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三农”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2012-08-15 00:45沈根旺金升杰赵湘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杭州市三农农民

沈根旺、金升杰、赵湘君

(杭州市统计局,浙江 杭州 310026)

近年来,杭州市“三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可忽视。本文重点围绕“三农”问题作一些思考和研究,谨供参考。

一、杭州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新世纪以来,杭州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杭州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三农”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杭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245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倍数由上年的2.21倍下降至2.13倍。

2.“优势”、“特色”农业继续呈快速发展态势。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2011年,杭州市 “六大优势”农业实现产值1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47.63亿元,增长19.1%。“优势”、“特色”产业共实现产值247亿元,增长12.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1%,与上年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逐步提升。目前,杭州已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198个,种植面积4.36万亩,主城区蔬菜自给率提高了12.5%,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了72.5%,主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自给率达到70%以上。其中,54个市级“菜篮子”基地在主城区设立了240个直供直销点,年直供销量达10.9万吨。为确保农产品生产供应、稳定主副食品价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和水平已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杭州市充分利用国家、省在杭农业科技资源,建成省、市级创新平台5个;国家和省、市级农业高科技园区24个,在设施农业、食用菌、水果、茶叶、水产育种与养殖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全市承担国家、省、市科教项目239项,授权专利16项,认定“杭鳢一号”等国家、省级新品种16个,获得各类成果奖25项。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重点,示范推广良种年均200万亩以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丰收项目近500项,面积1400多万亩。不断推进农作制度创新,一批种养结合、粮经并举、“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建立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65个,面积72万亩,带动农户33万户,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5.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杭州建立监理县级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中心)7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36个、村土地流转服务站1067个。三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从2008年底的67万亩,上升到2011年底的90 万亩,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1.6%。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低保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杭州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民工“双低”养老、医疗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6.7%和95%。

7.农村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小城镇、中心镇培育试点为抓手,拓展乡镇发展空间,促进乡镇集聚集约发展,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功能,全市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统计显示,2011年末,杭州市158个乡镇中已建成镇区(城区)面积3213.3平方公里,占乡镇区域总面积的19.8%,比重较上年末提高2.9个百分点;区域内常住户数112.29万户,常住人口数379.52万人,分别占乡镇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0.1%和62.2%。

二、杭州市“三农”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虽然杭州市“三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

1.正确看待农村无人种田现象。2011年,杭州市农民人均经营种植业即农业收入为4478元,如果折算成劳均收入,也仅为农民工年平均打工收入的38.5%。现在不少农民不惜弃耕撂荒,不愿在家种地的较为普遍,这说明了当今新生代农民的市场意识的觉醒。那么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自然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必须通过培植农场主、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来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

2.理性对待农民工进城现象。农民工进城有个人或举家的方式,而且有上升的趋势,据桐庐县调查队对10个村的农民工外出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0个村总户数为11526户,截至到今年上半年累计举家外出的有1088户,外出户率为9.4%,其中外出总人口为3502人,外出劳动力为212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3.1%。因此,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农民工进城难以转户口,人口不能落地;就业集中在低端产业,劳动报酬偏低;生活工作环境恶劣,权益缺乏保障等。

3.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当前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重村容村貌的改造,大搞一个标准、一个式样、一个格调的一刀切现象。有的拆小村建大村、集中建社区甚至出现粉墙、刷油漆的形象工程等。

4.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功效不是永恒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组织化矛盾日益凸显,家庭经营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竞争的需要。

5.农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严重。据杭州市2010-2012年粮食生产统计监测对地调查数据显示,土地轮歇闲置或长年撂荒率在5%-6%之间,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杭州每年耕地轮歇闲置或长年撂荒将在10万亩以上。当然土地撂荒也与农民大量外出、种粮效益不高有关。近年来,虽然出台了扶农优惠政策,由于耕地效益比不上外出务工收入,因此,农民不愿耕田。对于粮食生产而言,最实际的在于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切实落实耕地保护措施。

6.农村空壳村(空心村)现象较为突出。“空壳村”多存在于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年龄较大且从事传统农耕生产,他们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杭州余杭区中泰乡九峰村,位于杭徽古道边上的一个村落,目前村里尚有九户人家,常住村中的只有四户,并以老人居多。

7.农产品生产分散经营,产销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农民生产是小规模生产,产销脱节,谈不上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增值。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旺季集中上市,供过于求,“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8.“人地矛盾”愈加突出。近年来,杭州建设用地急剧增加,耕地面积逐年锐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0.62亩下降到现在的0.4亩,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5亩,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三、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

农业要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类,就必须通过减少农民、改造农业和发展农村,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

1.以“三变”减少农民。首先,变农民为市民。一是要将居住在城中村的农民转变为市民;二是要将开发区、新兴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所在地的农民优先转为城镇居民;三是要将在城市有稳定工作、收入和固定居住场所的农民纳入新市民管理。其次,变农民为股民。一是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其他经营性公司,使农民直接成为股民;二是将集体所有资产量化,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三是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一级的各类发展资金由无偿划拨改为投资入股。再次,变农民为新型职业农民。未来农民是一种纯粹的职业。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后,转变为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供应商或者农产品经纪人等;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凭借资产规模扩大而开展资本经营,成为农业创业者和投资人。

2.以“三要”提升效益。首先,要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上下功夫。通过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经营等模式,确保农业产出效益。其次,要在推进农业股份公司和股份农场建设上下功夫。将农村集体和农民资产资源量化入股,彻底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再次,要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资本化上下功夫。将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实现经营土地产权化,实现收益最大化。

3.以“三快”改造农业。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以市农科院为依托,联合驻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扶持涉农企业、民营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三是加快对国内外成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培育引进、病虫害防治、节本增效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

猜你喜欢
杭州市三农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