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对英美诗歌教学的借鉴作用

2012-08-15 00:47郎琴芳陆舒畅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发言者英美手法

郎琴芳,陆舒畅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对英美诗歌教学的借鉴作用

郎琴芳,陆舒畅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文章提出将武侠小说中的诗歌与英美诗歌相比较,通过寻找共同点,阐述了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可被借鉴于英美诗歌教学中的地方,论证二者的相互作用,得出在诗歌发言人和写作手法两大方面问题上,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可为英美诗歌教学过程所用的结论,化简了英美诗歌教学中的繁琐过程,亦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武侠小说;英美诗歌教学;借鉴;手法

欣赏英美诗歌时,自然会联系到中国的诗歌。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缩小范围,取一特定“区域”内的诗歌来联系讲解,则更易被读者接受理解并熟知。武侠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所作诗歌可以拿来为英美诗歌教学所用。

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和英美诗歌之共通之处首先表现为诗歌发言人问题。武侠小说中的诗歌正如国画中的留白一样重要。唯一不同的是诗歌以诗化的语言,给人以更有意境的联想,使文字不至于太过苍白。在武侠小说中不写诗词歌赋似乎就缺了典。“写诗的人,如果运用得当,用一个典故就可以勾起许多联想,因而可以事半功倍地使诗歌本身产生更大的审美效应。”[1]即使有人认为此举有卖弄文字之嫌,可更多的是为人物、环境而作。如金庸在《天龙八部》中一诗《苏幕遮·本意》:“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干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千万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本诗乃为萧峰而作。从何判断?其一,“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干杯男儿事”,写的是萧峰与段誉高阁上拼酒笑看江湖英雄事的豪迈;其二,“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此句是写萧峰、段誉和虚竹三人在杏子林中结义一事;再者,“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萧峰身负辽宋两国间战争之事,郁郁不得解,独立雁门,目穷尽,故人不再。这首诗主体写萧峰,糅合了萧峰这一生中几件悬心的大事。最后一句将人物凸显得悲壮寂寥,更为立体化。由此可见,武侠小说中的诗歌若作得好,当然是为作品增色。

在英美诗歌中,对初学者而言,较难的一部分是弄不清诗中发言者是谁,他所处的场合如何。初学者经常误解诗的发言者即为诗人自己。这样的误解使教师在英美诗歌教学环节中有相当大的难度。举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我自己以身相许》一诗为例:“我自己以身相许,他本人便是报答,终身的庄严契约,实质就是这个。报答会使我失望;出高价之人的要求我也不一定能满足;爱情被天天占有,也会使它贬值;但商人不去采购,多么美妙的货品,会弃置在香料之洲。双方相互冒风险,有时都得到赚头;生活的风流债:夜夜偿还,又欠下新债到明天白昼。”本诗措辞简单,但读者容易曲解,将狄金森本人作为本诗的主人公。诗义大致如下:“结婚时,我就把自己许给他,并把他本人看作我的报酬。我们生活中的庄严婚约是这样肯定下来的。我可能对他感到失望,他可能对我感到不满意。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也可能感到厌倦。但如果买主(男方)决定不买,他就不知道他将获利或失利。婚姻是对双方的冒险行为。有的婚姻双方都感到满意。婚姻是一种甜蜜的债务,每夜在还债务,每个白昼又欠新债。”这首诗的发言者应该是个女性。她是否就是诗人自己,这又不尽然,因为她终身未嫁。如果读者不了解诗的背景及诗人信息,单单只从诗人的发言者身份(本诗的发言者并非诗人自己)出发去读这首诗,可能比较难理解。若有读者认为本诗的作者为男性,以男性诗人作为主人公来理解这首诗,那更是一头雾水、啼笑皆非了。

武侠小说中的诗歌除引用前人所作诗歌之外,其余大都为作者所作。《天龙八部》中《赠王夫人》为金庸所写:“青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枝红。青裙玉面如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在小说中,此诗有其特定情境,即段正淳为王夫人所作,写的是二人相识时的情境。此诗正是金庸在小说中以段正淳的口吻为王夫人而作的诗,以这样的理解去分辨英美诗歌中发言人的问题似乎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更简单地说,先提取一个公式:诗人以某某某的口吻来写这首诗。这其中的某某某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别人;可能是人类,也有可能是动物。像乔治·麦克贝思的《睡前话古》一诗:“……有一回在刚果河,他们的分遣队正在积极搜索那里的蚜虫,遇到一个灰人;是最末一个活的人,他在树枝上偷袭着毛猴。……那时我们调查大队已遇到这样的人几百个:据史书记载,大队的办法,只是喂养他们,找到他们,养活着,……当武器,在肥大树叶后闪着光。分遣队在张嘴啃树皮,露出发光的牙齿,滚动的眼睛,弯曲的胳膊,象树干晃动在……虽然都竭尽全力到处搜寻。这遗骸究竟在哪里?我的亲爱的,是被白蚁噬咬,被大风吹散,象绝种的渡渡鸟。”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若先入为主地以为此诗发言者为作者本人,那根本无法理解。那么先让我们假定发言者不是作者本人,而从诗歌的内容本身出发,加以联想。诗中主人公听从女王命令寻找世界上仅存的最后一个人。根据“放出毒刺”等词语,可以判断出发言者不是人类,而是一种巨蜂。它们在人类把自己消灭后,便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是老蜂在睡前给小蜂讲解人类灭绝的最后情景。故事是对人类的讽刺。在讲解分析这首诗的时候,应潜意识地让读者先去感受诗中语言,而非以诗人口吻去理解它。就像在看武侠小说中的诗作一样,读者当然知道原诗定为作者所作。但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应是某一人物的口吻。如前文中提及的以萧峰口吻而作的《苏幕遮·本意》以及以段正淳口吻而作的《赠王夫人》。读者拿到一首诗时,通读之后,首先应分析它的词句,再判定诗中发言者是谁。如《睡前话古》中,“王后”、“毒刺”和“队伍”等词,在分析后都不难判断出本诗的发言者是一种巨蜂。中国读者习惯性地以诗人口吻去读诗,这种习惯应该有所改变,即打破惯性思维,从分析诗中发言人开始。

