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农业服务业发展分析

2012-08-15 00:45周兆佳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服务业农业服务

周兆佳

(南通市统计局,江苏 南通 226018)

农业服务业是为农、林、牧、渔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行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大措施,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南通市农业服务业现状与特点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南通市初步形成了以农技服务机构为主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参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各种农资供应主体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技服务机构力量不断加强

归属于政府部门的各级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着面对农村、农业、农民,推广和指导相关农业技术服务的职能,在农业服务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机构改革后,目前拥有各类农技服务机构308个,其中县级机构93个、县以下机构199个。各级农技服务机构实有人员311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68%;初级技术职称占38.4%;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占47%。

(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壮大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4196个,其中出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占47.5%。按服务的行业类别划分,种植业合作社占43.3%,畜牧业合作社占23.5%;林业合作社占8.9%,渔业合作社占9.3%,农机合作社占9.6%,其他类合作社占5.5%。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34.9万千瓦。稻麦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6%和99.3%;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249.8万亩,还田率达45.0%。全市水稻机插面积209.0万亩,机插率达78.0%,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7.2%,成为苏中苏北第一个“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市”。

(四)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升

国家统计局自2003年起正式将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到年度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中,使之成为农林牧渔增加值的组成部分。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67亿元,比2003年提高了2.5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6.4%,比同期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2.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2.7%提升到2011年的4.8%。

二、南通市农业服务业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通过综合评估研究对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研究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良好的农业基础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南通临江靠海,鱼米之乡,是江苏省内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农业经济总量看,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287.2亿元,居全省第三。从主要农产品年产出量看,2011年全年生产粮食329.1万吨、油料40.0万吨、棉花5.4万吨、蔬菜342.7万吨,分别居全省第六、第一、第二和第四;出栏生猪368.4万头、羊242.5万只、家禽11089.1万羽,分别居全省第三、第二和第三;水产品82.1万吨,居全省第二。

2.丰富的农技成果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在农业现代化指标量化体系中,南通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11年达到61.4%,居全省第四。“十一五”期间,全市承担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科研项目84项,2011年全市承担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科研项目22项。2011年全市创建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53个,“一推四普及”和“五有五统一”生产服务方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小麦示范片单产水平比全市平均单产高出36.8%,水稻示范片单产水平比全市平均单产高出14.9%。

3.有效的资金来源提供有力的农业投入。近年来南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373.69亿元,同比增长28.5%。随着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的提高,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农林水务支出49.72亿元,同比增长38.1%,比一般预算支出增长速度高出5.7个百分点,比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高出9.6个百分点,实现“两个高于”的投入目标。此外全市各地“三资”对农业的投入也持续升温。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三资”项目总量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28%。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行业起步晚、规模小。上世纪末江苏省在苏南地区设立了多个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在实验区的辐射带动下苏南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更加成熟。而南通的农业经济总量虽然在省内仅次于盐城和徐州,但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偏小。从统计数据看,2011年南通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列全省第五;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在全省列第六,比第一名的镇江市低了近10个百分点,全面落后于苏、锡、常等苏南城市。

2.市场化水平与专业程度低。在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各类农业服务站占农业服务业单位个数的10.7%,其服务投入和人员工资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农业服务与技术推广带有行政性组织网络的性质,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单位个数的36.5%,其中专业服务型合作社在各类合作社中的比重仅为14.9%,大多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是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社员提供的服务还是在农产品、生产资料的议价合作方面,服务的层次较低。

3.技术人员年龄结构有断层。农业服务业技术人员断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比如某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人员26人,机构改革后定编14个,在编人员平均年龄47.9岁,由于编制已满,近几年都无法得到年青力量的补充,导致年龄断层。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农业服务经营单位,目前所依靠的农技专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技单位退休人员,几乎没有中青年专业人员,自身也没有相应的人员培养计划,若干年后同样存在无人可用的可能。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农业现代化目标要求农业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南通市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推动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21个指标中有12个与农业服务有关,所占权重达到54%。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与农业基本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达成至关重要。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农业服务业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2.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服务产业,是城市带动农村、支持农业的主要手段。推进城市服务业向农业服务的延伸和扩散,通过城乡连锁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突破传统农业市场化水平低、产销环节不畅通、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农村劳动力转移呼唤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最主要途径,但随之也使得妇女和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在承担田间劳作的同时往往还要照顾小孩,体力精力有限,因而对农业劳动力短期雇佣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他们受限于文化水平,对于种植品种田间管理,更多的是沿袭传统因而对获取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而这些需求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农业专业技术都依赖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四)威胁分析(threat)

