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本体、必要与可行

2012-08-15 00:50崔国涛
关键词:校际师资公平

崔国涛,张 聪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新时期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本体、必要与可行

崔国涛,张 聪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新时期校际师资均衡问题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厘清其内在逻辑、辨明其基本表征尤为重要。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公平、“择校”现象、提高国家教育质量都需要实现校际师资均衡发展。为实现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与政策加以保障、丰厚的教育理论加以引领以及区域性的教育实践加以带动。

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正处于矛盾凸显期与利益调整期,基础教育诸多内在逻辑关系的理顺、调适与重整也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历来是教育公平的关键节点。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更需要破解师资均衡这一根本性难题。为此,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这一难题的本体及必要性,才能进一步为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均衡进行学理反思。

一、新时期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的本体

(一)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的内在逻辑

基础教育在我国主要指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即普及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即每个公民都要接受的基本的教育[1]。总体而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资源配置不均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不仅突出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之间,而且也表现在同一区域、同一学段的不同学校之间,集中体现为重点中小学和普通中小学的师资水平差距。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往往能够受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多重关照与扶持,而最终也容易造成雄厚的硬件设施与丰厚的师资在某些学校的富集。作为社会各界瞩目的话题,师资配置无疑是择校问题的肇始,其内在的逻辑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涉及社会公权问题,绝不是个人或小团体行为,否则,教育失衡现象会更加严重。叶澜在概述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时认为,“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种广泛的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与合作”[2]。基础教育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质,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以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雄厚的软实力来培养人的个性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影响个体成长的关键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发展个体化的差异,基础教育中各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所造成的校园文化、整体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差异化,择校、择班现象与教师的无序流动成为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的外在表征。这就势必影响到教育公平与社会资源的有序配置。因此,基础教育师资均衡是在公共领域探讨的教育问题,其所涉及的诸多因素又必然会引发社会的热议。而在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多重社会公权问题,这又是师资均衡必须兼顾的焦点。

2.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千校一面、“取长补短”,否则,削足适履的办法对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毫无意义的。长期以来,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始终关注标准化建设,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室、学生宿舍等,所设定的标准有如一条红线,不允许任何学校违背,为此,各级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这些硬件设施的统一化与标准化却不能遮蔽各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当前,很多地方都存在着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在很多学校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点班或实验班。辩证唯物主义表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不仅要关注蛋糕做大的问题,更要关注蛋糕的分配问题。重点校与重点班一定意义上加剧了师资配置上的不公平。师资均衡并非平均匹配教师数量,划拨师资名额,而是要使基础教育学校内的教师在现实教学能力、成长力与梯队建设等方面实现合理化、有序化,避免那种优质教师资源高度集中,而薄弱学校优质师资严重不足的现象。但仍然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师资均衡的目标仍然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与优质师资水平的整体化提升。

3.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不是大规模的师资调整与调动,而是逐渐形成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流动机制。这种机制既需内部的利益协调,也需外部的措施保障。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定的环境保障,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优秀师资的成长也必定经历了多重复合的成长过程,教师本身能否成为“被均衡”的对象?因此,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并非将教师完全调离原有的教育文化环境,隔断其接续成长的空间与可能。而是需要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在继续促进优质师资成长的基础上,既通过“传”、“帮”、“带”等传统方式扶持师资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重点扶持并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同时,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还要积极促进师资的有序流动。经典社会学认为,人才的社会流动受制于三个层面:宏观上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中观上受制于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化组织供给的社会资源;微观上受制于个人的后天努力。为此,基础教育的校际师资均衡本质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表现为教师在校际间的自发流动以及外在利益驱动下的自主流动。当前,这两种流动都需要相应的机制予以有效规范与引导。

