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改革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2012-08-15 00:49朱逢春
关键词:谈话改革思想

朱逢春

邓小平的改革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朱逢春

回顾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的国内外形势,介绍了邓小平关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法、改革的动力、改革的保障的论述。根据邓小平的改革发展思想,认为当前的改革发展必须注重全面性、整体性,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石,以政府自身的改革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改革;发展;启示

目前改革是中央决策层的共识,也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最强音。在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抓改革”被列入了“十八字”工作方针。2012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近70次提到“改革”一词。然而,在各种利益诉求冲突不断、各种观点主张相互交织、全社会对改革的评价、取向等方面分歧越来越大的现实背景下,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动力在哪里,改革的阻碍因素有哪些,如何消除改革的阻碍因素?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中国的发展引向一个新的方向,启动了新一轮改革。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梳理邓小平的改革发展思想,科学把握邓小平的改革发展思想,对于当前以改革促发展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国际方面:20世纪80年代,不仅仅是中国,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大家共同的命题。进入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同时改变了颜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此后苏联也进入了一个不得不解体的结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社会主义开始处于低潮之中,给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一些人因看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而找到了否定改革开放的依据。这些人开始认为改革开放是在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企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面对此种国际形势,中国的改革是继续前进,还是向后退;是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防止和平演变为中心?这些问题就成为中国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

国内方面:1989年的政治风波使一部分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问题,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系到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在上海与一些人谈话时,提出了一些与后来南方谈话内容相近的言论。《解放日报》副总编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以皇甫平的名义连发了四篇评论,但遭到《当代思潮》、《真理追求》等报刊的强烈抵制和严厉批判。

在这种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震撼人心的“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二、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1992年,邓小平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又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其谈话内容涉及改革的目的、方法、动力、保障等方面。

(一)改革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一系列的理论阐述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改革发展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89年到1992年,邓小平一直观察中国和世界的风云变幻,尤其是权衡改革开放的风险和停滞不前甚至退回去的风险。他清楚地认识到,“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他把改革的突破口定格于经济领域,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说,“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二)改革方法:胆子要大一些,要有创造性

由于改革必然会触及现行的管理体制,会受到各种目的的不同程度的阻碍。因此,邓小平始终强调,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对于改革发展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他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时,他也强调要注意在具体方法上积极稳妥,并具有创造性,从而确保改革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他指出:“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

(三)改革动力:贯彻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符合群众利益

在邓小平看来,改革要寻求更多的力量源泉,就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首先,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他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其次,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性的活动和精神。他指出:“改革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我国改革发展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三是符合群众利益,争取群众支持。邓小平强调“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但是“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也就必然会为改革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四)改革保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邓小平看来,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稳定也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各项改革举措推行的目的,只有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社会的稳定又是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1992年的南方之行的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一系列改革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危机凸显、矛盾风险加大的阶段,而且有些矛盾问题积重难返。这种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的思想,给我们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启迪:

(一)全面性、整体性是改革发展的现实逻辑

中国的改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蕴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的整体性变化。只追求某个领域的改革,必将导致改革难以深化。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而言,改革进展并不平衡,尚需整体推进,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等等。因此,在设计改革的方案时,必须全盘考虑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考虑与改革相呼应的整体配套措施,使各项改革协同、整体推进。

(二)维护群众利益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石

2012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将要拉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已成必然趋势。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现实背景下,已经形成了许多利益群体,固化的利益集团是目前中国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改革发展就意味着需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坚冰。在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至高无上性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这不仅是当前改革发展的基石,而且是推动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当前改革发展的前提

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A849

A

1673-1999(2012)11-0001-02

朱逢春(1984-),男,湖北洪湖人,硕士,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宜宾644002)教师。

2012-03-19

猜你喜欢
谈话改革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改革之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