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训中“开、绷、直、长”的训练方法及应用

2012-08-15 00:47张亮亮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舞姿芭蕾舞芭蕾

张亮亮

(长治学院 音乐舞蹈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芭蕾舞基训有着严谨的教学理论、训练方法和丰富的舞台实践,是一整套科学的芭蕾舞教学体系。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芭蕾舞教学体系不仅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构建提供了模版和框架。更为我国舞蹈培养了大量从事表演、教学、编导等舞蹈人才,对我国的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意义深远。而芭蕾舞基训中的“开、绷、直、长”即是芭蕾舞的审美特征,也是芭蕾舞教学的训练要求。是古典芭蕾舞的“精髓”。正如姬茅老师所说的“既曰‘精髓’,是因它贯穿于芭蕾课堂训练和舞台表演的全过程,涵盖了芭蕾科学化审美和规范化艺术尺度,能充分展示出芭蕾舞者那高雅的丽质和脱俗的风范。数百年来各国芭蕾大师一直承传不衰。”[1]那么,本文就从小处着眼,从课堂出发,对芭蕾舞基训课中“开、绷、直、长”的含义及训练方法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芭蕾舞中“开”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芭蕾舞中“开”是指从脚尖、踝关节、膝关节、胯根以及肩关节的向外延伸性打开。如最基础的一位脚的站位的要求:“十脚趾抓地,脚踝相贴,呈一字平行线,从脚踝、膝部到胯根,肌肉收紧并拢,大腿肌肉和胯根外旋延伸性打开”。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指出“芭蕾的古典风格是以脚的五个位置为基础的动作。这五个位置中表现出外开的本质是指两腿以髋关节处向外旋转。表演时,在舞台有限的空间内炫耀和张扬贵族的气派”。因此,芭蕾舞中的“开”不论是静态的舞姿还是动态的舞段,都需遵循着外开的训练目的去要求。

芭蕾舞中“开”的训练方法有三个方面:(一)是指关节,韧带的软开度,是需要通过“压、耗、搬、甩、踢”等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加以练习,一般最佳的训练时间为8-12周岁左右,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身体处于发育初期,关节骨骼以及其他肌肉骨骼尚未完全骨化,骨肉、韧带关节、器官还处在初级发育过程,充分利用这一时期,使软度与力度训练融化于身体发育成长过程中,既可减轻筋肉的痛苦,又可获得扎实的基本功。(二)是在骨骼、关节外开的同时,腿部肌肉需有意识的外旋,肌肉力量牵引着腿部动作外开的走向。美国舞蹈解剖学家拉乌尔·格拉伯特明确指出:“发生于髋关节及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外开的幅度取决于舞蹈演员个人的骨盆结构。外开的能力还取决于参加腿部向外旋转的有关肌肉的状况。外开始自髋关节,通过大腿的骨与肌肉向下传递到脚上。”[2]如把杆练习Battement tendu前擦时,脚尖带动到胯根及大腿内侧肌肉要有意识的去收紧、外旋、延伸地去做动作,收回时,有要强制性的大腿内侧肌肉夹紧收回。不论是Battement tendu、Battement tendu jete、Battementfondu、pirou ette、passes等等,都要强调腿部肌肉要有意识地去牵引着腿部动作外开的走向。有些初学者在自身关节和骨骼有着足够开度与柔韧性的情况下,把杆动作时,连简单的几个脚位都站不好,这充分说明只有软开度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腿部肌肉线条的有意识控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强制性的外开有害无益,它是非受控的假象,是伤病的根源。正确的外开是由肌肉控制形成的,随着肌肉能力的提高,控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在一条延长的平面线上运动。(三)肩部的打开。芭蕾舞演员上身体态也非常的关键,修长的脖子,平展的背部有助于气质的提升。通过“压、甩、耗”等手段对肩关节、胸腰的软开度进行训练。舞蹈时要有意识地使肩胛骨向后打开,后背拉直,沉肩,提颈,使整个身体体态直立、挺拔,给人一种傲然挺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那么,芭蕾教学中“开”的训练中,需强调以上三点并长期加以练习,既可以练习关节、骨骼的柔韧性,又可以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以及塑造修长、美观的肌肉线条。

二、芭蕾舞中“绷”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芭蕾舞中“绷”,是指脚尖、脚背、踝关节、膝关节及腿部的肌肉的收紧与伸直,尤其是膝盖和脚背的“绷”更为突出。如Saute的动作要领:经demi plie脚踝、脚掌、脚尖推地,发力向空中跃起的同时伸直膝盖,收紧拉长腿部肌肉,从而轻盈敏捷、迅速有力的完成好动作。苏联舞蹈教育家瓦冈诺娃曾形象地比喻“绷直的膝盖和脚背就像拉紧的弓弦”,乌兰诺娃也指出“绷直的脚背是最美丽的”因此,“绷”既有助于增强肌肉的爆发能力与控制能力,又能使得肌肉线条更加纤细优美、舒展修长。