(二)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的基本特征

1.整体上的系统性。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整体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必然与基础教育其他要素(如教务管理、人事安排以及后勤保障等)相协调。这就决定了校际师资均衡绝不是单一的师资调配,而且涉及其他的相关问题。同时,基础教育内部的校际师资均衡也涉及教师的主观意愿、学校的参与度以及调配机制的合理性诸多问题。因此,“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关系来分析”[3]。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是在多要素的互通中协调运行,在师资均衡的结构、向度、层次以及比照间实现系统反馈与更新。

2.运行中的激励性。应该说,实现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的目标是通过师资的优质化带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激励学校、教学与教师的多重发展。因此,这种师资均衡必须要考虑到运行机制所引发的效果。通过激发学校与教师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教师流动的积极性,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种激励既包括物质方面的资金奖励、物质补偿等,也包括目标、奖惩等精神方面的适当给予。

3.发展中的长期性。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不是数量上的均等,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的师资均衡也需要长期的反复与约束才能实现。如果实行“一刀切”,企图一下子实现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不仅会危及到教师本身的专业化成长,而且会进一步加剧教育公平问题。因此,总体上实现基础教育校际间的师资均衡需要做好长期规划与长远准备,逐步实现预期目标。

二、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校际师资均衡

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源于基础教育提质、增能的渴盼,也是实现教育整体公平的局部表征;不仅是解决“择校”等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而且也是提高国家教育质量的关键节点。

(一)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需要校际师资均衡发展

从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和国民性来看,基础教育理应实现均衡发展。王湛认为,“基础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遍及城乡,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阶层,面向全体国民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如此鲜明的全民性、基础性作用的基础教育必须均衡发展。”[4]若非如此,基础教育的全民性、基础性作用必将受到影响。

1.基础教育的普及特性需要校际师资均衡发展

我国在新世纪之初便已经实现总体上的“普九”,但全面“普九”与内涵提升尚未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校际师资水平的差距等因素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质量有很大差距。以信息技术为例,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缺乏相应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有的教师甚至由其他任课教师或代课教师来承担,美育在那些学校中简直成为一种奢望。这种由师资失衡所导致的现象仍在总体“普九”的今天部分存在。

2.基础教育的国民性约束着校际师资均衡发展

就个体而言,基础教育是个体思想成长与继续接受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以公民所必需的基础性文化素质、生活能力的形成为主要内涵。每个学生不仅需要这种基础性的素质,而且要求接受教育的过程具有“均衡化”的特征。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影响某一学校、某一学生群体甚至某一个体毕生的教育实效,基础教育作为全民性的国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优秀师资资源集中于部分重点学校,直接导致部分学生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无缘享受到这种宝贵的资源,这显然违背了基础教育面向国民的基本属性。

(二)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推动教育公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从教育公平的内涵来看,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起点公平,而且应该贯彻到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之中。而这显然需要我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努力。就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校际之间不仅没有平等地享有师资资源,而且促进师资均衡的相关政策也未得到落实。同时,教育公平最鲜明的体现应当是受教育者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当前,基础教育已成为每个人走向未来生活世界的重要门槛,每个人都应该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基础教育。通过享有受教育权,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受教育权为充分参与社会发展提供现实保障。因此,教育成为每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显然要切实维护这种权利。然而师资失衡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更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充分实现。

(三)校际师资均衡是解决“择校”等教育问题的重要路径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普遍提升,在“上得起学”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特别关注的难点。良好的硬件设施与优秀的师资水平是很多家长“择校”的基本指标,而后者又无疑更具吸引力。虽然国家多次强调基础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政策,并三令五申禁止择校,然而校际师资差异的客观状况,“择校”现象仍普遍存在。而这种现象直接诱发部分学校高收费、乱收费、教育腐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师资资源的配置失衡,必然催生出“择校”风气的日益盛行。而这正是一定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必然结果,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内校际间师资配置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只有切实实现校际师资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择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是整体提高国家教育质量的关键节点

