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2012-08-15 00:49
关键词:能动性受教育者客体

赵 恺

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等级森严的关系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你说我写,你教我听”,再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受教育者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有利于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促成教育目标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首先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是被教育、被改造的对象,同时受教育者需要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体系。因此,在整个思想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角色具有双重性。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历史考察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主要范畴,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马克思指出:主体是现实的人,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就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各个个体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去确立各自的主体性地位。客体是跟主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主体去进行认识、教育和改造的对象,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既表现为群体对象,又表现为个体对象。首先,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是受教育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主动地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自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核心。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所具有的能动的本质特征,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他可以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能动地去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积极地进行反馈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并不是要一味地去建构,因为每个人生存的环境可能不同,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层次也可能不同,他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所要求的必然存在差异,所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去积极能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但是,在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只是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依附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确认,主体性受到压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自主接受教育,并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进行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宽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关系,可以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和改进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所决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坚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的思想品德与一定社会要求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不断缩小,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给教育客体。要求教育者首先正确客观地理解并接受社会的发展要求,率先身体力行。现代各种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社会信息资源共享范围逐步扩大,教育者不是各种信息的唯一掌握者和拥有者,教育者也有必要向受教育者学习,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也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并消化吸收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原则。首先要求把每一个人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教育者毫无疑问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和引导者,他们必须首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也应该去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每一个教育对象,从而因材施教。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整个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采取新颖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主动去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受教育者作为现实的人,既是被改造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与教育者进行交流互动,并对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就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传播媒介加速了信息交流

随着现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在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改变,教育客体的思想和思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QQ、twitter、微博、飞信等各种交流媒介使得教育客体可以更广泛和自由地去了解和交流不同的知识和信息,这其中就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使人的主体性减弱和丧失,使人们更加依赖网络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网络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为人们主体性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其积极正向的意义远大于其消极负面的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正面的作用,提高自身的主体地位。

(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具有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的动物,人是一种特殊的个体,具有主体和客体两重属性,他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他是客体,是被教育、被改造的对象,但他在一定范围之中又是主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教育者不能对他们只是进行一味地说教。他们内心肯定有想法,只是不敢轻易地表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重视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提高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思想素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思考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一)努力增强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认为自己始终是被教育者,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往往就忽略了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才能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挖掘自身主体能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舍弃自觉意识而去片面地谈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等于是舍本逐末。主体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我们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唤起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二)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权利,相信并不断地挖掘他们自主学习的潜力。这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强大的信心,有利于受教育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使他们在未来真正地成为适应和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主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任何教育采取强迫的形式都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只能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育者一定要尊重他们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对所有的受教育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难以进行调控和改造,但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却可以进行优化。这种优化是通过选择来实现的。首先是自主选择。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环境的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意识,使学生把环境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既要承认它有重要作用,又不能盲从它的决定性作用,要对它进行选择和改造,使其更好地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便利。其次是趋利选择。要确立“利”的准则,既有利于个人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发展。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也不是只追求社会利益而抹杀个人合理需求。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对环境进行优化,比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良好环境中接受教育与熏陶。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要素,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的主体,能够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馈、评价。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至关重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成为“主体性”的客体。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董浩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学术论坛,2001(6).

猜你喜欢
能动性受教育者客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