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概观

2012-08-15 00:42罗跃文
文教资料 2012年7期
关键词:伯林浪漫主义康德

罗跃文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湖南 株洲 412004)

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是一篇演讲稿。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演讲本身所具有的随意风格和偶尔出现的不规范性,由此可能被一些正统的理论家排除在外。但它从深层次探讨了浪漫主义的各个方面。作为哲学家和政治家,伯林在文学上并不为人们所熟悉。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关于浪漫主义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他所作的拘谨的浪漫主义、奔放的浪漫主义的划分和分析对文艺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浪漫主义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一次运动,它更多地涉及和影响了思想、政治、道德、美学等诸多领域。

一、浪漫主义的真正父执

伯林在最初并没有给出浪漫主义明确定义,但这并不是说他就没有触及浪漫主义的真义。尽管要想对浪漫主义有个明确的论断很困难,但伯林还是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没有直接说出是因为这个过程很复杂。浪漫主义系统内部是混乱和危险的。为了不迷失其中,伯林只好如履薄冰地涉足这个领域。

浪漫主义兴起于德国。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18世纪欧洲。以法国为例,那是个优雅的时代,理性高于一切。而浪漫主义革命打破了这一切。这也是对17世纪末18世纪初启蒙运动的首轮进攻。启蒙主义者认为:世上存在着一些普遍的模式,艺术家能够把它们融入他们的意象之中,就像哲学家和科学家把它们融入他们的概念之中一样。但后来,看似无懈可击的启蒙主义的铁壁已经出现了裂痕。孟德斯鸠说过,不同地方的人并不都是一个样的。他这么一说,相当于把启蒙主义撞了一下,动摇了人们的观念。随后,休谟的观点更具突破性。他认为哲学家所相信的那种必然性,那种维系宇宙和人类理性能够掌握、人类必须遵循的逻辑网络实际上并不存在。虽然孟德斯鸠和休谟都给启蒙主义理念之墙撞出一些轻微的凹痕,但两人所言尚未太离启蒙主义的谱。当时真正意义上的反启蒙运动思潮,其实源自别的地方,即上面提到的那些德国人。

17、18 世纪,德国人居住地区没有中心,没有活力,没有进步、变化和权威的意识。基于这个背景,虔敬运动这一真正的浪漫主义之源得以渗透德国。虔敬派特别强调精神生活,强调受苦的人类个体灵魂与造物主之间的个别关系,蔑视求知、庆典和一切形式的东西。这种反文化、反精英和仇外情绪的特殊形式,是最初的浪漫主义。

在伯林看来,有一个人给了启蒙运动最沉重的打击,启动了浪漫主义和整个反叛启蒙主义理念的进程。这人就是约翰·乔治·哈曼。不过他不是孤军奋战,布莱克、卢梭在他们的著述里也有某些关于浪漫主义的表达。尽管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但他的信念却仍是维系在理性上的。在伯林眼里,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被哈曼看做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之父的两个人:赫尔德和康德。

赫尔德的三个观点对浪漫主义运动贡献巨大,其一是表白主义的观点;其二是归属的观点,意即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其三,真正的理想之间经常互不相容,甚至不能够调和。赫尔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而不管他信仰的是何种信仰,重要的是信仰的精神状态。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运动所要反对的启蒙主义的秩序是非常严整和庞大的。浪漫主义本身又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和哲学基础,而它内部和外部的肌腱又是多么凌乱和庞杂。我们只能约略的对其作出总结:浪漫主义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它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它是美,也是丑;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它是有力的,也是软弱的;它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它是纯洁,也是堕落;是革命,也是反动;是和平,也是战争;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死亡的爱。之所以只能作出这样笼统的描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浪漫主义的争议很多,有人大唱反调,而物极必反,恰恰唱反调的那些人所做的作品把这场运动的观点扩大加深了。比如康德,他就被纳入以下所论述的拘谨的浪漫主义者范畴。

二、拘谨的浪漫主义者和奔放的浪漫主义

1.拘谨的浪漫主义

康德、席勒、费希特三位德国思想家被伯林称为“拘谨的浪漫主义者”。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启蒙主义的影响,对浪漫主义运动的推动也都是唱反调的,是有限的浪漫主义。