20世纪末以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不断提升社会整体水平的同时,也对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挑战,“学校教育无可争辩地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与手段”,“学校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是历史的必然,是现代性对学校的必然支配”[5]。正如《学记》中所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国家兴衰的关键,而教师又是教育的关键。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只有基础坚实牢固,才能确保教育质量整体稳步提升,而师资条件是决定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如果这一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接连导致近十年来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受阻,教育体系的基础链条脱节,同学段的校际差异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而这显然违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质精神。因此,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质量,实现校际师资均衡发展,对于提高国家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推动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校际师资均衡既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基础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如何以校际师资均衡实现基础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下亟待破解的教育问题。

(一)以政策与法律的完善保障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失衡运行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我国早已经将推进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发展作为一项教育战略予以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改变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失衡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努力。1993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数量、素质和待遇等。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等文件中就明确强调要缩小校际的差距,政府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行为主体,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要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力度,努力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1999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跨世纪园丁工程”正式出台,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也随后正式颁布。至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面启动。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予以突出体现,同时又提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的规定。2005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均衡发展”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内学校师资力量,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师资均衡配置做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其中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补充与完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指明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方向。这些政策与法律表明,国家已经将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均衡发展作为重要问题提出,并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现实保障。

(二)以丰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引领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

“任何教育理论都难以脱离教育实践的根基,而任何教育实践本身都不同程度地接受教育理论的规制”[6]。从本体上看,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系统工程,而且也需要对教育理论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其中要处理好三重维度的教育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实现我国整体发展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与先进性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实践本性,关怀教育实践中的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其次是中国传统教育滋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始终在民族延续中产生基础性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努力造就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教师,减少师资均衡发展的现实障碍。再次是西方教育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西方尤其是后现代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持续加深。整体主义、普遍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教育思潮正不断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引介。“教育学界对本土教育理论资源挖掘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对本土教育实践的关注也远远不够,教育学界需要在增加本土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教育理论的本土化”[7]。校际师资均衡更多的是中国本土的教育发展问题,我们需要关注西方的教育理论,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国情、背景与改革路径。因此,我们应从西方教育理论资源中充分借鉴思想方剂,充实师资均衡发展的学理基础,更应在“中国化”的教育基本理论中不断探寻破解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方案。

(三)以区域性实践带动整体性的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整体方向,而且已经在我国部分区域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与试点。这些区域性实践为整体性的校际师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效果反馈与理性反思。哈尔滨市实行市区教师和郊区教师以及农村教师的轮换制度,以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山东省寿光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之一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能否到位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实行校长轮换制、教师的轮岗制和教师的支教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县级层面的师资失衡实际操作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近年来打破校际壁垒,采取了区内分片各校联动交流、热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交流等多种形式,实行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同时对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实行区域资源共享,在干部和教师评职与晋级时也要把其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从而有效促进了师资流动和均衡配置。上述推进师资均衡配置的实践将实现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虽然其中包含着个体经验,但对于整体性推进师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教师在区域内的单向上位流动或持续地薄弱学校间的流动,避免教育领域中“马太效应”的发生。

[1]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2.

[2]叶澜.千舟险过万重山——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概述[J].基础教育,2009(1):5.

[3]杨兆山,张海波.整体性视角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0.

[4]王湛.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2(9):5.

[5]于伟,王澍,杨进.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100-101.

[6]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9):4.

[7]于伟,秦玉友.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9(6):30.

Ontology,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Inter-Schools Teachers-Equilibrium of Basic Education in New Period

CUI Guo-tao,ZHANG Cong(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problem of inter-schools teachers-equilibrium of basic education in new period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To clarify its inner logic and discern the basic characteriz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Inter-schools teachers-equilibrium of basic education is needed by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basic education,the educational equity,the phenomenon of“choice schools”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In order to realize inter-schools teachers-equilibrium,we need the perfect laws and policies to safeguard,and also rich educational theory to lead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drive.

Basic Education;Inter-Schools;Teachers-equilibrium

G521

A

1001-6201(2012)01-0177-05

2011-06-20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39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0SSXT110)。

崔国涛(1966-),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张聪(1984- ),男,吉林伊通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校际师资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笨柴兄弟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公平比较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