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谦诗歌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8王颜
关键词:诗话诗歌研究

王颜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唐彦谦诗歌研究综述

王颜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分析得出,唐彦谦的诗歌以师法温、李而得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诗歌的接受和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发轫期(从宋初到清末);空白期(从清末到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期(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本文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其诗歌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论述,并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屏障及尚可以拓展的空间。

唐彦谦;诗歌研究;分期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和温庭筠是双峰并峙的大家,习其诗并能得其神韵的诗人很少,唐彦谦是中间耀眼的一位。

唐彦谦以师法温、李而得名,“为诗篡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1]。且“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其为人才高负气,博学多艺,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辈流。在诗歌方面,他转益多师,自铸伟词,以盛唐的浑然天成为根本,兼学孟浩然的清秀和杜甫的沉雄,顺应晚唐的清丽感伤,律绝清新含蓄,悠然远韵,咏史感情深沉,用事精到,绝无晚唐绮艳和衰飒之气,以清新含蓄、悠然远韵的独特风格在晚唐诗坛上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为宋初的“西昆体”所宗祖。

但其作为一个生活在唐梁易代之际的诗人,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一直都不高。历来都被视为李商隐的末流。而历代文学评论家也将其单纯地归入晚唐绮艳一派,对其诗歌风格和多样性的认识并不全面,其诗歌在接受和研究上都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状况,经过相当长的冷清和寂寞,才循序渐进,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并且出现了“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研究阶段。

唐彦谦诗歌的接受和研究,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比较明晰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轫期):宋初到清末。唐彦谦的诗歌在宋初就引起了文人的兴趣。但此时期并没有一部有影响有价值的专门研究的著述,大多都是间或出现的针对唐彦谦其人、其诗的介绍和述评。宋人杨亿对唐彦谦的诗歌尤为宠爱,据《皇朝事实类苑》记载:“予(杨亿)数年累集(唐彦谦)后求得薛廷珪所做序,凡得百八十二首”,说明杨亿等人已经开始编纂唐彦谦诗集了。《蔡宽夫诗话》记:“杨文公酷爱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2]《石林诗话》亦云:“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用事精巧,对偶清切”[3]。由此可见,在宋初诗坛,唐彦谦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乃至不低于白居易(白体)、贾岛(晚唐体)。

这一时期对唐彦谦的诗歌的述评大多围绕其诗歌宗法温、李的问题展开,间或有对其诗歌“用事”问题做以评论的,这些述评虽褒贬不一,但大都趋于肯定。

其中对唐彦谦的诗歌彻底否定的,主要为宋代的蔡宽夫,他在其著述《蔡宽夫诗话》中云:“今太白诸集犹兼行,独彦谦殆罕有知其姓名者,诗亦不多,格力极悲弱,仅与罗隐相先后,不知文公何以取之?当是时以偶俪为工耳。”这主要是针对唐彦谦诗歌“伤于纤丽”的缺点而言的,但也是对唐彦谦诗歌的一种误读,并没有分析唐彦谦诗歌不为后世所知的本质原因,也没有看到唐彦谦诗歌沉郁雄浑的一面,而是片面地认为其诗歌“以偶俪为工”,这对唐彦谦来说是有失公允的。

而述评中针对其宗法温、李问题进行论述的,较有代表性的有《旧唐书·唐彦谦传》,说他“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杨亿称其诗“为诗篡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唐诗纪事》),这一评价也充分说明了唐彦谦诗歌宗法温、李的特点,但品评并不全面,其诗作中接近温庭筠、李商隐的主要是一部分近体诗,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得温、李之神韵,但清浅流转处,不同于温诗的繁缛和李诗的深曲。后人以此为据,未得深究。宋代的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五三中说:“鹿门先生唐彦谦,为诗篡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盖其一体也,然警绝之句亦多有。”说明唐彦谦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歌时,不囿于其诗歌本身,而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进而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为一体。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对唐彦谦诗歌的“用事”问题做了品评,称其诗:“用事精巧,对偶亲切。”如“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唐彦谦诗作对仗的工稳,对北宋西昆体诗人颇有影响。宋洪刍在《洪驹父诗话》中说:“山谷言,唐彦谦诗最善用事,其《过长陵诗》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千古腐儒骑瘦马,霸陵斜日重回头。’又《题沟津河亭》云:‘烟横博望乘槎水,月上文王避雨陵。’皆佳句。”唐彦谦的诗歌佳句迭出,也为后世诗话学家乐于称引。