康德痛恨浪漫主义,憎恶一切形式的放纵和幻想,憎恨任何形式的夸张、神秘主义、暧昧、混乱。即便如此,他还是被推举为浪漫主义的父执之一。这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但事实的确如此:一个听凭冲动行动的人,不管他的行为多么慷慨;一个依照本身性格行动的人,不管他的行为多么高尚;一个屈服于无从避免的压力行动的人,不管这压力来自外界或自己的性情,这个人不算是在行动,至少不是作为道德的载体在行动。唯一值得拥有的是无拘无束的意志——这就是康德一再强调的核心命题。它注定要带来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后果,那就是极大推动浪漫主义运动。对此康德并未预料到。

和康德一样,席勒对于意志、自由、自律性、独立的人这些观念十分着迷。席勒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对比:自然是一个本质性的、反复无常的,或许有因果联系的、或许是偶然为之的实体,而人具有道德,能够辨别欲望与意志、责任与利益、正当与错误,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即便因此触犯自然。他的这种观点使得后来的浪漫主义者摒弃了和谐的观念,摒弃了理性的观念,变得奔放起来。

思想家费希特是康德的信徒。他为自由补充了一个激情洋溢的解释:“只要提到‘自由’二字,我的心马上敞开,开出花来,……”费希特对浪漫主义的贡献就在于他的这种性情。他对自由的强调开启了一种巨大的驱策力,驱策着民族和个人不断的追求净化自身,无止境地向前。这种观念连同席勒对于人的强调,推动了奔放的浪漫主义的最终爆发。

2.奔放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认为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中存在着无限性,有限性试图成为无限性的象征符号。在这里,必须用有限象征无限,用有形象征无形,用死亡象征生命,用言说象征那些无以言表的东西。这种思想导致了两种现象:思乡情结和某种类型的偏执狂。而这两者也就构成了伯林所界定的奔放的浪漫主义。

思乡情结源于某种尝试。我们非得尝试不可,因为放弃尝试就是停止表达,停止表达就是停止活着。对于浪漫主义者而言,活着就是要有所为,而有所为就是表达自己的天性。表达人的天性就是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是不可表达的,但必须尝试着去表达。这就是苦恼和难题,这就是无止境的向往。如果赐予浪漫主义者他们正在寻找的家园,给予他们谈论的和谐与完美,他们却会拒绝这样的赐予。浪漫主义的基本意象是一个尽力想要用语言阐述却永远不能阐明的意象。

与思乡情结有所不同,偏执狂反映了浪漫主义乐观的一面,认为只要不断前进,只要拓展天性,摧毁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不管它是什么……我们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解放自己,使无限的天性在更深远、更自由的境界中翱翔。

在定义为奔放的浪漫主义的运动中,两种因素值得注意:其一是自由无羁的意志,以及否认世上存在事物的本性,其二是破除事物具有稳固结构这一观念的尝试构成了这场价值非凡、意义重大的运动中最深刻也最疯狂的一部分。

三、浪漫主义的持久影响

浪漫主义涉及了古典主义遗漏的许多东西,打破了迄今为止人类以各种方式奉行的那个单一模式,即永恒的爱智慧,同时对国家、法学、经济等各方面都有渗透。浪漫主义运动源于德国。它越过国境,传向任何一个对社会存在不满的国家。在今日,由浪漫主义引发了诸多运动中,法国存在主义被视为浪漫主义的真正继承人。事实上,整个浪漫主义运动试图把一种美学模式强加于现实生活,使一切遵循艺术规律。浪漫主义的最终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尽管这和浪漫主义的初衷相去甚远。

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从哲学根源的方面分析了浪漫主义的产生、发展等,为浪漫主义找到了其哲学家园。并在更为深刻的方面阐述了浪漫主义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为我们在看待事物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或许这就是伯林浪漫主义思想的特点所在。

[1]以赛亚·伯林著.吕梁等译.浪漫主义的根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伯林浪漫主义康德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在日本寻找伯林
在日本寻找伯林
以赛亚·伯林的普通生活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伯林致雅法书信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