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2012-08-15 00:49彭新友孙月红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生活

彭新友,孙月红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彭新友,孙月红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的社会转型期众多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改善人们幸福的主客观条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幸福;主客观条件;幸福感

人类思想史上对幸福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1]。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德性即是幸福。佛家思想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必须消除欲望进行修行才能幸福。现代很多人认为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就是幸福。对于幸福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真正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即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等需要得到满足后,获得自由和发展后的一种良好状态。

一、幸福的基本内涵

纵观各种幸福的界定,概括起来,幸福实质上就是整体的良好生活质量,是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辩证统一的良好状态。马克思说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因此,人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满足基本的吃、穿、住、用、行等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主观满意度才可能随之提高,进而达到精神愉悦的快乐和幸福状态。其次,人们的主观满意度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客观生活质量具备的前提下,人们的认知、情感对于发现和感知幸福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中也不乏身在福中不知福和知足常乐的例证。人们自身的期望值和参照系的差异也往往会影响幸福。因此,从总体上说实现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过程。

二、幸福感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居民的幸福感呈明显上升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基本实现小康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人们的快乐幸福感整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同时也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英明决策。

其次,幸福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性。中国科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了他们对294个城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幸福感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城乡和区域差别较大,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内地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第一。”[3]幸福感排名第一的是石家庄市,而不是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香港、台北、北京、上海和广州。可见,客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主政治的关注参与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政治文明建设也是幸福的重要条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也是时代所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人类的无节制的膨胀欲望,掠夺式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状况,人们也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健康和生命也受到威胁,不言而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幸福的重要条件。

最后,人们主观感受幸福的能力较差。人们要想幸福的生活,在客观的生活质量具备的前提下,还要加强幸福感的学习教育,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善于认知发现幸福、正确处理幸福与不幸的关系,合理调节生活目标、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和对比度,保持良好的知足常乐心态。

三、提升人们幸福感的现实路径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唯一终极目的。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从静态角度概括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幸福的生活令人神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幸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幸福的生活条件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为发展能够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提供人的发展需要和幸福的客观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基础比较薄弱,一切问题的解决靠发展,而且需要科学的发展。实现13亿人口的幸福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温家宝指出:“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和更幸福的意蕴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这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建设人们的幸福生活。

(二)关注民生,保障幸福

我国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新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和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这些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发展和延续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为社会建设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管理智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要消除人的异化,不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发展的GDP指标,还要不断关注和改善民生,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住有所居的理想社会目标。

(三)提高幸福能力

人们要想获得幸福,不仅需要社会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还应该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培养幸福能力。幸福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统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剧变,不少人的物欲膨胀,他们往往只注重物质享受,轻视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成了欲望的奴隶,而远离了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幸福观,它首先要求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在个人获得幸福的同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在帮助他人、造福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实现幸福。当然,人们要享受幸福,必须创造幸福,实现奉献和索取的有机统一。其次,还要培养人们的心理幸福感。叔本华曾说:“个性不健全的人对于人生欢乐的感受,就像美酒喝到含着苦胆的嘴中一样,无非是苦涩的。”[4]幸福表现为一种主观体验,同样的活动,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只有养成外向、自尊、乐观和自我控制的幸福品格,才可能更幸福。

四、结语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当代背景下,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逐渐从劳动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人的物欲急剧膨胀,金钱万能论甚嚣尘上,很多人又被物化和工具化,远离了幸福。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构建幸福之路,让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这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3]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EB/OL].中国网,2011-05-06.

[4]叔本华.叔本华处世智慧[M].林康成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39-40.

B821

A

1673-1999(2012)02-0017-02

彭新友(1976-),男,河南驻马店人,喀什师范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法政系 2009级硕士研究生;孙月红(1965-),女,新疆喀什人,喀什师范学院副教授。

2011-11-15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感生活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