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社会心理研究课题导论

2012-08-15 00:49张海钟
关键词:阶层城市化心理学

张海钟

早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齐美尔就在《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中论述了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精神生活[1],但还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心理研究。近100年来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许多都以城市市民作为被试,但直接命名为城市社会心理学的著作还是空白。近30年来,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绝大多数以城市大学生和其他人群为对象,可以看作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但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定位,以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问题为内容,开展城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还不多。当前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差距拉大,城市社会心理疾病泛滥,开展城市社会心理学研究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或目标,涉及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全面和谐,四个方面避免对抗和冲突,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就是和谐社会。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心理和谐,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有心理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2]。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1年的32年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上升至50%,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在快速上升之中。无论是在城市生活的市民,还是准备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都在经历重大的社会转型,体验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变迁。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选择,城市化社会中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早期和现代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基本上是以城市居民为被试,其成果对当代中国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中国文化观念、政治环境显著有别于西方社会,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产生了一些列特异性的社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政治经济问题的社会心理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有关学科的学者合作研究。

二、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取向与城市社会心理研究

社会心理学有三个价值取向,即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3]。无论那个角度的社会心理学,其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探索社会心理产生发展的规律,为人的社会生活幸福而努力。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个体社会心理领域的个体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社会感情、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和侵犯行为),群体社会心理领域的群体心理、集群心理、领导心理,以及社会心理学应用领域的环境心理、消费心理、婚姻心理,等等。城市社会心理中的行为归因、印象整饰、刻板印象、认知偏见、社会促进、态度转变、攻击行为、谣言、时尚、集群行为、旁观者效应等等现象,直接影响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城市社会心理影响和谐社会的认识评价和态度,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走向,影响城市区域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还影响城市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

笔者自2000年以来进行的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和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对城市社会心理进行了初步探索。2010年,兰州城市学院成立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为开展城市社会心理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提供了学术团队基础和机构设计平台。开展城市社会居民的行为归因、印象整饰、刻板印象、认知偏见、社会促进、态度转变、攻击行为、谣言、时尚、集群行为、旁观者效应等具体社会心理规律的研究,将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为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为公安、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解决具体的社会行为问题、倡导文明的社会行为提供实践指导策略。

三、城市社会心理研究的社会学取向回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人物齐美尔探讨了大城市与精神生活问题,他认为大城市人的个性特点所赖以建立的心理基础,是表面和内心印象的接连不断地迅速变化而引起的精神生活的紧张。大城市的精神生活建立在情感和直觉的关系之上,当外界环境的潮流和矛盾使大城市人感到有失去依靠的威胁时,市民就会建立防卫机构来对付这种威胁,就会表现出社会性的消极行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在诸如语言和法律、生产技术和艺术、科学和家庭环境问题上体现出一种总体精神,这种总体精神日渐发展,结果是主观的精神发展很不完善,距离越拉越大[1]。大城市是超越一切个性的文明的舞台。在大城市里,雄伟舒适的公寓建筑、学校的集体生活方式和明确的校服制度,都说明大城市充满着具体的无个性特点的思想。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心理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发表的王兴周的论文《中国城市社会心理特征初探》。该文指出,科学地指导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防治日益蔓延的城市精神疾病、解释城市改革中市民的心态、避免即将到来的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必然出现的心理和人际冲突、充实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完整的城市社会学学利体系等,都需要强城市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城市社会心理的研究。他认为,影响城市人的心理变量有3个,即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异质性[4]。中国城市社会心理具有计划性、传统文化、同质性。他结合实际讨论了中国城市社会的城市人格、城市人际关系、城市社会评价、城市个人空间、城市心理氛围等。

2000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贵庆编的 《城市社会心理学》,被城市规划专业用作教材。该书谈到了城市规划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问题和城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但大部分篇幅主要是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001年周侃在论文《对城市社会心理统计若干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城市社会心理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总是最敏锐地感触着城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变化,并通过市民相互交流感染、暗示和摹仿,自发形成一股社会力量。不仅直接影响着每个市民的日常行动,而且影响着城市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环节和步骤[5]。

