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宏观视界与认知机制解构

2012-08-15 00:54周彦每
关键词:民族语言同音语意

周彦每

(新乡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新乡453000)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宏观视界与认知机制解构

周彦每

(新乡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新乡453000)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宏观视界;认知机制

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区域文化,其生成土壤也是回溯历史的另一侧面。同时,我国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奠定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成的复杂样本。可以说,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但保护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而且有助于广大少数民族成员的语言表达权利。因此,在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宏观视界内,要重新检视少数民族的语言价值,发掘少数民族语言的生成环境,型塑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文化平衡。在语言结构与认知机制上,要注重民族语言的发音结构,厘清民族语言词汇的生成机制,勾勒少数民族语言的语群分蘖。回归拯救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遗产的使命,创新民族语言的原生态结构与价值。

语言和文字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其商品交换价值(即经济价值)是不明显的。所以,大多数的人们,只看到它的使用价值,看不到或不愿意承认它的交换价值。而到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语言、文字的交换价值,就凸现出来了,它成了创造或消耗巨额钱财的工具。因为,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都受商品的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制约。一切都被卷入了竞争的行列中来了,一切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命运。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更是如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语言及传统方化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中强调“有关学校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政策也是基于现实的客观条件而提出的。

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宏观视界

(一)重新检视少数民族的语言价值

少数民族语言是经过长期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不仅具有历史的考古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汉语发展的一面镜子。以赫哲族语言为例,截止目前,全国赫哲族人口仅有4000多人。而且,目前只有少数50岁以上的赫哲老人尚能用赫哲语对话,30岁以下的人,既不会讲也听不懂赫哲语,赫哲语正处于自然消失的边缘。一些专家表示,“赫哲语一旦失传,赫哲族就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民族特征”。[1]为抢救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当地政府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中心校区,创办了赫哲族民族班,开设了赫哲族民族语言和传统教育系列课程。每周由赫哲族本民族教师授课,教授赫哲族学生掌握本民族必要的日常生活用语,学习赫哲族传统艺术、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强化孩子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赫哲族语言给语言研究者一个启示,不要在少数民族语言濒临灭绝前才认识到民族语言的重要价值,对民族语言的保护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二)发掘少民族语言的生成环境

少数民族语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自己民族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并帮助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同时,儿童在上学前是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对民族语所具有的认同感和深知感,是汉语无法替代的。我们再以赫哲族语言为例,赫哲族是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一个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赫哲历史上没有文字记录。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且日常赫哲族很早就与汉族杂居,平时都用汉语交流,赫哲语缺少必要的应用环境。赫哲族早年仅仅通过削木、裂革、结革记事。所以,赫哲语中也带有一些与其他兄弟民族的相同语和借入词。其中与满族和锡伯族的相同语较多,如:发(窗户)、伊罕(牛)、那罕(炕)、依兰(三)、转(十)、伊玛哈(鱼)等等;赫哲语从没有过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因此,新的名词术语都借用汉语词,早期从汉语中借入的词,如:扁西(便食,即饺子)、奶油(奶奶)、处(醋)、业也(爷爷)、秦椒(青椒)、故姑(姑姑)、庆江(青酱)、扁都(扁豆)、吐都(土豆)等。近期借入的汉词就更多了,如:革命、干部、书记、党员、拖拉机、思想、电影、电视、方针、政策等等。也有一小部分名词,是通过俄语借入的外来语。如:合列巴(面包)、岔色(钟表)、皮什克(火柴)、马什讷(机器)、马多罗(小机船)、丝勒鲁克(铁丝)等。[2]赫哲语中,尽管有一些相同语和借入词,但完全是赫哲族一种独立的民族语言,其中只有极少数借入词而不是全部混合语。随着赫哲语失去交际能力,固有的词汇中很多词因生产和交往方式的随之发生变异。目前,赫哲语在词汇、语法和语音上的结构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赫哲民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在本民族内部也存在一些语言差异。现在,说赫真方言的赫哲人,都在混同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俄罗斯境内,在我国境内不多。因此,绝大部分赫哲人都使用奇楞语。所以,现在赫哲民族内部的语言差异极小。饶河地区的赫哲人使用的就是奇楞语。赫哲族与汉族的交融,使赫哲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而固有内涵丧失,致使赫哲语成为不能对外沟通的语言,最终造成了赫哲语的濒危。