宋陈师道则在《后山诗话》第一次提出了唐彦谦仿杜的问题,《后山诗话》(三一则)云:“唐人不学杜诗,惟唐彦谦与今黄亚夫、谢师厚景初学之。”[4]这对唐彦谦诗歌风格的再次发现与重新认识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此问题元代的辛文房在其著述中有比较全面的阐释。

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卷九中说:“博学足艺,尤长于诗,亦其道古心雄,发言不苟,极能用事,如自己出。初师温庭筠,调度逼似,故多纤丽之词,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惟彦谦一人而已。”[5]辛文房的评述无疑是对唐彦谦诗歌“转益多师”最好的评价,虽言过其实,但不无道理。杜甫的诗歌在唐代诗坛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效仿杜甫作诗的诗人更是寥寥无几,唐彦谦是第一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唐彦谦诗歌的沉郁与雄厚,这在“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这一条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中”去了的晚唐诗坛上是独树一帜的。

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则沿着师法温、李的问题继续展开:“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刺悠远似李义山。如《奏捷西蜀沱江驿》云‘野客乘轺非所宜,况将儒服报戎机。锦江不识临邛酒,幸免相如渴病归。’即李义山‘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之意也。余如《登兴元城观烽火》云:‘汉川城上角三呼,护跸防边列万夫。褒姒冢前烽火起,不如泉下破颜无。’《邓艾庙》云:‘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此即唐人《题吴中范蠡庙》云:‘千年宗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之句也。《汉殿》云:‘鸟去云飞意不通,夜坛斜月转桐风。君王寂虑无消息,却就真人觅钜公。’首首有蕴藉,堪吟咏,比之贯休、胡曾辈天壤矣。考其世,盖熹宗时人也。”[6]通过分析唐彦谦的具体诗歌来明晰其诗歌的含蓄蕴藉、长于讽喻的特色,同时也说明了唐彦谦诗歌宗法李商隐并能习其神髓的特点。李商隐的诗歌“含蓄蕴藉且用事隐僻,取径深曲而讽刺深刻”,唐彦谦的诗歌则恰巧得其神髓,明义山诗歌之真意也。

清代的殷元勋、宋邦绥在《才调集补注》说:“此君全法飞卿,时有玉溪之集,皆西昆所祖也。”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卷二说道:“唐彦谦师温八叉,而颇得义山飞致,但稍弱耳。”此评述则更倾向于唐彦谦师法温庭筠这一层面,言其诗歌虽常有义山之致,但较温庭筠对其的影响,还是稍显不足。

这一时期唐彦谦的诗歌接受与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并未有专门的论著出现,而对其诗歌的论述和评价也仅停留在其诗歌的风格和技巧的发掘上,并未有深入的探讨和对其诗歌深层意义的挖掘,因此稍显薄弱,但此时期的述评,却为后世人们对唐彦谦诗歌的研究提供了参照,此中的多数述评也为后世人们研究唐彦谦诗歌所称引。

第二阶段(空白期):由于本人学识的局限及资料找寻经验的不足,并未发现从清末到90年代这个漫长的时期内,唐彦谦诗歌的任何研究成果。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唐彦谦诗歌研究的空白期,无需赘述。

第三阶段(发展期):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期间唐彦谦的诗歌研究逐步发展,渐趋全面,一些文学史开始关注唐彦谦,并对其文学成就加以描述,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专门的学术论文,但因其研究广而不深,因此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不多,这也正是唐彦谦诗歌研究中所面临的“量”的积累过程,相信终会迎来“质”的飞跃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唐彦谦的诗作辨伪、唐彦谦的生卒年考证、唐彦谦的诗歌风格特点研究等。