1.金融支持不足。大多数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因而难以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开办以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为承贷主体的贷款业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业务多数处于空白阶段。有的即便有少量支持,但没有专门的个性化管理方式,大多参照一般中小企业贷款程序进行,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贷款利率较高。银行业金融支持的缺位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通过贷款扩大经营规模的积极性。

2.土地经营分散。从土地资源看,南通市辖地面积居全省第六,耕地面积居全省第四。但人均耕地面积在全省仅居第八,乡村户均耕地面积只仅居第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更多的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经营规模仍然偏小,与农户之间呈松散型连接居多,土地经营分散。农业服务经营单位反映,不少农户对服务的需求很迫切,但由于其经营地块小,不适合现代农业机械作业;而土地经营分散,也提高了开展农业服务经营活动的成本。

3.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目前全市一产从业人员中女性占69.1%,五十岁以上占67.2%。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给农业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成为制约农业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经营业主普遍反映,随着现有人员年龄增长,“用工难”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据某粮食种植服务单位介绍,其日常雇工的年龄全都在60岁以上,而在农忙期间工资开到400元一天也很难请到有经验的农机操作手。某禽类养殖服务单位表示,其常年雇佣的16名工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年青人怕苦嫌脏,宁愿在城里拿低工资,也不愿意来从事养殖服务行业。

三、南通市农业服务业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SWOT分析可以看到南通市农业服务业发展优势明显、机遇难得,但存在的劣势和挑战不可忽视。当前迫切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包括政策扶持、金融扶持和社会扶持在内的扶持体系,以促进农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一)构建政策扶持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加快农业服务业发展作为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研究制定适应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特点的农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以总体规划为抓手,确立农业服务业发展重点和推进措施,明确职能部门和进度要求,实行目标分解落实,确保我市农业服务业有序发展。

2.完善政策配套,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土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市场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进一步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机制,加快农业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改进方法制度,建立统计监测网络。农业服务业相对于传统国民经济类别是一个新兴的经济行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各部门统计分散凌乱。有关部门需要针对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联合开展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统计制度体系,建立农业服务业发展运行监测网络,掌握行业业态的分布情况,获得农业服务业单位的动态经营状况,全面评价农业服务业发展成效。

(二)建立金融扶持体系

1.建立农业服务经营单位多方融资渠道。一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支持的广度和深度,将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向农业服务业延伸。二是研究用减免营业税等方式来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涉农融资产品,同时减少相关手续,提高融资效率。三是鼓励其他产业资本以办实体、入股份等形式进入农业服务业领域。四是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探索社会资本建立资金互助性合作平台来增加融资渠道的可行性。

2.建立农业服务经营单位信用担保体系。为了使农业服务经营单位能更好的获得融资,同时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迫切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研究并建立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及评级制度,积极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还需要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的发展,研究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的范围,形成以信用担保为主、抵押担保为辅的担保体系,以实现金融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社会扶持体系

1.构建科研创新体系,为农业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整合农业科研各方力量,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一方面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和南通现代农业与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确定研究方向,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形成区域创新优势。另一方面支持科研机构以多种方式与各类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高农业服务业科技水平,把试验产品变成市场商品,把试验产量变成大田产量。

2.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服务业发展提供队伍保障。要充分发挥南通教育资源优势,支持院校增设农业服务类相关课程,并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要依托现有的各级培训组织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服务技能培训。对年龄轻、学历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鼓励其参加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对职业农民,推行“一业一训”的全程式、系统性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村青年,鼓励其参加农学类学历教育,抓好农村后备劳动力培养。

3.加大媒体舆论支持,为农业服务业发展提供宣传保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加大对农业服务行业的宣传报道力度,提高行业公共认知度。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服务技能竞赛、农业技术服务成果展示、农业服务先进个人与集体表彰、农业服务成功经验与国内外先进模式介绍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服务业发展的舆论氛围。要通过舆论宣传,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农业服务业品牌,加大品牌推广创建力度,提高品牌效应。

猜你喜欢
服务业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