(三)型塑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文化平衡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发音方式和语法都具有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所以是不可缺损的,也是不可掺杂的,否则,就不能被大众理解。所以,任何两种语言,是不能互相混合使用的,只能二择其一。在两种语言发生矛盾时,只能出现一胜一败的结果。胜方虽然可以吸收败方的一些词汇,但是,胜方对这些词汇全都是按自己的发音方式说出的,用自己的语法组织使用的,这叫做语言的排它性或无兼容性。[3]这就是一些语言被另一些语言取代而消失的原因。所以,说“语言融合”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势力,伸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外国的经济势力也伸进了中国,由此出现了中、外经济交叉竞争的局面。随着经济的交叉竞争,中、外文化、语言文字也必然地出现了交叉竞争局面。这样,语言、文字的商品性质就凸现出来了。由于在世界范围上,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第一强势语言和电脑网络的基本语言,中国在对外文字使用上,使中国每年不得不枉费几千亿元。为了适应国内大工业商品生产的需要,就必须实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和普通话推广,也使国家和个人每年多费几千亿元。但是,如果身处在民族语的环境中,却不能很好地使用这种语言,就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汉语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一般是零起点,学习起来却相对要困难很多,即便可以学会说一些字母或词语等,但都不能算已经能够使用这种语言。

二、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语认知机制探究

语言是一种文化,同时更是一种工具。学生或家长对任何一种语言的选择或学习更是为了希望能在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地进行双语教育,使两者起到互补的作用。但目前汉语普通话已经普及,但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认知模式却难以梳理和归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要注重民族语言的发音结构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语句。而语句是由“语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语意”、“语法”、“语气”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语音”和“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其中,“语气”由说话时的感情决定;语音、语意、语法三者都必须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形成一个系统。[4]在这个系统中,语音是语言的可听成分,没有它,语意就无法传递;语意是语言信息的实体,没有它,语音、语法就没有任何作用了;语法是语音、语意的组织规则,没有它,听者就不懂得说者所云。只有语言的说(发)、听(收)双方用同一标准理解“语法”和“语意”时,才能实现语言交流。否则,听者就觉得对方的语音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的区别点,就在于表示同一语意的语音和语法的不同。语音、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单词按语法排列构成语句,来表示人们的思想。

(二)厘清民族语言词汇的生成机制

人们在采用这种“新词增加→单词音节添加”的造词方式的时候,在初期一般使用“关联法”来添加音节。例如英语中“pin”(针);在此基础上再加音节“k”,成为“pink”(刺);“pinkie”(便衣侦探);“pinnacle”(小尖塔);“pinnatifid”(羽状半裂的)。这样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把“pin”叫做这些词的词根。但是,后来随着单词的增加,就必须打破“关联法”才能扩展词汇了,就不能局限于“关联法”了,只好随便造词了。这些多音节词之间没有关联线索,没有规律可循,就得靠死记硬背了。多音节词同原来的单音节词一样,仍然是“语音单载”的,即“音、意同一”、“意异音异”、“一词一意”的,可以不用思索判断,直接实现“听音知意”。[5]这是多音节语言,保留的第一阶段语言的一个主要优点。多音节词的语言的扩词方式,暂时解决了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为新词的扩展,开拓了一定的空间。往后,随着多音节词的增加,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音节越多越难记忆;第二个问题是语言的表达速度随着单词音节的增加跟着变慢。当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快时,速度慢的缺点就越显得突出。第三,当着单词的音节增多到一定数量后,说话就显得憋气和拗口了,出现了单词音节的数量极限(例如英语,一般最长的单词音节也不能超过10个)。因为各型语音使用率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单词的音节数不久就达到极限了。

(三)勾勒少数民族语言的语群分蘖

当少数民族语言“同音异义词”不可避免的出现以后,人们是如何区别它的“异意”的呢?除使用当场改变叙述句子来避开误解的方法外,主要是自觉发现和利用“语音多载规律”来区别“同音异意”词。例如“gao”这个语音,人们在指着小羊说“这只‘羔’羊很好”时,别人决不会把“羔”理解成“高”的。同样,人们在议论一棵大树时说:“这树很‘高’”时,听者也不会把“高”误解为“羔”的。人们自觉发现和利用“语音多载规律”,不单创建了大量“同音异义词”,还逐渐将原先多音节词缩减成单音节词,最终形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当然,一个民族语言的改变,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需要千百年的时间)。“语音多载规律”的发现和自觉运用,是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关键。“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能实现的。因为语音一样,词意的区别,全靠人的思维逻辑推理和判断。[6]所以说,语音多载的语言,是“必须思索判断,才能实现‘听音知意’的语言”。但是,“同音异意词”太多时,只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词意,有时也是不能区分的。例如,甲和乙一起看一个石头柱子,甲看着石柱的表面不光滑,就对乙说:“这石柱很粗”。乙也会以为甲说的是石柱的直径很粗。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会出现误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主要采取了如下的作法:

