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讨

2012-08-15 00:48张亚萍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基地

张亚萍,唐 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对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讨

张亚萍,唐 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加强基地“内涵”建设,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就当前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综合的生产内容、多功能的生产基地、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未雨绸缪的建设规划,才是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已被较多的高职院校采纳,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加工真实的生产任务、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在合作中,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实现了互利共赢,达到了“以教促产、以产育人,产教结合”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部分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完全以生产为主,基地成了生产的车间,学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有些基本失去了生产的功能,成了“消耗性”的实训基地;有些没有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没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实训目标,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到基地进行见习,学生的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类似以上情况的校企合作因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最终只能以中止合作协议而结束[1]。高职院校只有认真分析和探究导致合作不成功的根源,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生产性实训真正让学生受益。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地域经济、产业结构、专业设置等因素的不同,各高职院校在建设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时遇到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文章将从六个方面对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1 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地生产的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主要以重复劳动为主。如果引入的企业只是将某一产品的其中一个工序放在校内加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重复地进行工件的装卸、机床的操作、工件的检测,这样的实训,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一旦学会,就觉得干得很枯燥,学不到新知识,自己就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另外,单一产品的加工也不便于专业和课程建设,实训项目很难开发,达不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2)学生生产的产品废品率高,企业无利润空间。生产的产品废品率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引进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学生难以掌握;二是学校安排实训的人数过多,轮训周期短,前期的学生刚刚干得熟练,后期的学生就开始实训。废品率高,生产效率差,企业就无利润空间,这样的合作很难长久。

(3)缺乏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生产与教学的矛盾突出。企业以生产为主,追求的是高利润,而学校是以实训教学为主,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进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一般是在实训基地的现场进行,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学生在进行生产性实训时,由于业务不熟练,工作效率低,这些都是以浪费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代价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生产与实训教学的关系,两者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

(4)基地功能单一,缺乏活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固然是以生产和实训为主,但是缺少了设计创新、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内容,基地就会失去活力,校企双方的共赢点仅限于生产和实训,就不可能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5)教师实践能力弱,开发的实训项目少或缺乏深度。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实训项目开发的水平和质量,只有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才能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训项目,才能将“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合理有序地穿插在实训项目中进行讲解,才能创设项目实训所需的学习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职学校的大部分老师一般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开发实训项目的能力,严重制约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6)企业受到政府政策、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能力下降。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遭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企业受到自然灾害、扶持政策变化、价格波动、技术淘汰、意外伤害等因素影响时,生产能力必然下降,这必将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安排,因此,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预测能力和必要的抵御风险的措施。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引进技术含量适中,生产内容综合性强的企业。校企合作中合作企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与企业和产业群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又要与专业和专业群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了解对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骨干企业的产品种类、生产能力、技术含量、包含的工种和岗位、营销范围等具体情况。引入企业的技术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作为高职学生难以掌握,也不能过低,否则学生就不感兴趣;企业的生产任务应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校方要做到能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开发涵盖专业主要核心技能的实训项目。如对于数控技术专业(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方向)引入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根据数控机床的部件设计、选型、机床安装、调试、维修和销售等主要工作内容,将涉及到的专业核心技能加以提炼,形成3-4门核心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2)合理利用时间和空间,构建“递进式、螺旋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在生产性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过多地利用车间进行教学,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弹性利用时间和空间,构建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是在时间安排上,要协调好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时段与受市场机会制约的最佳生产经营时段的关系,以追求教学科研和生产经营在时间分配上的优化配置,使各项功能产生最优的互补效应;二是在空间利用上,要适当划分实训教学和生产经营的功能区域,让一部分学生实训,一部分学生生产;三是建立证书制度、完善内部培训制度,夯实基础教学工程,学生在通过相应的技能考核后,才能参与生产性实训,如参加数控机床电气安装实训,学生必须通过中级电工技能考核。

(3)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健全的机制是基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首先以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为主体成立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学生实训管理制度、教师指导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生产车间操作规范等文件,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完善的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训成绩、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制定的目标和措施处处有落实,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能直接追究到人,及时改正。

(4)拓展项目,建设多功能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来扩大共赢点,双方的合作关系才能长远,在紧紧抓住实训和生产两大主线不放松的同时,应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市场信息优势,利用学院的人力和智慧优势,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社会服务和技能鉴定等项目,帮助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条件改善、基地的再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加强“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实训项目体现先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装备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产品升级换代快速迅猛,因此,实训项目内容应及时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市场信息、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先进技术的应用方法,将新的知识融入到实训项目中;同时,应做到依据企业生产发展方向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实训项目、实训标准、实训技能试题库、实训教材等内容,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要有应用新知识的能力[3]。因此,师资队伍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基地实训教学功能开发的水平。高职院校在通过下企业锻炼、进修等方式培养校内专任教师的同时,应聘任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实践指导,提升师资的整体实力。

(6)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人数、实习岗位、实习时间时,一般都是按照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的,基本没有考虑到企业生产能力下降的情况,因此,应根据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在建设厂房时,加强规划设计,减少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二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校企合作优惠政策的变化;三是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为参加生产性实训的学生购买意外保险。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和运行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注重基地建设的先进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注重基地的运行管理、注重基地功能的开发,才能提高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廖传林.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43-144.

[2]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7-10.

[3]李斌,尹智龙.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31):184-185.

Discussion On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ZHANG Ya-ping,TANG Juan
(TaizhouPolytechnicCollege,TaizhouJiangsu225300,China)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talent trainingmode,Strength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bility,This paperw ill combin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ractice,to discussing the problemsof the currentbase construction in theoperation process,the basisand guarantee of ba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re the advanced production equipment,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ontent,multifunctional production base,a soundmanagementsystem,high level teachers,save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and enterprise;productive trai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642.44

A

1671-0142(2012)03-0016-03

张亚萍(1978-),女,江苏泰州人,讲师.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TZYJY201112).

(责任编辑 刘 红/杨荔晴)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