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的长效机制探析

2012-08-15 00:49莫长庆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史党员

莫长庆

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的长效机制探析

莫长庆

阐述了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学生党员加强党史教育的意义。围绕党史教育,对党支部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党的建设;高校党支部;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很重视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比如向学生发放党的知识读本、举办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班(党校)、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竞赛等。但是,高校的基层党组织针对学生党员开展的党史学习活动却比较少,有关这方面的的理论研究也较少。

我们以“党史教育”、“党员党史教育”、“学生党史教育”以及“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去检索,发现涉及党员党史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党史教育研究更少。目前,高校的党史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一些学生党员形式上入党了,而思想上却没有真正入党,他们对党的历史一知半解,对党的宗旨和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组织意识淡薄。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一、加强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党史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党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党员。党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它也是大学生党员的 “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的始终,它是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爱校荣校,各高校积极开展各种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等为主题、以党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党史教育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教育是必选内容。在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诸如爱国教育主题班会、党校学习培训等活动,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方针、政策等党史知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党史教育是落实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90”后居多,他们的个性差异比较突出,价值认同感也有很大的差别。各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准入”制度不一致,党员发展标准不尽相同,很多基层党支部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基础,提高他们的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加强后续教育至关重要。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加深党员对党的历史的认识,促进党员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树榜样、立先锋。所以,党史教育也被视为高校落实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保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党史教育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需要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党员,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2]。要使之更好地运用于具体的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就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了解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牢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了解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等等,都是促进青年学生党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的有效方法。所以,党史教育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二、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参加的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是在所属党支部的组织下进行的。党支部是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和贯彻落实各项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有形组织”,也是凝聚所有党员的自我认同感,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践行党员为人们服务宗旨的“无形组织”。因此党支部的建设情况,它的“组织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组织文化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3]高校加强基层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应该从完善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努力搭建一个拥有合理的机构设置、完善的制度措施和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的党支部,为学生党员的党史教育、保先教育等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4]。

(一)加强党支部物质文化建设,优化党史教育环境

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外显部分,是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它反映了与组织相关的物质层面。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涉及党支部的成立、机构设置以及联系校内外其他党团组织建立结对共建、学习交流等关系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是高校落实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首选,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专业或班级应及时成立党支部。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时还可以成立不同的党小组,便于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和相关党建工作。其次,推选政治理论基础较扎实,熟悉学生党建工作的辅导员或班导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各项理论学习。再次,积极建设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与校内外其他党团组织的结对共建和学习交流,促进学生党员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党支部制度文化建设,营造党史教育氛围

制度文化是指组织的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制度形态的东西,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为的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严格党史教育的学习纪律,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首先,要建立关于党史教育的各种学习制度。党支部应该不断细化民主生活会制度,为党员学习党史知识提供制度保障。党支部可以定期组织支部理论学习沙龙活动,举办党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并要求学生党员细读党史,学习掌握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经过、结果以及事件的发生对当时革命进程的影响等等,避免党史教育走形式,确保学生党员真正学得进、记得牢。其次,完善党员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各种学习制度要得到切实执行,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行约束。党支部要完善党员学习“帮扶”制度,以老党员带新党员,以老师带学生,督促学生党员学习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事迹。再次,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考评方法,将学生党员的学习情况纳入学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范围内,或者根据党员的学习情况评定党支部先进个人等,激发党员参与党史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党史教育氛围。

(三)加强党支部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党史教育成效

精神文化是指组织的价值观念、信念、理想等精神形态的东西,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校基层党支部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塑造独具特色的、学生党员自觉认同的理论学习、党史教育等“精神文化”,建设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党支部。首先,深入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培养提高各种学生组织中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党支部党务工作和班级管理、班级团建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为他们表现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更多的平台,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其次,利用党小组的分工协作,加大党史知识等理论学习的宣传力度。可借助QQ群、飞信群、红色微博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加强党史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党员感受如“五四”运动等各种爱国主义事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怀,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体会革命战争中无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可编制理论知识学习手册,引导学生党员学习各个时期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党支部的党史教育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培养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精神的同时,要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回报和感恩社会等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党员参与校园植树、义务支教、爱心捐赠等活动,升华爱国爱党、爱校荣校的精神,强化党史教育的成效。

[1]高文兵.党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J].红旗文稿,2011(18).

[2]吴荣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11(5).

[3]庞章军.“组织文化”与高校党支部和谐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4]高晓钟.论高校党组织基层组织文化的价值及其构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D267.6

A

1673-1999(2012)11-0009-02

莫长庆(1986-),男,广西河池人,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地球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

2012-03-22

2011年桂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长效机制探析”(GUTDJD18)。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党史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第一次学党史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