首先,一般采取变通叙述语句的办法。当发话人的话,因同音异义词引起对方的时候,可以改变一下语句,让意同句不同。上面甲的话可以改为这样说:“这石柱表面太不光滑”。

第二,扩展音型。增加音素、声调,以扩展音型,从而降低“同音异义词”的出现率。每增加一个音素(元音或辅音),就可以使表示新词的语音成几十倍地增加。每增加一种声调,可以增加上千的音型。对降低“同音异义词”的效率更大。例如汉语,甲对乙说:“你别对我‘耍花 qiang’。”因为“枪”、“腔”同音,乙就分不清楚甲说的是“枪”还是“腔”了。为了区别这类的同音异意词,汉人增添了一种“尖音”声母“ci”,“枪”的注音为“ciang”,“腔”的注音为“qiang”(参见1954年前出版的字典)。用声调区别和增加语意,是很明显的。例如汉语,例如“好hao”,读上声时,是“好孬”的好;读去声是“嗜好”的好。这样可以在新事物出现以后,就创造一个新的单音型来表示之。使“同音异意词”不会随着新词的增加而增加太快。所以,增加音素和声调,是扩展新词的最佳途径,但也是最难的途径,不是在短时期内容易实现的。每一种语言的音素和声调的个数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易增减。但是,由于新事物是不断地增加的,到一定数量后,同音异意词过多,采用一切别的法都不能避免误解了,即现有的音素、声调不能适应需要了,这时就逼着人们采取增加音素、声调来摆脱困境了。这是符合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的。语言无限扩展包括音素(声母、韵母)、声调、语意、语气、语法。事实证明,社会发展越先进的民族,其语音类型也越多,这是他们所接触的新事物比别人的多,需要表达的词汇多促使的。语言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给人们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社会无限地发展,语言也是无限发展的。这一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只能顺应才能对人们有利,违反了,就出现危害。

第三、改进语法,构建二级单词,降低误解率。利用“语音多载”规律,将大多数的多音单词缩减成了单音节词,使一个单词只用一个音就可以表示,每个音都成了可以自由与别的音结合的独立的组词、组句的元件。与此同时,将语法简化得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单词的词性变化,简化得没有固定的规则了,只随使用者的使用不同而不同。就像把铲土的铁锨改当砍树的砍刀似的,自然改变功能。例如:猪八戒用耙将妖怪耙了一耙。此句中有三个“耙”字,词性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当名词用的,第二个是当动词用的,第三个是当量词用的。由于语法简单和单词可以随意变性,所以单词组合就十分灵活多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用单音词再组成无限多的“二级词”和语句。所谓“二级词”,就是用现有的单音词,用两个或多个词的词意联合,产生一个新的词意。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建立“二词合义词”、“三词合义词”,“四词合义词”等等。这种方法合成的新词,也可以叫做“语意合成词”。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新词,也是多音的,虽与多音节语言的多音节词相似,但有本质的区别。多音节词语言的多音节词是“以音节表意”的,而单音词语言的合意词是“以意生意”的。由于单词是无限的,语法又是简单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词意关联,来建立“语意合成词”和造句,而且不用解释,别人一听就能理解。从而使语言十分丰富准确,为避免误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单音词的汉语是在多音词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同多音词语言类并行的语言类。现在世界上有一些多音词语言,正处在从多音词语言向单音词语言转变的过程中,但汉语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变。

三、结 语

人类语言、文字,同一般事物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发展阶段的区分,即纵向的区分,就是从它们性质上的区分。没有正确的纵向区分,就不会有正确的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7]没有正确的纵向、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就不可能找出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正确的指导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迄今,世界上一切关于人类语言、文字的“论著”,都对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只作横向的对比分类,所以抓不到本质,仅看到表面现象的区别,得出的结论全是片面的和错误的。用这样的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汉语、汉字的发展,就必然走向斜路,必然行不通,必然使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停滞、僵化甚至衰亡。

[1] 戴庆厦.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 李葆嘉.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泱泱大观[J].广西地方志,2003,(1):20.

[3] 孙宏开.关于频危语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30.

[4] 韦树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1.

[5] 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6] 周国炎.论弱势语言生存的基本要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41.

[7] Yamamoto,A.Y.Linguists and endangered Language communities:issues and approaches.In Matsumura,K.,ed.,1997.213-52.

The Protection of M inority Language in M acro Vision and Cognitive M echanism s

ZHOU Yan-mei
(Xinxiang Institute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Xinxiang Henan 453000,China)

ethnic minority;language protection;macro vision;cognitivemechanism

Minority language bears the weight of regional culture,its soil is to trace back the history of the other side.At the same time,diversity of China's ethnic composition lays the foundation of complex sample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minority language generation,therefore,protectingminority languages not only can protect our ethnic cultural diversity,but also help to xafeguard the languje rigits of themembers ofminority language rights.Therefore,in national linguistic study ofmacroscopic point of view,to re-examine theminority language,value perspective ofminority language generation environment,forming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Chinese culture balance.On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mechanism,we should paymore attention to national language pronunciation structure,clarify the national languages vocabulary generationmechanism,draw the outline ofminority language groups tillers.Return to save our na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mission,innovation and national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value of.

H2

A

2095-2708(2012)03-0122-04

2011-11-17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同音语意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同音》二字格探析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English Jokes: Homonyms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