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2012-08-15 00:50韩宝成
关键词:英语课程外语大学

韩宝成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00)

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韩宝成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00)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2007年,经过试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颁布,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对照1986年及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教学从注重打语言基础过渡到有效交际,从注重阅读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课程要求》没有明确解释什么是综合应用能力,对这一关键概念缺乏明确界定,有可能使教学走进误区。《课程要求》同时提出,大学英语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但从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来看,核心内容是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和语言知识(推荐词汇量)。虽然《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对有关文化素质的要求缺乏明确描述。

显然,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还是没有脱离以语言本体为核心。它重视语言运用,凸显了外语教育的外部目标,但忽视了外语教育的内部目标,即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精神发展所起的作用;它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忽视了英语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英语课程背后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即本能地把大学英语视为一门工具课,这实际上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和价值观。针对这种观念的特点和后果,许国璋先生曾经写道:“实用主义的教学以表现敏捷为第一,以好学深思为迂腐,它是一堵墙,挡住了青年的视野。它只求速效,不求深造,妨碍了学习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它害了学生,也害了老师。”笔者引用这段话的目的不是否认和抹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的成绩,而是想说明,随着大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作为面向我国所有高校学生的一门课程,不应再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作为主要内容,一味强调语言基本功,否则无法实现大学英语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任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还有其他重要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取法乎上”,应该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大学的使命和国家发展等多角度进行重构,并以此完善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取决于课程设计者采取什么样的语言观,即回答“语言是什么”,而不是所谓的需求分析。关于语言的定义,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科学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套客观的符号系统。人本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人们基于对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关于语言的功能,人们常说,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世界的媒介。对课程设计者而言,持什么样的语言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它决定了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出教材观、内容观、教学观、测试观等。坚持科学主义的观点,语言教学重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坚持人本主义的看法,语言教学则以意义为核心,强调知识的构建。把语言、文化和思维统一起来,意味着外语教学有了扎实的落脚点,即通过语言传授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弄清了语言的性质,也就确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而现行目标凸显的是英语教育的外在目标,即“实用”语言运用目标。如果秉持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外语教育观,大学英语教学还要十分重视英语教育的内在目标,包括心智发展,精神世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发展优秀的公民素养,成为一个既有民族性、又有国际意识的公民等[1]。

关于语言教育外部目标的一种常见提法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能力往往指口头交流能力,《课程要求》突出“听说能力”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实际上,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学习者运用外语从事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听、说、读、写、译不是孤立的语言技能,而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互补手段。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不应局限于以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而是当下对英语文化及其他文化和思想的摄取。交流也不应局限于“工作和社会生活”,还应包括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容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构建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构建,也应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构建。社会文化知识可以概括为通识内容,学科知识指与专业有关的内容。《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对此缺乏具体描述,忽视了语言作为知识载体对学生认知发展所起的作用,与课程性质的定位亦不相符。

综上所述,理想的、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它以英语作为载体或媒介,实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辨能力和陶冶情操、体认多元文化、促进自我完善、开展有效交际等目标。不同高校可在多元、综合目标体系下,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确定具体的目标。

或许有人认为,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课时也没那么多,有必要考虑这么多事情吗?答案是肯定的。以美国为例,1996年美国制定了涵盖中小学和大学外语教育的标准——《迎接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这个标准的指导思想是,“语言和交际是人类经验的核心,美国必须培养学生能够在多元社会的语言和文化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有学生必须在继续保持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掌握至少一门现代外语或古典外语。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也必须有机会提高他们的母语水平。”标准用5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代表外语学习的目标,即Communication(交 流)、Cultures(文 化)、Connections(衔 接)、Comparisons(比 较)、Communities(社团)。这5个目标的内涵分别是:交流是外语学习的核心;学生通过外语学习获得知识,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洞察;连贯其他学科,拓展各方面的知识;比较不同文化的特征并以多元途径洞察世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用得体的方式在本国或世界不同文化中进行成功的交流。“5C”标准揭示了美国在新时期确立的外语学习目标,再也不是过去那种以针对不同敌情训练只要能听能说的外语人员和精通某一假想敌国情况的专家。遗憾的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于2007年颁布,比美国的外语教学标准晚了11年,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没有吸收过来,哲学基础和描述指标也与之相去甚远。

三、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目前各大学在一、二年级主要为学生开设综合英语课(读写课和听说课)。很多学校四年不断线,三、四年级继续开设此类课程,一些以“专业英语”或“高级英语”为名的课程也是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空心”课程。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大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已普遍提高。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开设以打基础为目的的普通英语或通用英语课程已无必要[2][3][4][5],必须改弦易张,重新构建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为载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不同学校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可分三个类别:

第一,通识英语(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面向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它不是英美文学、报刊选读、影视文化、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等模块的拼凑,也不是在英语课上普及文理经管法工等学科知识,而是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人类文明、文化发展为主题,有内容、有深度,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小学英语教育本应该也是通识教育,而不是“空心的”普通英语教育,英语专业更应如此)。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门用途英语”。

第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与学科密切结合,侧重专业学术交流,培养与世界同行专家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既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听、读),也包括表达信息(说、写)和转述信息的能力(译)。

第三,专业英语(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与行业、工作相关,侧重实用,以培养“懂行”的专业人士为目标。

以上三个类别的英语课程,都要有高质量的内涵,要有别于现有的各类“空心”课程。有人会问:听说读写哪去了?词汇量哪去了?语法哪去了?语言教育课内容是本,思想是本,听说读写和语言形式是表达内容和思想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心生则言立,言立则文明。意思是说,思想是语言的出发点。思想虽然通过语言才能表达,但言而无心,何用之有?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保证。然而,如何保证上述各类课程具有高质量的内涵?合格的教师在哪里?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三类不同的课程如何设置,各安排多少课时?这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1]Cook V.The goal of ELT:Reproducing native-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A].In J.Cummins & C.Davison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New York:Springer,2007:237-248.

[2]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J].中国外语,2011(5):15-21.

[3]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9):20-26.

[4]王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5):3-8.

[5]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2):104-108.

2011-11-06

韩宝成(1965-),男,河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外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