹看,目前在土地、经营领域和产品质量等领域的限制是形成嘉兴涉农产业成长不快的主要因素。嘉兴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显示,尽管农业投资的数据在年度间有所变化,当年投资完成额在2009年超过10亿元,到2010年达到14.56亿元,但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占比一般不超过2%,2010年的占比为1.2%。除农业比较效益不高,投资吸引力下降等因素外,对投资主体、经营领域等诸方面限制也是主要成因所在。

(二)产业自身因素

1.涉农产业投入大,周期长,主体多,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不稳定。首先,从嘉兴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成长变化看,其经营的规模效益十分明显,没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农业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形象与标志不突出,产业没有自生能力。其次,农业相关产业与农户家庭经营模式相冲突,家庭兼营模式中行业准入门槛低、单位农产品成本低,导致竞争对手众多,竞争激烈。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嘉兴61.53万户农户中的94.7%从事兼营农业,农业的竞争可谓无处不在。

2.涉农产业的需求发展不快。就嘉兴的农业及其相关需求成长看,从1998年起,嘉兴城乡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不断下降之中,至2010年已下降至32.9%和3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由1998年的相差6.9个百分点到2010年两者基本一致。这反映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增长不快,农产品及其服务在居民消费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下降。嘉兴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扩张以长三角市场的成长为基础。向外扩张需要构建与依托相应的营销网络,企业的投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3.源头产品的生产受资源要素制约突出。1978年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土地发包给千家万户的农村主体,2010年嘉兴农民的人均承包耕地不到1亩,企业化运行的涉农产业所需耕地要从农户或者村级集体经济手中转包,土地资源获得的谈判成本较高。加之农民利益受地方政府政策变化和经济发展而波动,土地租用的违约成本低,涉农产业经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及其服务的行业发展欠规范,产品质量、商标信誉不稳定,使涉农产业及其服务的盈利稳定性下降,影响了涉农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机制制约因素

1.涉农产业的成长需要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涉农产业的发展与成长需要有要素的供给与倾斜,而比较效益的差异使涉农产业在要素竞争上处于劣势。如何建立补贴机制来平衡各产业盈利,促进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是当前嘉兴推进涉农产业的机制问题。

2.跨区协同机制需要加强。从涉农产业的规模效益与品牌策略角度看,企业化运作的涉农产业需要解决资源要素的跨区流动问题,而目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属地化管理是其中的重要阻碍。同样,各地党委政府在区域发展实绩考核中,属地化管理的制度安排使各地的要素资源流动意愿下降。

3.地区间分工需要强化。从区域整体发展的有效性看,只有强化各地产业间的合理分工才会极大地提高嘉兴经济的增长效率。而地区间、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并不来自行政分权,更多地来自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因此,应降低各地政府对资源要素的控制力,发挥市场的引导力量。使各地经济结构的转型、资源要素的配置更多地体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

三、对策建议

1.产业发展再定位,提升区域间的协调性。按照比较效益、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的原则,建议对省级、市级、县级和镇级等多级“十二五”规划进行再审视,以现有产业分布、结构、发展潜力与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区域发展前景和国家、省、市布局为指导,进行再审视,再修正与再完善,提高区域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合理性与互补性,降低发展代价,提升发展效率。重点是强化涉农产业的合理布局,强化地区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对各个产业功能区进行再界定、再完善。由于嘉兴属于宜粮宜经的全功能区域,在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设置上重点体现差别化指导原则,在农作物生产模式的选择上要有侧重,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经营方式的互补效应。同时,选择与农产品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涉农工业和涉农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产品、服务、绿化、生态和休闲效应,促进产业间的互补,提升涉农产业的整体效率。

2.制度层面再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加大农地流转规模的突破。分步分阶段突破农地流转限制,推进农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二是推动农地资源整合的突破,拓展农地利用领域。通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农地经营权的资产属性,推进农地资源的流转和有效利用。一方面提升农地的融资能力,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将农地资源利用集中到高效领域,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三是要素配置机制的突破。引入多元竞争机制,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根据资源整合,有偿使用,市场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将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市场化配置的同时,全面推进就业引导策略,将农村劳动力按照技能、年龄、智力、体力等差异,结合个人意愿采取介绍就业、双向选择与自主流动等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推进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机制层面再设计,构造利益循环。一是分步建立责任义务(耕地保护任务、粮食生产任务、畜禽产品供应任务等)购买制,推进发达地区责任义务转移支付,将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等责任义务货币化,推动发达地区对落后区域的补偿,以平衡各区域间的政治责任。二是要像开展排污权交易、水资源权交易一样,开展耕地保护权、粮食生产能力保护权和农产品供应责任交易,将各地承担的耕地保护责任、粮食生产责任、农产品供应责任进行有偿转移,增强各地发展权利与义务间的平衡,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增强农业等弱质产业的盈利能力。

4.行业准入再突破,加速涉农产业成长。一是逐步开放行业准入限制,允许多元资本进入。对农村土地利用主体、利用方式与利益分配协商机制进行再定位,重实质、轻形式。即在确保农村可利用土地总量不减、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只要是经营农业的都可以存在。在利益协商与分配上,只要确保农民的意愿得到尊重,利益不减,都可以开展。二是涉农经营抓过程管理。即允许投资主体先开展相关经营,再补齐所需手续。边经营、边生产、边整改,只要产品与服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均可自主经营。三是更多地关注发展、关注趋势。要以宽容的态势对待涉农经营,更多地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成长目标。对经营主体在阶段上的、局部的一些做法予以支持。只要符合嘉兴的发展目标,原则上不干涉、不阻止,为涉农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5.扶持政策再整合,提高培育的有效性。建议对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层面的各种区域发展政策、支农助农政策、小城镇发展培育政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公共财政资源进行再清理、再整合与再优化。将分散的财源系统化、整体化,通过整合各项政策性资助目标,实现分类管理,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对农口、农经、水利、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资源进行整合与完善,加速嘉兴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合一”的推进。

[1]严斌剑,范金,周应恒.涉农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6):39-44.

[2]徐婷.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创新路径的深层思考[J].商业时代,2011(11):37-38.

[3]数据来源:嘉兴统计年鉴2011版 P48-49.

猜你喜欢
嘉兴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初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浙江嘉兴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