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现象的思考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冷漠道德教育

张 博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教师道德冷漠的含义

冷漠就是对人或对事冷淡、不关心,道德冷漠就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它是一种善的缺乏。

“教师道德冷漠是指教师无法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热爱的感情,无法在工作中表现出应有的事业心,对教育教学中本应重视的现象无动于衷,缺乏对工作乐趣和意义的内心体验[1];”教师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的不关心,实际上它是一种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教师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即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2]

二、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表现

本质与现象是表示事物的里表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和深度,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来看本质。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道德冷漠,往往被他们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所掩盖,很多看似勤勤恳恳的教师内心其实存在着对道德的冷漠,这种冷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质量,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教师的道德冷漠表现在其所从事的职业上

1.责任感的缺乏。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教学不认真,草草了事。只要教案没有新内容,基本上不会背新教案,或者照本宣科,临场“发挥”;上课时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听不听是你的事,上完课夹着教案就走了等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对上海教师职业调查表明:“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的大约占35.77%,懒散马虎、敷衍塞责的大约占 10.34%。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冷落歧视差生的占 10.25%;虽然不冷落差生,却也不给予特别帮助的教师则高达49.81%”[3]。

2.学术道德失范。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少数教师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败坏的学术风气。比如学术追求不高。学术的本质是探索真理,然而一些研究者却偏离了这个正轨。搞科研、写论文,有的是怕末位淘汰,有的是为了捞取更多的名利。一些人为了多发论文、多拿奖项,往往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甚至伪造篡改,把学术引向了歧途。

3.团队意识淡薄。部分教师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在教学、管理、科研中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协作;在教师评价上存在“文人相轻、互不服气”的现象,甚至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4]。

(二)教师的道德冷漠表现在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上

1.不尊重学生人格。有的教师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视严酷型教育为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把纪律当作整治学生的大棒,动不动就批评、扣分,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还美其名曰“羞躁教育”。

2.重成绩、忽德育。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缺乏德育观念。比如,部分大学生对“自我利益”意识的重视,体现在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在行动上以个人利益为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精神就受到了削弱。

3.放任自流的态度。少部分教师对待学生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学生中好的行为不鼓励,不表扬;对不良现象亦不批评,不教育。对班集体建设也是不闻不问,对教学活动也敷衍了事。

三、高校教师道德冷漠成因的分析

当前,高校教师道德冷漠是一种社会现象,如同其他社会失范现象一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而这种“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便是社会失范行为频发的社会致因。同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指出,人们处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并都是由动机支配的,所以教师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也不例外。

(一)教师道德冷漠成因的客观原因

1.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不利影响。作为社会子系统——教育领域内的这种教师道德冷漠行为,它不可能脱离与社会的联系。“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而言,行为主体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暗示、感染、模仿、从众等行为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社会风气。[5]”因此,社会风气的优劣与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日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日渐上升,公众的价值观念偏于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这就在客观上导致某些教师在面对竞争、压力和名利的诱惑,而个人能力又不能满足个人欲望时,就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达到不良目的,造成某些教师价值观念的偏离,鄙视本职工作。

2.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育部门在制定何种方针、政策时,会直接影响学校和教师的思想与行为。比如一些学校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的成绩,往往把各种考核指标下达到各个院系和教师身上,这样教师间的恶性竞争也会日益激烈,导致教师无暇顾及自己的学生,一心扑向科研成果上。另外各种实践考核制度、评价体系、奖励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有待完善。

3.学生的不良行为所致。2008年1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与学生的冲突引发的争议,被各种媒体传播得沸沸扬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指出,目前很多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正确乃至缺失,导致了现在的学生目无尊长。学生辱骂老师的案例已经是屡见不鲜了。“现在的很多孩子几乎没法管。”不少教师如此诉苦,“学生犯了错,老师对其说服教育无非是两种口气:一是和缓地说教,但学生却根本听不进去;二是严厉地批评,这样却招致学生和家长的反感。这种情形让这些教师感到寒心,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和期望都付诸东流,渐渐对学生失去耐心和责任心。

(二)高校教师道德冷漠成因的主观原因

1.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文化素质是个人所拥有和掌握的教育文化知识和能力状况。现代社会提出了人的综合化、全面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教育文化素质的差异,直接关系着教师道德素质高低和科研能力的强弱,影响到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选择。教育文化素质优良的教师,通过自己奋斗拼搏,取得创造性科研成果,这种成果的取得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形成不断前进的良好态势。反之,教育文化素质不高的教师,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以严谨的作风、诚实的劳动来取得成果。这样,为了争名夺利,就只有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弄虚作假,形成恶性循环的态势。[6]

2.教师的职业倦怠。一直以来,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教师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状态。目前,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四、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矫正对策

矫正教师道德冷漠,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从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来看,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加强教师道德教育,树立教师正确的道德信仰,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是消除教师道德冷漠的重要途径。

(一)矫正教师道德冷漠的客观条件

1.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其对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04月20日,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只有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更有效的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2.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赏罚机制。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向主要强调自律,而缺乏有力的他律机制。而当今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缺乏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缺乏高度统一的社会道德理想时期。人们正处于“观念混变”状态,势必造成道德良心淡化,道德自律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大量道德冷漠行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之下,强有力的他律机制即道德赏罚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师道德冷漠行为。

3.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礼仪尊卑问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完美的人格塑造。师生之间的尊重应该是相互的过程,即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也尊重学生。事师之犹事父也;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等等,几千年封建社会积累的这些“名言”动辄就将老师与父母作比,充分体现了教师早已占据了至尊之位。

(二)矫正教师道德冷漠的主观条件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理想信念。有些教师对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认识比较模糊,政治热情淡化,采取漠视或无所谓的态度。也有少数教师无法抵制金钱的诱惑,对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的认识由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这就直接导致了追求物质利益,轻视履行教育职责的现象。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正确认识道德观念的偏差,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

2.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亦是自我需要的满足。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失去自我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一些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常常迷失或淹没了自我。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自我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比如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等。这样就会大大增强我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学会自我调节。社会、学校及学生都对教师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和期待,家庭的琐事和自身面临的问题,无疑对教师构成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外界各个方面条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善于发现新的兴趣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

[1]刘海生.教师道德冷漠的成因及矫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2]高德胜.道德教育与道德冷漠[J].教育学报,2009,(3).

[3]于永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2002,(2).

[4]张文凯.社会转型期大学师德建设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5]夏玉珍.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范与控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9).

[6]郑捷.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8).

猜你喜欢
冷漠道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突然之间
东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