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伦理视角下广西沿海地区公民文化建设

2012-08-15 00:49时会永
关键词:沿海地区伦理公民

时会永

政府伦理视角下广西沿海地区公民文化建设

时会永

公民文化和政府伦理同属政治文明范畴,政府伦理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广西沿海地区的公民文化目前正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必须以“求真”“求善”“求美”伦理原则建立公民和政府之间合作管理,塑造以公民的政治参与为核心的公民文化。

广西沿海地区;政府伦理;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是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伦理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一、公民文化与政府伦理的内在契合性

公民文化源于市民社会中公民主体性精神的弘扬,旨归于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群体性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与行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是公民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参与是公民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谐统一是公民文化理想的结构状态。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是公民的基本行为模式,合法参与是公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政府伦理,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公平、正义是政府伦理的基本精神,也是政府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本保证。

政府伦理和公民文化同属政治文明的范畴,都是民主政治的影响因素。站在政府的角度,政府伦理是政治民主化的自律因素,能够自觉规范政府行为,使之在处理涉及全体公民利益的公共事务时,能够按照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则来行使公权力,从而逐步确立公民对民主政治体系的认同、信仰和责任;公民文化是政治民主化的他律因素,“我国公民文化,从其消极作用来看,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说到底威胁到我国执政者的执政地位;从其积极作用来看,有利于维护我国执政者执政的合法性。”[2]公民文化和政府伦理二者相互促进、彼此制约。

二、广西沿海地区公民文化状况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正处于发展中,仍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就全国而言,以之为基础的公民文化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且由于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公民文化呈现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广西沿海地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但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因此,广西沿海地区的公民文化目前处于启蒙起步阶段,集中体现在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公民的利益表达方式和公民政治参与情况等三个方面。

(一)公民的政治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它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政治价值观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感及对政府和政治体系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自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公民的主体意识较之以前有所增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较多。但总体而言,公民的权利主体意识不强,多以服从为主。在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责任感方面,公民对所拥有的包括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在内的政治权利知之甚少,大多数人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和直接利益,并不对政治感兴趣。即使有些人感兴趣,也往往是对政治输出(如政治信息、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等)感兴趣,而对政治输入(即政治参与)兴趣不大,更谈不上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意识。在对政府和政治体系的认知与评价方面,多数公民持淡漠无谓的态度,许多人只有与政府产生利益关系时,才会意识到政府的存在。也就是说,政治的行为影响着他,但是政府为什么和如何做决定,却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一般人认为只要遵纪守法(包括缴税)便已经是个“好”公民了[3]。

(二)公民的利益表达方式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人们参与政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政府、执政党和社会各级组织机构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求影响政治系统公共政策输出的过程,即为利益表达。表达的内容是否以及在什么样的程度上为政治系统所吸纳并在政策中得到体现也即利益表达的“有效性”问题,则与利益表达方式息息相关。利益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理智型和情绪型。理智型的利益表达方式,利益表达主体能够自觉地把利益表达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制度范围内按照程序进行表达。它是公民进行有效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是公民社会中公民应有的风范,是对个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理性诉求,体现着公共理性的光辉。

广西沿海地区公民的利益表达方式整体上正处在从情绪型向理智型转变的过程中,情绪型的利益表达方式居多,尤其是征地拆迁事件中的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往往采取以暴抗暴的非理性方式。市民则多采取合法渠道来进行权利维护。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四市的政府网站上可以获知,通过网上信访进行利益表达的公民数量虽然较少,但呈逐步增多的趋势。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也逐渐增多。仅就2011年9月13日南宁市的市领导接待日上午,就有信访群众55批140人,重访问题突出、人数多,共45批83人,占来访总量的82%和59%;集体访4批58人,分别是西乡塘区2批12人,邕宁区1批40人,市直1批6人[5]。

(三)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

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只有经由实践环节,才能社会化为普遍的公民意识。在实现权利的过程中,公民才能学会当公民。