较早的有程千帆的《两宋文学史》对唐彦谦的评价,他认为“李商隐和唐彦谦都是学习杜甫而又成就的晚唐诗人”[7],但唐彦谦效仿杜甫已是历史上早有的共评,所以,此述论并无创新性。

而乔象钟和陈铁民的《唐代文学史》则对唐彦谦及其诗歌做了比较全面、公允的评价,既言“他在唐末独树一帜,既不同于皮日休、陆龟蒙之填塞古事,也不似杜牧、郑谷之浅豁俚俗,更别于韦庄、罗隐之条趋方畅,而是情思绵缈,绮丽精工”。又云:“唐彦谦学李商隐的那些诗,毕竟常常伤于纤丽,有些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藻饰,内容不大充实,已经也不够完美。其诗更有价值的还是那些兼师杜甫而提高风格的篇章。”[8]

与上述文学史不同,王兆鹏先生的《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辨伪》[9],其文主要考证《全唐诗》中所收的唐彦谦的赝诗。唐彦谦作为唐代诗坛较之于大家之下的小诗人,在《全唐诗》中存诗是较多的,《全唐诗》收其诗两卷,拾遗十一首,共一百九十六首。但王兆鹏先生则在此文中考证出《全唐诗》上卷有四十首为宋末元初之人戴表元的作品。全文资料翔实,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罗敏中先生的《唐彦谦江南之行及其生卒年考索》[10],通过唐彦谦的江南行有关诗篇,考证唐彦谦的生卒年。唐彦谦在光启三年(887),曾有过一次江南之行,作者通过考索其江南行的有关诗篇,可推知其生于大中二年(848);而从其《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看,唐梁换代之际他还活着,从而推证出《唐才子传》说他“为阆州刺史,卒。”有失考索。

此外,罗敏中先生的《唐彦谦年谱》[11],是第一部唐彦谦的年谱,首次对唐彦谦的生卒年、是否第进士、江南之行等有关唐彦谦的生平的关键问题做了认真细致的考索,是研究唐彦谦及晚唐诗的最新成果。

21世纪,唐彦谦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诗歌风格的分析上,出现了多篇全面分析其诗歌风格特点的学术论文。

李楠的《试论唐彦谦诗歌风格的多样性》[12],全文主要针对唐彦谦的“转益多师”所形成的诗歌风格的多样性进行论述,说明唐彦谦的诗歌不仅师法温、李,而且效仿杜甫,故诗歌内容和风格都呈现出多样性。

傅根生的《句搜明月梨花内,趣入春风柳絮中——唐彦谦诗歌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认识》[13]则通过分析唐彦谦诗歌的特色以及衰败的原因,对其在晚唐诗坛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评价。

汤军和李军的《转益多师,自成家数——论唐彦谦对前人的学习和超越》[14]则在前人论述唐彦谦师法温、李且效仿杜甫的基础上提出唐彦谦晚年诗歌是效仿陶渊明而有所发展的典型代表。具有创新性。

刘莹莹的一系列唐彦谦的论文主要有《唐彦谦及其诗歌研究》[15]和由此而产生的《唐彦谦诗歌辨伪》、《晚唐诗人唐彦谦生平的几点考述》、《论晚唐诗人唐彦谦的诗歌结构特点》,共四篇论文,在《唐彦谦及其诗歌研究》中,作者对唐彦谦的家世生平和诗歌流传情况及作品真伪做了考述。并以《全唐诗》中所收唐彦谦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其诗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特色。而《唐彦谦诗歌辨伪》、《晚唐诗人唐彦谦生平的几点考述》和《论唐彦谦的诗歌结构特点》则是从此文中派生出来的三篇论文,此不赘述。

