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市场化竞争及其启示

2012-08-15 00:45张华
关键词:美国大学市场化竞争

张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美国大学市场化竞争及其启示

张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通过对美国大学竞争机制分析,指出市场化是形成竞争的基础,美国大学体系的多重优势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教育认证制度、大学排名体系、科研竞争制度、学生流动机制、大学捐赠制度在规范和引导大学竞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化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面对原体制的低效率问题,只有改进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以毕业生评价为突破口,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大学教育产出竞争,才能有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运营效率。

美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制度设计;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改革

市场力量是20世纪中叶以后影响大学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从起源上看,大学市场化行为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政府难以承担越来越庞大的高等教育费用,所以大学必须通过市场途径获取发展经费。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经济价值的提升,使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变得强烈,因而使大学的经济价值提高[1]。

市场化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国内对大学市场化普遍持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承认市场化是大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能利用市场为大学注入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市场化追求商业利益,削弱大学的宗旨和目标[2-4]。

美国作为一个对现代大学制度贡献最大的国家,其社会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在大学市场化道路上走得比中国更远。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并非采取完全市场化的发展策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对大学市场竞争加以规范和引导。其发展经验对中国高等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大学的市场化竞争

(一)美国大学的竞争环境

在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美国的系统是最缺乏组织的,几乎完全是一种相互之间自由竞争的市场[5]。它们要为吸引优秀学生和教师而竞争;还要为经费竞争,除了努力获得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外,大学为了争取更多来自企业的资助,它们与产业界建立起密切的研究合作。竞争中,一些高等学校不断完善,发展成为著名大学,另一些学校不能适应变化的需求,逐渐衰退至灭亡,同时亦有新学校建立,以适应新的消费市场。这种市场竞争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充满活力。

(二)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多重优势

1.高度的办学自主权优势。美国大学的大量收入来源于市场服务,大学的经济独立性造就了高度的办学自主权。

2.大学的多样性优势。激烈的竞争迫使大学根据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寻找和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提高自身运营效率,造就了美国大学的多样性特征。

3.大学与产业紧密关联优势。大学必须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实现其知识资本的价值。在科技时代,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具有极高的利润。教学、研究、转化、生产、市场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产生的利润来推动研究,在研究中培养人才,是美国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引导大学竞争的五大基础制度及其作用

市场化是形成美国大学竞争的基础条件。为避免不正当竞争,美国建立了一系列基础制度,引导和规范大学竞争,使大学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这些基础制度包括:

1.教育认证制度

由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自愿、自律的教育认证机构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组织主体[6]。他们主导学校层次的认证、专业层次的认证。州政府在参考上述认证结果的基础上,向高等教育机构发放办学许可证,并对其进行质量管理。认证是大学获得政府资助的必要条件。教育认证是一种市场准入制度,保证了进入市场的大学都具备基本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

2.大学排名体系

大学排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公开制度,是社会了解大学的窗口。大学排行榜是对各大学综合实力、品牌和声誉的评估,是对大学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总体评价。它在引导教育资源流向、指导学生申请大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从外部迫使高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科研及服务质量[7]。

3.科研竞争制度

联邦政府一直是高校科研的最大投资者[8]。联邦政府的研究项目都是通过公开竞争方式下放给研究型大学和其它实验室来操作。此外,许多公司也提供经费,与大学共同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建立科技“孵化器”。科研收入在研究型大学中甚至比学费高得多。要获得这些科研项目,必须经过公开而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次,政府科研资助形成的科研成果归大学所有(拜杜法案支持)[9],这一政策增强了大学科研的商业实用性。科研成果的转化、转让成为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收入。

4.学生流动机制

美国大学的学生流动机制是促进大学间教学质量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市场条件下,学生作为大学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其自由“选择产品”的权利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认为一个大学“产品”不符合需要,他可以用“脚”投票,流动到别的大学(或院系)去,这是学生评价教育产品的重要方式。学生流动也带来了资源的重新分配。在长期的市场环境下,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促进学生流动的制度,使得学生流动变得容易且有效率。

