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农民可持续增收问题探析

2012-08-15 00:45潘肇华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诸暨纯收入农民收入

潘肇华

(诸暨市统计局,浙江 诸暨 311800)

连续九年,中央一号文件剑指“三农”,旨在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问题,而农民增收是“三农”之核心。纵观诸暨,市委市府及各级党政的民本理念越来越深入民意,执政为民,实事惠民,强化农村投入,深化农村保障,致力经济发展,一个“经济富裕,精神富裕”的新诸暨目标正越走越近。本文通过分析2004-2011年诸暨农民增收情况,探析诸暨农民增收的路径,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诸暨农民增收历程及特点

(一)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增速保持省市前列

近年来,诸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4年,诸暨农民人均纯收入7271元,2007年突破万元,2011年达到17060元,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收入即将向双万元冲击。

2004年,诸暨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列全省第9位,2011年位列全省第8位,农民增收水平保持了全省前列且略有进步。近八年来,诸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增长,年均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比绍兴市平均增速快0.5个百分点;2011年,诸暨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在28个沿海强县市区中位列第12位。

(二)增收成效显著提高,增收得益政策环境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扶持农民增收为主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促进农产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同时,强化农村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给力的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诸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致力惠民实事,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5年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粮农直补,规模补贴,确保各项农民增收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004-2007年,诸暨增收持续提速,2004年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比2003年提速4.7个百分点,并在此后的几年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7年突破万元大关,人均纯收入水平居浙江省县市第6位,比2004年前进了3位。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导致国内经济由繁荣期转入调整期,“保增长”成为经济口号,“四万亿”投资成为国家保增长的直接手段,尽管诸暨农民收入在2008年保持了12.9%的较快增长,但比2007年下滑了0.8个百分点,而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下滑更加明显,增速回到了个位数,同比增9.9%。

2010年、2011年,诸暨农民增收再次提速,分别实现了14.0%和17.3%的较高速度增长。

(三)致力实现成果共享,利益渐向农民倾斜

每年发布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是按现价计算的,扣除物价通涨因素就是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速,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水平是以GDP衡量的,两者的速度比较能基本反映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八年来诸暨GDP增速与农民实际增长速度越来越接近。2004-2008年,诸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2009-2011年,两者增速接近且互有交错,这说明:诸暨近八年来致力于让农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民在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局面有所改善,但是,要让经济发展成果向农民倾斜有待进一步努力。

(四)收入结构调整优化,经营收入占比下降

因地制宜调整收入结构是增加诸暨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八年来,第二、第三产业收入是诸暨农民收入的主体,2004年与2011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比例分别是24∶60∶16和24:51∶25,可见农民收入以工业、建筑业收入为主体。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收入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收入比重上升。

八年来,诸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0.6%,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但家庭经营收入的主导地位下降。诸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55.0%下降到2011年的47.5%。家庭工业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体,诸暨家庭工业发展较早,纺织、袜业、五金等区域性块状产业特征明显,集聚性好。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当前的下行压力较大,家庭工业经营面临挑战。与此同时,诸暨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2004年为39.1%,2011年为44.9%。

(五)增收现状不容乐观,下行压力继续较大

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诸暨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7元,同比增11.8%,相比一季度,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

增速回落的主因是家庭工业现金收入增长乏力,同比增长1.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呈快速下滑态势。究其成因:订单减少,开工不足,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在比较效益驱使下,部分家庭工业户停机歇业,转向务工行列。据调查户反映,2012年前三季度,织布加工费比上年同期平均每米下降0.5元左右。

(六)民生保障助推增长,财产性收入有待提高

由于农民理财意识的日益增强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诸暨农民的非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八年来,诸暨市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17.2%,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004年的5.9%提高到2011年的7.6%,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民生保障加强,如:农村基本养老金、医疗、教育等利好保障的加强,增加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同时,利息、租金、离退休金养老金、亲友支付赡养费等收入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八年来,租金、亲友支付赡养费、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利息分别增长了7.1倍、6.8倍、4.2倍和2.8倍。

但是,非经营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小,2011年诸暨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7.6%,而财产性收入只占1.6%。可见,要提高农民收入,非经营性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有较大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提高,为农民增收作必要的补充。

二、影响农民增收成因

(一)农业在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是增收难的历史成因

诸暨农民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不多,但农业收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农业收入高低主要决定于农产品的产量、市场价格及农产品生产成本,而这三方面除了农产品产量主要靠农民自身外,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及生产成本往往是被动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在农产品价格较高或者上涨的年份,农民从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不一定与之成正比。

诸暨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家庭工业的原料来源、加工价格、加工量大小甚至是加工费的支付时间、方式,基本决定于中间商或龙头企业,农民自身的主动权很小。如果宏观经济环境不好,出口受阻,订单减少,首先受影响并且受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农民。这便是农民宁可撂荒买粮,宁可停机歇业,宁可打工赚现的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

(二)经营规模小和科技含量低是增收少的客观成因

诸暨人均拥有耕地面积0.71亩,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超小的农业经营资源,加之诸暨55万的实有农村劳动力,很难达到规模经营。这种小型农户经济基本上是价格与市场的被动接受者,要承受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

农业科研有待加强。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诸暨农民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难度较大,而小规模经营应用农业科技的成本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农户应用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具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科技开发力度不够。像淡水珍珠、香榧等特色农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然而经营户的获利空间不大,究其原因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还有待挖掘。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增收环境,开辟更多增收源泉

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环境强相关,当前经济特别是工业实体经济面临内忧外患,出口受阻,效益下滑、生产放缓、风险加大,因此建议强抓项目投入、强抓企业解困、强抓产业提升,确保诸暨市经济稳健增长。同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开辟更多增收源泉。

(二)挖掘内部潜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强化土地流转,发展品牌农业,致力农产品精细加工,并集约化管理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大对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向农业产后领域延伸,应用高新技术,加大科研投入,使产品向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三)破解家庭工业困难,稳定经营收入地位

家庭工业是专业市场的生长细胞,而专业市场的发展为家庭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推动市场升级换代,规范专业市场监管,为市场交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建议政府、企业联动做大出口市场,为家庭工业与专业市场提供良好的产销衔接。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四)继续强化农村保障,增强农民理财理念

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农村养老、医疗、教育保障,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民学会理财,努力让农民从土地、房屋、资金等财产性资源中获得收益。同时强化对农业补贴资金及惠农工程的监督检查,不折不扣地让农民享受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农村集体组织的经济管理与投资模式,让更多农民获得诸如土地增值方面的财产性收入。

猜你喜欢
诸暨纯收入农民收入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诸暨人爱荷至深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主流媒体轻娱乐型产品的创新设计与传播手法——诸暨日报“今日签”为何能火爆刷屏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卢立军作品选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