邹世奇的《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考论》[16],立足现有的文献,对唐彦谦生平、诗集版本、诗歌的情感和艺术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究了其作品和诗名在后世逐渐湮没的原因。而其中对唐彦谦诗集版本的初步整理,填补了唐彦谦诗集版本无人考证、整理的空白。

邱文慧的《唐彦谦诗歌创作研究》[17],则主要探索唐彦谦的人生轨迹以及诗歌创作,结合晚唐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诗人群体来研究唐彦谦其人其诗,在同与不同的对比中,对他的诗歌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价,凸显他在晚唐时期与众不同的诗歌特色,还原他在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金野的《唐彦谦研究》[18]则着重讨论了唐彦谦的生平和诗歌艺术。文章的新颖之处则在于论述了唐彦谦的诗歌对于宋人学习唐诗起到的重要作用。文章论述独到,对唐彦谦诗歌的继续研究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唐彦谦的诗歌研究虽开始较早,但初探期的评述对我们全面认识其诗歌并未有很大的帮助。后期的专门性论文虽在唐彦谦生卒年考证、诗集版本整理、诗歌辨伪方面小有成果,但对其诗歌特点的全面把握上还稍有欠缺,要想在唐彦谦诗歌研究上取得更新的成果,就必须走出以下几个怪圈:(一)言唐彦谦必言之温、李、杜,以唐彦谦为学温、李和杜甫的典范,这对认识唐彦谦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有阻碍作用的。(二)言唐彦谦必纠缠于“西昆体”,“西昆体”虽然以唐彦谦的诗为师法的圭臬,但它并不能代表唐彦谦诗歌的整体风格和水平。(三)言唐彦谦必局限于晚唐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因此很难理解和欣赏唐彦谦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所达到的历史高度。(四)自宋代以来的研究和评述只是纯粹的研究,并未揭示出唐彦谦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

唐彦谦的诗歌是晚唐诗坛的一朵奇葩,能“通古今之变而观之”[19]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宋初的西昆诗派更是将其作品奉为师法之圭臬,但正是因为其诗歌为西昆体所宗祖,在西昆体遭受被逐出诗坛的命运时,他也受其所累,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陪葬品。但其诗的价值却不可能永远被湮没,相信经过历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唐彦谦诗歌本身“春天”般的魅力,唐彦谦的诗歌研究终会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

[1]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92.

[2] 蔡启.蔡宽夫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0:19.

[3] 叶梦得.石林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42.

[4] 陈师道.后山诗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5]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2:447.

[6] 何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803.

[7] 程千帆.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1991:18.

[8] 陈铁民,乔象钟.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89.

[9] 王兆鹏.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辨伪[J].中华文史论丛,1993(12):37-45.

[10] 罗敏中.唐彦谦江南之行及其生卒年考索[J].中国文学研究,1995(5):12-17.

[11] 罗敏中.唐彦谦年谱[J].中国文学研究,1995(4):49-51.

[12] 李楠.试论唐彦谦诗歌风格的多样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3-65.

[13] 傅根生.句搜明月梨花内,趣入春风柳絮中:唐彦谦诗歌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认识[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17.

[14] 汤军,李军.转益多师,自成家数:论唐彦谦对前人的学习和超越[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38-40.

[15] 刘莹莹.唐彦谦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 邹世奇.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考论[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 邱文慧.唐彦谦诗歌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 张玉敏.王国维论诗的审美境界[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3(4):54-56.

The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the TangYanQian poetry

WANG Yan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Wulumuqi 830054,China)

TangYan Qian's poetry is famous for the warmth,named Lee,on the later produced a great impact,and its acceptance and study of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Beginning of period(from Song to Qing Dynasty);blank period(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1990s);development period(from the 1990s to present);paper will be based on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its research to collate poetry and discussion,and pointed out the existence of its research barrier monk can expand the space.

TangYanQian;poetry;stage

I207.22

A

1009-8976(2012)01-0091-04

2011-11-30

王颜(1988—),女(汉),河南洛阳,硕士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诗话诗歌研究
诗歌不除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新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