2012年11月3-4日,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邀请对中国城市化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问题有真知卓见的学者、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相聚杭州,研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问题。结果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涉及城市化与安全感、生活满意度、心理调适、幸福感,城市化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群际关系、社会认同,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心理,城市住房问题的社会心理,社会管理与新媒体社会心理问题,城市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等等。

四、城市社会心理研究的跨文化心理学基础

笔者2005年以来发表多篇论文,论述城乡比较心理学或者城乡跨文化心理学,从城市比较的角度开展城市和农村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刍议》《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批判与反思》等,都是探索城市社会心理问题研究的。在中华民族的宏观文化背景下,中国特有的乡土农业文化和都市工业文化类型异质并存,体制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根植出各自的社会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体系。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人口的膨胀,使城市结构承受着失业的威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进大城市,造成了能源、交通、教育、计划生育等方而的诸多困难。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使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成了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温床。群体观念失衡和心理偏常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主要有3个层面:分析城乡两种文化心态的总体差异,比较不同代际之间的社会心理差异,比较不同阶层的城乡心理差异。

五、城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年龄社会心理变迁越来越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中产阶层、白领阶层、农民工阶层、老年阶层、干部阶层、妇女阶层等新提法,这些提法都是非逻辑的概念。有些学者随意创设一些阶层概念开展比较研究,虽然是一种探索,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分层依据需要重新定位。按照年龄可以分为儿童阶层、青年阶层、成年阶层、老年阶层;按照性别分为妇女阶层、男性阶层;按照职业可以分为党政干部阶层、企业管理人员阶层、事业管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技术工人阶层、农民阶层;按照工作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性质,可以分为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按体制内外划分,有国家工作者阶层和自由职业者阶层。如此以来,实际上阶层与职业、年龄、性别完全交叉,逻辑上难以把握。我们认为,阶层的划分还是以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为依据比较符合本义。比如可以划分为资产阶层、中产阶层、弱势阶层;高级干部与管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技术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阶层社会心理学是一个概念性空白,需要学术界给予高度关注。

城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报告,为党政机关职能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心理教育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提供新的领域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年龄心理差异研究和阶层心理差异研究等。

城市社会心理学可以选择的课题,社会学取向的如:城市化与公民安全感、生活满意度,城市化与公民心理调适,城市化与公民生活方式、幸福感,城市化与公民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网络,城市化与公民群际关系,城市化与公民社会认同,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心理融入,城市化与农民工、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城市住房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城市社会管理与新媒体使用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城市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些课题是解决城市化社会心理问题的核心问题。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如:城市公民不良行为行为归因研究,城市公民印象整饰研究,城市公民刻板印象研究,城市公民阶层认知偏见,城市公民社会促进,城市公民态度转变,城市公民攻击行为,城市公民谣言传播,城市公民时尚流行,城市公民集群行为,城市公民旁观者效应研究等。这些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和谐社会建设。

六、研究中心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设计

2011年兰州城市学院成立了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根据研究团队的学科背景、专业方向、科研能力,选择城市公民不良行为行为归因研究、城市公民印象整饰研究、城市公民刻板印象研究、城市公民阶层认知偏见研究、城市公民攻击行为研究、城市公民谣言传播研究、城市公民时尚流行研究、城市公民旁观者效应研究等课题,符合研究中心的发展定位目标。

研究重点应该集中于直接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近年发生率比较高的、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心理问题。比如:地沟油与商业诚信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嫉妒、歧视心理学问题,刻板印象造成的沟通障碍以及老乡群体之间的和谐问题,交通事故后的逃避和欺诈以及信任危机问题,街市特殊事件发生时的公众袖手旁观行为问题,等等。