5.大学捐赠制度

捐赠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许多一流大学获得的捐赠是学校最重要的收入。捐赠实质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捐赠款项中大部分以校友捐赠为主,大学捐款数额能反映出毕业生在社会中的成功程度(毕业生的收入反映对社会的贡献,个人收入高才能形成更多的大学捐款)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才会用“钞票”对大学进行“投票”)。

在法律层面,国家采用税收政策鼓励捐赠[10]。使相当部分的政府税收通过“捐赠评价”渠道流向办学质量高的大学,鼓励了大学间的教育竞争。在这一政府资金投入上,私立与公立大学完全平等,美国的私立大学才能蓬勃发展,不但能与公立大学直接竞争,甚至比公立大学产生了更多的一流大学。

二、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已基本完成。总的来说,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暴露了原有体制的低效率问题。下一步,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效率改进,才能实质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改革的成效

2000年前后,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大学规模的全面扩张,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五个方面积极的变化。

第一,人才培养数量扩大,缓解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提升。

第二,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打破了政府统包统揽的局限,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实现了投资快速增长。

第三,学费占比上升,意味着消费者对教育产品评价的影响力上升,大学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商业性投资,需要评估其产出效率来决定投资行为。

第四,在就业市场的压力下,高校办学目标逐渐向学生就业方向倾斜,推动了教学部门的改革。

第五,高等教育原有体制的低效率问题浮出水面,成为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二)激发大学教育质量竞争是下阶段高教改革的重点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也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如: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教育质量下降、学费负担增加过快、大学负债快速上升等不良现象。上述问题固然与招生规模扩大和生均资源下降有关,更是原体制低效率问题在高速扩张压力下集中暴露的结果。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低效率问题的核心是“教育质量大锅饭”。毕业生质量是衡量大学教育产出最重要的指标。目前体制严重缺乏对毕业生的调查、跟踪和评价机制,教育资源无法根据“绩效”进行分配,造成机制上难以对教学改进产生足够的激励。

因此,高等教育效率改革的关键是资源配置制度,只有让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决定资源流向的重要因素,激发大学间的教育产出竞争,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要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出竞争,必须明确两个问题:教育产出如何衡量?评价结果如何影响教育资源分配?

1.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大学教育产出的主要因素。社会贡献是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难以被定量观测到。要进行大学间教育产出的横向比较,评价指标必须可观测、可定量的。毕业生的收入或个人所得税缴纳数额是较好的替代指标,可以被定量观测到。辅以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总人数等指标,共同形成数量化的评价结果。目前,中国的大学排名体系已初见雏形,建议排名机构增设大学教育质量排行榜,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在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统计发布相关信息,对激发大学的教育产出竞争将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评价结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资源分配。

一是行政性分配手段。建议政府建立专项基金,通过大学主管部门,根据上述评价结果进行分配。

二是市场化的分配手段。建议政府的部分投资由原来的资助学校转变为资助学生(如奖学金等),促进大学通过对学生的服务竞争来获得收入。为使竞争更具效率,还需要建立校际和院系间的学生流动机制。还可以借鉴美国的捐赠制度,利用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毕业生对母校捐款。使一部分的税收通过毕业生的“捐款评价”流向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上述教育评价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涉及中央、地方的税收、财政、教育等许多部门,整体协调有一定的难度。但若不能有效打破“教育质量大锅饭”,大学的效率改进将难有作为。因此,以毕业生评价为突破口,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大学间的教育竞争,将成为下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1] 汤萌.大学市场化的社会历史原因考察[J].理论前沿,2002(6).

[2] 曾坤生.大学市场化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软科学,2001(9).

[3] 刘小枫.当今教育状况的几点观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 赵婷婷.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J].高等教育研究,2001(9).

[5] 伯顿,克拉克,等.学术权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117.

[6] 李明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上)[J].复旦教育论坛,2010(7).

[7] 纪晶晶.中美英典型新闻媒介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13-15.

[8] 马万华.美国研究型大学成功的内在要素及办学条件与联邦政府的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 南佐民.《拜杜法案》与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8).

[10] 邢英新.美国高校捐赠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28-29.

G640

A

张华(1972-),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与教学。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市场化竞争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