“长江万古向东流,立马胡山志未酬。……倘得涛平波静日,与君同上集贤台。”(梁羽生《萍踪侠影录》)

“判断距离不只是距离本身,你讲的方式也很重要。你也许永远掌握不了判断距离的技巧,但至少得知道怎样报地形:上星期二已讲到中心区,弧光左侧及其它问题,至少你知道……说得明确些,谷仓不叫谷仓,远处山野上吃草的羊不叫羊,你不能这么肯定。作报告。你要讲:五点钟,在中心区我见有十几只好似动物的东西,但不管怎样讲,你不能把流血的东西叫做羊。……那寂静的白屋,在暑气蒸熏中象幻景,在摇曳的榆树下,躺着一对男女,偎偎相依。对这一景物,也许报告说,在杨树下面好象有两个人类好象在谈恋爱。……这中间可能有死角;我怕还不能掌握怎样判断距离,让我冒昧试试看:我离开那边好似情侣的人类(顺便说一句,他们现在好象亲热完了)在七点钟,从房屋算起,我离他们大约一年半。”(亨·瑞德《判断距离》)

如果把梁羽生在《萍踪侠影录》中以张丹枫口吻而作的一首七绝和诗人亨·瑞德的《判断距离》作比较,亦可分析武侠小说中的诗歌与英美诗歌发言人问题。武侠小说为创作需要,经常以主人公口吻作诗歌,以增其文才。第一首七绝写得豪迈霸气,使读者在看小说之余,平添了对人物的几分喜爱。而在单纯鉴赏诗歌时,第二首可能需要读者多费些心思来理解。第二首诗在讲军队中上军事课。发言者是军事教官,听话的人是新兵。诗中“弧光”指炮火射击的弧线火花。“死角”指在炮火射程内,因有人为的或自然的掩护而射击不到的地方。最后一诗段是新兵的答话。诗末的“一年半”是指新兵已离开爱人一年半的情节,并非教官所指的他和两个情侣之间按时间计算的距离。显然这是一种讽刺。正如以理解第一首七绝的方式——以诗中词句来判断主人公来理解第二首诗。第二首诗中涉及多个军事术语,因此不难判断这是一段军事教官与新兵之间的对话。任何诗都可以通过读者的想象置于某一情境中。武侠小说中的诗歌自然与小说的情节、事件及事件发生地点息息相关。第一首七绝,读者可以轻易地回忆出主人公张丹枫是在何种情境下吟唱此诗的。那么对第二首诗,亦可引导读者为此诗联想一个环境:战争之前的策略教授,抑或战争之后的失误总结,更或本无战争,而是枯燥的军营生活中的一个调剂事件。通过引导读者像看到武侠小说中的诗歌立即回想出诗歌情节背景一样来对一首通读后的英美诗歌作出联想,从而使诗作更加立体化,而不只是拘泥于文字的形式。

英美诗歌所用的手法与武侠小说中的诗歌所用的手法的相似和相同之处证明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武侠小说中的诗歌脱骨成形于中国古典诗歌。因此论及手法,不得不提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即“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大多采用的是此手法,为免复杂,方便读者理解,直陈其事。如《雪山飞狐》中的《苗若兰与胡斐对答》:“本日大难 口燥舌乾今日相乐 皆当欢喜 经历名山 芝草番飞……以何忘忧 弹争酒歌 淮南八公 要道不烦 参驾六龙 游戏云端。”金庸《雪山飞狐》这首词明如白话。在英美诗歌中,大量的史诗正是用此手法。

