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15 00:45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学校

金 薇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金 薇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该文探讨了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从更新观念、完善法规、强化师资、改进教学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苏州地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要有效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达到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社会五方满意的目标,必须解决工学结合中企业缺乏动力、政府缺乏政策扶持、高职院校缺乏灵活机制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对工学结合必要性认识不够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技能的训练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内完成,学习期间就去企业实习锻炼被认为是学校推卸责任,学生过早地投身实际工作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使学生“不务正业”。

另外,多数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甚至学校的竞争力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这必将影响工学结合的执行,更将影响到工学结合的效果,同时也必将影响到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质量[1]。

1.2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组织者,企业是技术岗位提供者,由于大多数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还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多数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这只是要求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没有得到强化[2]。而且目前大部分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是通过学校熟人介绍的,企业可能并没有合适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只是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最终只能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另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的制约,企业在学生管理上难度较大。

1.3 多方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工学结合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是为了节省办学投资的财力,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价值。企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润,弥补员工的短缺。学校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办学资源,提升学校形象和增加发展的潜力。而学生则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准备。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工学结合发展的各种阻力,导致推行工学结合的动力不足,致使工学结合教育举步维艰,重形式轻内容,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

1.4 实践型师资队伍缺乏

目前在大部分职业院校里,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行业背景。由这些教师为主组成的职教师资力量在实训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是寥寥无几,而这是推进“工学结合”的关键。

1.5 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脱节。理论课时量大,内容过多过深,而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技能教学不仅课时少、设备陈旧,而且无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新的专业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更是缺乏。

2 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服务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苏州地区的校企合作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一些方面采取措施来保障工学结合顺利、长期地开展。

2.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苏州的经济发展需求向职业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增强苏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苏州的职业院校肩负着为苏州培养一大批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重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已经被国内外实践证实的行之有效的能够实现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

2.2 以制度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方面。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是在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开展的。我国虽然也有《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但能真正对工学结合教育起到推动和扶持的政策、法规并不多。只有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和管理企业的参与,才能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各方主体的行为[3]。否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将永远是水中观月,镜里赏花。

政府除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行工学结合外,还应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政策咨询,向学校和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咨询和培训的服务。政府应建立由主要领导人担任负责人的“工学结合”综合协调指导办公室,吸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领导、专家进入。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展开经常性的工作。定期收集企业和学校需求信息,并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大劳动市场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的交流[1]。定期了解企业和学校的工学结合的新进展,并及时推广成功经验。

(2)学校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学校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安排实习生人数,减轻企业的负担,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要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制定校企双方技术合作计划,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使企业在协助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同时,也得到校方的技术援助。这样,将大大增强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2.3 大力建设实践型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有效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可以是“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内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三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外引”是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一线。让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创新教学过程[4]。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共同育人机制和氛围。

另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还要包括公共基础课教师、辅导员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和了解企业文化。要做到不仅专业课实现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也应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企业文化。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也应结合企业的要求去教育和管理学生,全方位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差距。

2.4 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势进行工学结合,建立并完善市场调研制度,成立由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开发、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明确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5]。利用这种形式,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接受大量最新最权威的信息。

在课程设置中,力争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避免走入“重单一技能训练、轻理论基础学习”的误区。忽视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单一技能,不具备完善的职业能力,没有发展后劲,更不可能有创新能力。

在课程教学上,要改变以前“纸上谈兵”式教学模式,要以应用为主旨,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课程,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进而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在课程评价上,邀请企业参与制订考核标准,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一套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体系。评价的重点内容放在“有效教学”上,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以对知识的理解为主,注重综合的、多元的目标评价,采取开放式考题,特别关注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把注重知识的考核转到能力评价上来[4]。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为主,重视和强化过程性评价。对于专业教学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的课程则可以采取外部评价替代的方式,用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高低来确定其成绩。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苏州的经济发展更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教学改革,科学管理,积极探索,才能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生、企业、家长的认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49-55.

[2] 王霞.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的制度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1):28-31.

[3] 冷枝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2):21-22.

[4] 施祝斌.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5-76.

[5] 戴翔,东石莹.创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18-20.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JIN Wei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Suzhou 215104,China)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analyzed the cause,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updating ideas,perfecting laws,strengthening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eaching,for providing refrence to carrying out the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better.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personnel training mode;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G 710

A

1671-7880(2012)05-0001-03

2012-06-17

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GYE28)

金薇(1974— ),女,江苏苏州人,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电子、电子电工。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学校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工学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