芭蕾舞中“绷”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两点:(一)“紧而不僵,刚柔相济”。收紧,伸直但不能僵硬,要注意灵活和柔韧以及延伸的概念,需长期的体会身体肌肉“紧”与“僵”区别和“刚”与“柔”的感受。(二)绷脚时,要避免“窝脚趾头”的现象。脚趾要充分向长伸展,这样既美观大方又在穿足尖鞋时脚趾不易受伤。(三)避免“蒯脚”。蒯脚是很多芭蕾初学者很容易犯的错误,要注意绷脚背时,脚后跟要向前发力,脚踝打开,脚指延伸,腿和脚呈直线。做前擦地时大脚趾尽量去碰地板,脚趾沿着脚踝的方向往远延伸。正确的绷脚动作,既能在做像releve、passe、prouette等动作时支撑整个身体重心的垂直稳定,又可以在脚尖上跳跃时避免崴脚。

三、芭蕾舞中“直”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芭蕾舞中“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主力腿和动作腿的膝关节及后背躯干的伸直和舒展,也就是舞蹈动作时把全身肌肉线条拉长,使舞姿达到伸直舒展。如Arabesque舞姿:“单腿直立,另一腿往后伸直,与支撑腿成直角,双臂成与此相应、和谐一致的姿势,从而构成从指尖到足尖尽可能长的直线。是芭蕾中最为优美的舞姿之一”。(二)是指身体与地面垂直,也就是重心的垂直。如旋转中的pirouette和Tour en lair时,除了需要全身肌肉收紧之外,更重要的是颈、背、腰、臀垂直于地面,使力量集中在体内的中心线上,才能掌握好旋转时身体重心不歪曲。

芭蕾舞中“直”练习时须注意两点:(一)形体方面,在做腿部伸直动作时,必须收紧膝盖以及身体躯干的挺拔直立,避免出现塌腰懈跨,挺胸凸臀等现象。(二)从技能技术训练的角度来看,在任何情况下,上身因舞姿造型的需要而出现前倾后仰左倒右出时,人体的重心必须严格保持垂直,重心的垂直是人体在直立状态下的必需,唯有这样才能使舞蹈从容不迫,一气呵成。人在舞蹈中身体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只有重心在动作中不断地进行调整,由此,可以这样认识,芭蕾基训中的直立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

四、芭蕾舞中“长”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芭蕾舞中“长”主要是指身体躯干的直立拉长和舞姿动作的延伸性和舒展性。芭蕾中的“长”不仅指舞蹈演员身体条件的“三长”(颈长、臂长、腿长),而是身体“长”到舞姿“长”的整体概念,是在“直”的基础上的升华。如Adagio中简单的前腿控制:首先,主力脚五趾平稳抓地,主力腿伸直,提跨立腰,挺胸沉肩,脚和脖子要“两头抻”把躯干拉长。其次,动作腿经擦地,力量凝聚于躯干,在不松垮的前提下,沿着脚背传递到神经末稍,放射到无限的空间中去,人的肢体连带意识和精神一同延伸和舒展着。

芭蕾舞中“长”的练习要注意两点:(一)是指身体要拉长,在训练中脚用力踩向地面,脖子向上拉长找一种立地顶天的感觉,会给人带来一种提升的感觉,塑造修长、挺拔的身材美和积极向上的气质美。(二)舞蹈演员在做动作时一定要有延伸感,动作延伸了也就自然也就“长”了,从而达到舞姿优美、体态修长的完美视觉造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芭蕾舞和其他西方古典艺术一样,遵循西方传统的美学思想——芭蕾讲究以人为中心,肢体“向上、延伸、直线条”以及对时间、空间的无限拓展,要求线条舒展和美观。而芭蕾舞的“开、绷、直、长”四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同一动作要同时贯穿“开、绷、直、长”这四大要素。如要做到“开”时,必须依靠“绷”,没有“绷”也就没“直”,没有“直”也就谈不上规范的“长”。因此,不能把它们孤立地割裂开来,它们应是“合四为一”的有机整体。那么,对芭蕾舞的认识和掌握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通过课堂近距离地接触芭蕾舞,才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到芭蕾舞那种高贵典雅的艺术神韵的形成。高校的舞蹈课堂不仅仅要学会表层的动作外形,更应该挖掘,探索,研究芭蕾舞内在的“力”的内涵与运行轨迹。通过对舞蹈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多学科交叉立体式的学习和的钻研,使得芭蕾舞训练方法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1]姬茅.普通高校芭蕾教学探讨.教学心得[J].舞蹈,2000,(01):53-54.

[2]拉乌尔.格拉伯特.舞蹈解剖学[M].朱立人译.北京: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1986.06.

猜你喜欢
舞姿芭蕾舞芭蕾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我爱芭蕾
芭蕾舞女
跳芭蕾舞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冰上芭蕾
舞姿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