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研究

2012-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新媒体建构大学生

王 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研究

王 冲

摘 要: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已经迈入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前沿,新媒体的传播和使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抢占新媒体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

王冲/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上海200072)。

信息时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传播载体的产生,使我们跨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产生和使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价值观念、人格构成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体,如何构建良性的传媒素养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及传媒素养的内涵

1.新媒体。新媒体是借助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载体[1]。新媒体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且因为其信息量的丰富、获取的便捷和国际性,大大吸引了正处于社会发展前沿、容易接受新事物且易受新事物影响的大学生群体,用也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构成形成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信息浩瀚如海,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随时获取各种即时信息,也可以使用网络聊天工具、短信、博客、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各种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信息。

2.传媒素养。传媒素养是指在各类处境中存取、理解及产制媒体讯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有别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专业教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民具备思辨与产制咨询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媒体信息[2]。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建立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批判意识,以便学会有效利用新媒体为个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有益的服务。

二、当代大学生传媒素养的现状及建构的意义

1.当代大学生传媒素养的现状。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让大学生具有了虚拟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虚拟生存方式,让一部分价值观尚未形成,人格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脱离现实,在网上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而荒废学业;一部分学生把网络信息混同于现实,因而出现了一些非理性行为。虚拟和现实的交错混杂,对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力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各种媒体为了吸引人的眼球,经常利用各种名人绯闻、暴力事件、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等进行炒作,这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传播的文化价值与我们传统的对媒体的信赖和认识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因为这些信息的刺激性和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往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和关注,在青少年中容易传播,也有引发不良现象的例子。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学习的目的只为高考,因此也并没有系统的传媒素养的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突然松弛的大学生活,容易失去努力的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陷入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中,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对国家有关的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是很了解,网络道德意识差,对侵权、盗版等行为的认识不深刻。他们仅有的一点传媒素养都是自发形成的,比较盲目,缺少系统的、规范的、理性的指导。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受教育和被说教的态度去接触媒体,不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

2.当代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的意义。对大学生实施传媒素养教育有利用提高他们的媒体批判、信息辨别等能力,还会有效降低学生沉溺网络的比例、减少逃课的现象,甚至减少违法犯罪的几率,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完善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新媒体的有效利用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阵地,可以成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的主要内容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胁其中。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媒体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生存”。在以往我们对学生实施的素养教育中具有保护主义的倾向,即技能型教育。我们认为学生是脆弱的,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一味的使用拦截堵不良信息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传媒素养教育的合理方法。传媒素养教育应该是一种素养型教育,应该和道德素养、法制素养一样构成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真正抵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1.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媒体知识,具备使用媒体的能力。了解基本的媒体知识是培养传媒素养的基础。基本的媒体知识包括处理文字、图形和图像媒介信息资源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媒介信息的方法与原则。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媒体知识,掌握媒体传播的基本原则,才能具备使用媒体的能力,奠定传媒素养教育的基础。

2.培养大学生创作和传播媒体信息所需的知识和技巧。当代媒体信息浩瀚如海,传播媒介多种多样,大学生在面对种种新媒体的时候,不仅是一个受众者,更是一个传播者。传媒素养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拍照、摄像、自己制作网页、报道新闻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媒介消费者。[3]如果大学生面对种种信息,只能被动接受,不懂得主动使用,那就成为一个被动接受,受信息传播媒介操控的木偶,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利。

3.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鉴赏力。当前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形式多种多样,文字、声音、动态静态的图像等构成了一个多维的立体信息空间。获得了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并不等同于理解了媒介所传递信息的内涵和意义。如何正确的理解信息,然后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鉴赏力。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鉴赏力应该成为传媒素养构建的核心。大学生只有对媒体信息有了较强的甄别和鉴赏力才能避免受到媒体信息所传播的一些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才能避免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因模仿各种色情和暴力行为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培养大学生规范地利用媒体信息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4]。媒介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利用媒体信息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应成为我们对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的最终落脚点。传媒素养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公民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者。

四、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的方法策略

1.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在传媒素养教育的推行中,高校应成为主要推动者。家庭在传媒素养教育中的角色更为重要,因为大学生传媒经历的开始往往都是从中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这个时候的家庭在传媒素养的启蒙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及媒体自身更是对大学生的传媒素养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传媒素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该充分融合政府、学校、家庭及传媒机构的力量,形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2.高校应加强传媒素养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实现有效的传媒素养教育首先应该具备专业充足的师资力量。高校一方面需要引进相关的人才,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对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传媒素养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高校应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来加强对大学生的传媒素养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讲授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传媒素养的基础知识。如我校上海大学有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可利用现有的师资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相关课程,通过这种普及性的教育,使学生全面的了解传媒素养的相关基础知识,从而初步具备从媒体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高校对学生的传媒素养教育应该以传授学生灵活使用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主,培养学生对传媒责任积极参与的精神与责任感。

高校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媒介素养知识,并会灵活应用。高校应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体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际参与校园媒体节目的编辑制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了解媒介运行的流程和相关知识;通过网络开设相关论坛,举行与媒体素养相关的竞赛,从而使学生提高对媒体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并且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盲目的媒体消费者转变为媒体的使用者。

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为了使传媒素养教育的体制系统化,应该实现教育形式的多维化,形成一种教育生态系统工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在一起,增强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传媒教育的目标。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在传媒素养教育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第一次传媒活动往往都是发生在家庭中,家长应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传媒素养知识,以便在学生发生传媒活动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政府应该设定相关的制度保障,并建立相关的约束制度,保障相关传媒素养教育的顺利实施。社会上的各传媒机构应该以身作则,发布一些普及性的传媒素养知识教育节目,出版一些专门的书籍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传媒素养进行正面的积极引导。

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的传媒素养教育,建构合理的传媒素养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在我国形成传媒教育的生态系统,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1]陈应琴.新媒体:考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A].中国教育报,2011,8

[2]百度文库.多媒体素养.媒体素养

[3]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6

[4]Jonassen D.H.etc.Certainty,Determinism and Predictability inTheor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Lesson from Science[J].EducationalTechnology,1997,(l):27—33

中图分类号:G64

B

1671-6531(2012)10-0058-02

:郭一鹤

猜你喜欢
新媒体建构大学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