相较于中国古典诗歌,英美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它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它直接叙事,运用的正是“赋”这一手法。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第一卷》:“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了受之不尽的苦难,将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是哪位神祗挑起了二者间的这场争斗?是宙斯和莱托之子阿波罗,后者因阿特桑斯之子侮辱了克鲁塞斯,他的祭司,而对这位王者大发其火。”(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一卷)“《伊利亚特》的情节结构和场面的组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完整。”[2]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这是诗歌最惯用的手法。武侠小说中此例甚多,不胜枚举。在英美诗歌中,比喻手法的使用也很常见。罗·弗劳斯特说“在诗里,人们可以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美国劳·坡林在《怎样欣赏英美诗歌》一书中将比喻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暗喻、拟人与代喻;第二类是:象征与寓言;第三类是:类矛盾、夸张、缩小与讽刺。比喻手法的使用是中西诗歌中最大的相通之处。在罗·弗朗西斯的《猎狗》中,诗人将命运比作猎狗。读者可对此诗做深刻体会,体会其比喻手法的精妙之处。“这命运猎狗,——不晓得是祸是福——突然闯来,也许要向我下口,也许要和我交朋友。我可猜不透猎狗的意图,直到它扑来时,露出的是利齿,还是舌头,对付我空拳赤手。我只好硬挺,把命运等候。”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情感的写法。朱熹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中的《关雎》,就是用起兴的表现手法。古龙在《萧十一郎》中作一首歌,可以此为例。“暮春三月,草欢羊长。天寒地冻,问谁饲狼。人心怜羊,狼心独怆。天心难测,世情如霜。”以天寒地冻中觅食的狼开篇,最后一句写出主人公的寂寞,难言的苦衷。运用的正是起兴的手法。英美诗歌中,拿罗伯特·赫里克的《水仙吟》一诗来说:“美丽的水仙花,我们泪眼望到你来去匆匆;看那黎明即起的太阳 还未行到日中。……人生和你同样短促,人的春光也无多,血肉之躯不久便腐朽,犹如你和世间的一切。我们死 和你同样快,象夏天 太阳下 一滴滴雨点被晒干,或如亮似珍珠的朝露 永不再被人发现。”此诗由水仙花咏起,以黄水仙凋谢得太快来感叹人生匆忙而短暂,后一诗段,感叹人生的长度。这一手法正是起兴手法。这是一首典型的借物抒情的诗,诗句感情真挚。

一首诗,单纯地从某一角度去理解,可能看到的只有一种手法。“传达信息或知识的普通语言只有一度,即理解度,明白词句的含义就可以了,而诗的语言,在理解度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和想像度等”。[3]譬如相像度:“为了发挥它(此处指诗)的感染力,又得依靠想象。”[4]因此读通一首诗,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发现,自然可以体会到诗人在一首诗中用的不同的多种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比喻等。若作更深层次的鉴赏,读者务必调动各感官,全方位理解。

武侠小说中的诗歌语言凝练且含蓄,尤其在刻画人物上,表现得极为明显。武侠小说中的诗歌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极富概括性。通常一首诗就能将主人公的生平概括,甚至可以奠定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中的《八声甘州》:“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这首词是《七剑下天山》中的开篇阕词,以杨云聪口吻而作。词中写尽他毕生抗击清兵终究无望的愤恨茫然,还有对于一场短暂却刻骨铭心的爱恋的留恋不舍和无可奈何。从此诗可判断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而杨云聪,从整部小说来看,虽是个侠士,却不讨喜,是一个比较纠结的人物。这首诗歌语言精炼,只言片语,便勾勒出主人公的生平,充分体现了语言凝练这一特点。

英美诗歌则更多地以象征或比喻手法来写人物。如沃尔特·惠特曼的著名的为纪念林肯而作的《啊,船长!我的船长》,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而武侠小说则以意象运用、气氛烘托来写人物居多。

诸多比较表明,英美诗歌与武侠小说中的诗歌有许多共同点,发现,探讨,并相互所用。“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对英美诗歌教学的借鉴作用”这个主题经过探讨,涉及到很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二者的外延与内涵存在很多联接点,每个联接点都能引申而单独启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分支——诗歌,武侠小说中的诗歌——能为英美诗歌教学带来更多借鉴之处。

[1]辜正坤.中西式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3.

[2]温祖荫,外国著名长诗介绍与欣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19.

[3]美,劳·坡林著,殷宝书编译,怎样欣赏英美诗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译者前言1.

[4]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07.

[5]吴笛.世界名诗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4.

The Interactionsbetween Poems in theMartial Arts Novels and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ry Teaching

Lang Qin-fang,Lu Shu-chang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poems which appear in the martial arts novels with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ms.It illustrates their common points and their possible interactions in poetry teaching.This can simplify themessy process of teaching poetry,and can also stimulate learners'interests.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it gives our readers a three-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pokesman and writing techniques,therefore readers can comprehend itwith a clear line.

martial arts novels;English and American poems;interactions;techniques

I207.4

A

1673-2014(2012)01-0077-04

2011—12—11

2009年6月安徽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师生互动 各司其职——英美诗歌“双层面”浪漫教学》。编号:2010SQRW041

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英美文学多元互补教法体系建构与实践》。编号:20100287

2009年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师生互动 各司其职——英美诗歌“双层面”教学》。编号:09jy026

2009年安徽农业大学多媒体研究项目《师生互动 各司其职——英美诗歌“双层面”教学》。

2011年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有声画,无声诗》。

郎琴芳(1981— ),女,安徽铜陵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陆舒畅(1991—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09级学生。

(责任编辑 晋 红)

猜你喜欢
发言者英美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末(外一首)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Keynote Speakers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英美常见表达
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