城市公民不良行为归因研究:选择城市公共场所市民开展现场调查,运用现场记录、随即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方法,调查研究城市居民经济文化行为中的不良行为,如缺斤少两、态度恶劣、偷税漏税的认知归因。2012年10-12月,以兰州市各类市场为平台开展研究。

城市公民印象整饰研究:选择城市重大活动、消费行为、行政行为、教育行为中市民的印象整饰,运用现场记录、随即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方法,调查研究城市居民印象整饰的社会心理规律。2012年10-12月,以兰州市各类市场为平台开展研究。

城市公民刻板印象研究:运用实验心理学的自由反 应 法 (free-response method)、KaZt-Braly 法 、Gadener和Bighham法等方法,了解城市不同阶层、年龄、性别、行业的市民的相互刻板印象。2012年10-12月,以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心理学实验室为基地开展研究。

城市公民阶层认知偏见:运用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内隐联想测验(IAT)、现场研究等方法,选择不同阶层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阶层偏见以及形成机制。2013年3-12月,以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心理学实验室为基地,以兰州市各类行业不同人群为被式对象开展研究。

城市公民侵犯行为:以网络报道的社会侵犯行为案例作为样本,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各种类型侵犯行为如校园欺负行为、办公室侵犯行为、市场侵犯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2013年3-12月,以网络心理学实验室为基地,以兰州市各类行业不同人群为被试开展研究。

城市公民谣言传播研究;以网络报道中谣言的传播时间、路径、传播人身份、接受者的心态等为案例为样本,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现有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谣言发生发展衰减消亡的心理机制。2013年3-12月,以网络心理学实验室为基地,以兰州市各类行业不同人群为被试开展研究。

城市公民时尚流行研究:以发型、服装、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照相、录象方法,问卷调查方法,现场采访的方法,进一步搞清中国当代城市社会时尚流行和传播的心理机制。2013年3-12月,以城市大型商场和步行街道为基地,以兰州市各类行业不同人群为被试开展研究。

城市公民旁观者效应研究:以网络报道案例为样本,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现有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社会重大事故发生时旁观者效应形成的心理机制。2013年3-12月,以网络心理学实验室为基地,以兰州市各类行业不同人群为被试开展研究。

这些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是学院派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被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我们试图突破的是以自由民众为被试进行现场研究和案例研究,或者称为“城市田野调查”。最大的难题在于被试的自由选择的配合问题。以城市各个生活工作场所的自由公众为被试,会遇到态度问题、文化程度问题、心理阻抗问题、价值观念冲突问题等。因此需要录象照相,需要为选择到的被试准备可以得到配合的礼品。同时,调查人员的选拔培训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将兰州城市学院心理学系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课题培训,特别是与社会各类市民交际的能力培训。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研究方法“田野化”带来的巨大经费开支,需要课题资助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总而言之,现有的城市社会心理研究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或者是纯粹社会学取向,许多研究成果都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翻译和介绍,缺少本土化、民族化的研究成果。尽管许多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为被试,带有城市社会心理研究的倾向,但真正以当代中国城市化中的诸多带有本土文化特点的社会心理问题作为内容的研究非常少。我们试图以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为基础,将城市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以该区域内的市民为对象,以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着力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影响公民和谐社会建设的微观和宏观心理学问题。比如:城市公民诚信缺失的不良交易行为、城市公民过度印象整饰、城市公民相互刻板印象与和谐建设、城市公民阶层之间的认知偏见和态度转变、街道活动中城市公民的侵犯行为、城市公民经济和政治谣言传播与社会稳定、城市公民过度时尚流行与畸形消费、重大事故场所的城市公民旁观者效应,等等,这些课题本身就是城市社会心理研究的创新,具有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1]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M].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2]姜永志,张海钟.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差异研究[J].理论研究,2010(3).

[3]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兴周.中国城市社会心理特征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3).

[5]周侃.对城市社会心理统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统计,

猜你喜欢
阶层城市化心理学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