广西沿海地区公民总体政治参与能力较低,公民的参与意识较弱,主要表现在对政治信息的获取不感兴趣或者说无暇顾及,因而导致公民的政治认知有限,对参与的内容和途径知之不多。公民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理性化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公民不是出于责任感和对权利的认识而主动参与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多数是在触犯到自己切身利益影响到正常生活时,才会诉诸政府或法律,且随意性较大。这些可从广西沿海所辖四市的政府网站的政务公开和政务互动中看的出来,公民对政务的关注,多集中在市政规划的合理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居民交通和生活的便利性、政务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上。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或者说政治参与的途径不甚清楚,依赖于政府等的外部帮助,而不是以熟悉或精通政务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去争取权利和监督政府权力。

三、以政府伦理引领广西沿海地区公民文化建设

阿尔蒙德认为,一个民主制度,若无公民文化的支撑,便无法长久。同样,一个地方民主政府,若不能培育一方地域的公民文化,亦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政府。广西沿海地区政府应遵循求真、求善、求美的伦理原则,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引导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政府、社会、他人的关系,建立公民和政府间的互信合作,培育良性公民文化。

(一)求真

政府伦理的“求真”,即政府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合理构建组织机构体系,确保程序公正和机会平等,使公民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合法化,使政府和公民的关系科学化、制度化,逐渐破除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传统和以“情感”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传统对公民文化的形成所构成的阻碍。

广西沿海地区政府,应根据区域发展情况,依据宪法和法律来组织政治体系,杜绝因人设岗,独断专行、搞形式主义等官僚主义作风,应本着廉洁高效的原则精简机构,严禁出现简单事情复杂化、部门职能重复化等不良机构组织,以致影响到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功效感。“干任何事情都要经得起时间、百姓、历史的检验;干任何事情,且不可图一时的效益,而损害未来的发展。”[6]以政府的“求真”,来引导公民的“求真”,使公民彻底摒弃人治观念、“清官情结”,树立程序意识、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和公民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理念,对公共权力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求善

政府伦理的“求善”,即政府施政的民本性原则,以人人独善其身、人人相善其群的伦理之善,引导公民和政府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逐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亦即“善治”。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也集中体现了公民文化的核心内容即公民的政治参与。善治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透明性(政治信息的公开,利于公民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责任性、法治、回应(与公民对话,对公民要求的及时解答或解决)。这五个基本要素与公民文化的建设内容是一致的。善治依赖于公民的自愿合作,公民必须具备获取政治信息和积极理性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才能促使政府并与政府一道促成公共行政的公平与公正。

广西沿海地区政府,应加大政治信息的公开力度,尤其是与公民生活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如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征收或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等。从四市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内容可以得知,上述这些内容涉及到的较少,多是政策文件、事项实施的计划,对后期的结果则公开较少,“有行动、无结果”,对公民的“回应”做的不到位,这也是造成公民对政府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工作中失职、渎职等等伦理失范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广西沿海地区政府,必须加大“透明性”“责任性”和“法治”的建设,培育地区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信息,以达到公民和政府合作管理的“善”。

(三)求美

政府伦理的“求美”,即政府善治下的社会结构与状态的和谐,着力构建一个有着共同规则、共同善且异彩纷呈的公民社会,公民既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性,又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个性。政府在坚持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同时,应允许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允许共识和分歧并存,并积极采取交往、对话和协商的方式,与公民进行沟通,使公共政策能够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寻求社会结构的平衡与稳定。这也是以多元统一为重要特征的公民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大规模人群的流动,利益阶层必然出现分化,多元价值观念必然大量涌现,甚至会出现社会结构的失衡之势。这就要求政府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又要能够以“求真”“求善”为基本的伦理原则,科学执政、以民为本,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培育政府自身理性和公民的公共理性,创建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美”的公民社会。

[1]高晓红.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伦理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宋连胜,刘俊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我国公民文化的实现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张伟.公民文化与政治文化[EB/OL].http://www.china.com. cn/xxsb/txt/2008-01/02/content_9469554.htm.2011-10-2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5]南宁市信访局.2011年9月份市领导接待日综述 [EB/OL]. http://xf.nanning.gov.cn/n725531/n733406/n742882/11272250. html,2011-10-26.

[6]郭声琨.全力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崛起[J].当代广西,2011(13).

D082

A

1673-1999(2012)02-0008-02

时会永,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00)社科部教师。

2011-11-06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伦理公民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论公民美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十二公民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