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的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3谌旻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感研究者个体

谌旻明

(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责任感的研究综述

谌旻明

(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本文从责任感的定义出发,对责任和责任感的区别,责任感的测量以及近年来有关责任感的研究尤其是责任感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对目前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责任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责任感;责任感教育

1 责任心的定义与结构

1.1 责任感的定义

责任是指个体分内应做的事,根据个体在不同场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应做的事情也随之不同.责任是一种职责,伴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存在,有社会就有责任;此外责任还具有强制性,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社会规范才能使社会有序的运转.

责任感是个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即责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与“责任”相对比,可以发现,“责任”是外界赋予个体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而责任感更多地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完成分内工作或任务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也将责任感归入了积极人格特质的范畴.

责任感具有两个特点:首先,责任感具有自律性.它是一种自觉的态度特征,而不是外界对个体的要求或强迫.其次,责任感与个体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个体不同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不同的责任,对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期望.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心理学界对责任感开展了一系列的大量研究.责任感被定义为是自觉地将分内事做好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即个体对自我应负责任的自觉意识与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Schlenker等(1994)认为责任感是用来表示“对他人负责”,既包括由道德或法律确定的责任,同时也包括了与社会角色相应的职责[1].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责任感反映了个体遵守社会规范的情况,会受到来自社会的评价,因此责任感也属于道德范畴.

从责任感产生的过程来看,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关系的反映,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角色规范的过程.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社会角色所要求的各种责任,并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主观内心体验,要求个体表现出外在的责任行为,这样便产生了个人的责任感.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与生俱来的,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认同、顺从、内化社会规范及其角色的责任,从而提高责任意识,激发责任情感,实践责任行为的.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个体逐步社会化的过程[2].

综上所述,责任感就是一种个体主动地做好分内事的重要积极人格特质和行为倾向.

1.2 责任感的构成

研究者们对责任感的维度进行了探讨,总结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可以看出,责任感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具有多元性,它涵盖了多种心理成份.

2 责任感的测量

因为责任感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者逐渐发展出多种测量方法,其中包括行为观察、问卷、作品分析等方法测量责任感.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法,例如:个人责任心量表、工作责任感问卷、全球社会责任心量表、学业成就责任问卷、责任归因问卷.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群体也有相应的问卷,包括学生个人责任心量表、幼儿责任心问卷、青少年家庭义务感问卷.但是通过梳理文献发现,问卷编制者和使用者都谈到了测量结果都受到了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测量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量,而行为观察法虽然真实性较其他测量法要高,但实施效率相对较低.每个每种测量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研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要使用哪种方法,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降低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

3 责任感教育的研究现状

Bierhoff和Klein等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利他人格的首要因素,如果人们重视道德义务,那么行为就会与其自身的道德信念保持一致.虽然社会主流的导向一直以来就是助人为乐、扶持弱者,但如何更好的将这种道德信念融入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中一直就是难题.有研究者曾做过紧急状况下助人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与助人行为之间呈正相关[4].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表现出助人行为.如何更好的教育当代青少年自发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是目前教育界的重点和难题.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具备高知识但内心尚未真正成熟的群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定性,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陈旭英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法分析不同大学生群体责任感特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文理科、户籍、性别和学校类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3].

也有研究者对责任感教育的实质与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责任感教育的策略:1.发挥榜样作用、2.强化自我概念、3.明确个人责任、4.增强自我价值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教育的实质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对责任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确立责任感教育的内容[2].

高金元在《浅析中学生责任教育的心理学意义和对策》中提出将中学生的责任教育放在道德教育的首要位置.从责任产生的角度讲,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对自己所肩负的人生责任有明确而又理性的认知,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的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的行为主体,从而自觉地承担并积极履行自己的人生责任.研究还提出着眼课堂教学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自身的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感,通过体验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责任感[5].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研究者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现状,分析了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多个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责任感的特点就是主动性,学生自身的努力与配合才是关键,同时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家庭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6].

4 责任感的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责任感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责任感的认知与实践,也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但是仍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编制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责任感测量工具,丰富责任感本土化的研究.文化背景的差异会造成对个体社会角色的定义也会不一致,自然对责任感的定义和标准也会有差距.因此,我们在责任感的研究中应当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责任感的影响机制.

其次,责任感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及如何将责任感的研究成果更好的应用到相应的人事领域.将责任感的测量方法使用到人才选拔领域,并建立责任感干预模型,对提升责任感提供依据.

总之,深化责任感的研究,进一步了解责任感的作用机制,建立中国化的责任感结构模型,并编制相应的测量工具,探讨培养责任感的有效方法与路径,应当成为今后责任感研究的重点.

〔1〕SchlenkerB.,BrittT,Pennington,MurphyR.&Doherty K.The triangular model of 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4):632—652.

〔2〕谭小红,刘丽英.责任心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3(10):176—177.

〔3〕陈旭英.大学生责任感人格特点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81—84.

〔4〕Bierhoff,H.W.,Klein,R.,&Kramp.P.,1991,“Evidence forthe altruistic personality from data on accident research”,Journal of personality,vol.59,no.2.

〔5〕高金元.浅析中学生责任教育的心理学意义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899—900.

〔6〕王廷彦,蔡小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现状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8(27):148—149.

B841

A

1673-260X(2012)04-0159-02

猜你喜欢
责任感研究者个体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