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的探索性研究

2012-08-15 00:54路晨菲
关键词:消极不合理信念

路晨菲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320)

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的探索性研究

路晨菲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320)

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

采用自编问卷对300名大学生就爱情非理性信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爱情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消极评价”、“不合理期望”、“追求完美”、“错误动机”、“歪曲认知”、“绝对化自我要求”。并且,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生源地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爱情非理性信念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年初期,建立亲密关系是该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增强心理健康,但如若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将会给个体带来情感困扰和心理压力。在众多由恋爱而引发的问题中,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反映出了大学生在对爱情的理解、认识、态度方面等存在很多的误区,即大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关于爱情的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概念由Ellis提出,是指那些缺乏经验支持、与现实不相符合的信念或思想、缺乏客观根据、不符合实际的苛求[1],具有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三个主要特征[2]。Ellis还指出,正是个体对事件的非理性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而非事件本身引起了个体的焦虑、恐惧、抑郁、绝望、愤怒等负性情绪,以及拖沓、逃避等行为障碍,甚至引发暴力冲突。鉴于此,本文试图探究大学生关于爱情的非理性信念,以及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等的差异,为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恋爱心态,干预恋爱关系冲突、失恋情绪困扰提供依据。

采用自编《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调查问卷》对300名大学生施测。问卷问题来源于三部分。一是对10名访谈被试进行访谈,涉及大学生对爱情的态度、爱情观、择友动机、如何和恋人相处等话题,并举实例加以说明。二是来自大学生就爱情问题所做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料。三是书籍中所讲到的大学生爱情的状况。对上述资料中涉及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的条目进行抽取,并对爱情非理性信念的关键词进行频次整理和统计,选择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提炼成语句组成问卷。将一稿问卷请三位相关专家审阅,删除三位专家都予以否定的条目,形成最终《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调查问卷》。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在大学生恋爱现状方面,恋爱已经从过去中学时期的“小插曲”变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主旋律”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处于恋爱期间,两者共占约70%。并且在这些同学中,有超过60%的同学有过两次或超过两次、甚至三次以上的恋爱经历,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恋爱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此外,还调查了大学生就爱情话题与父母的沟通,与恋爱对象沟通,以及大学生之间对爱情经历的分享与求助状况。结果显示,有约60%的家长会主动与子女谈论情感和婚恋话题,能互相交流看法。绝大部分的同学(86.2%)表示自己曾因恋爱的情感问题遇到过烦恼,如失恋、单相思、争吵等。在遇到烦恼、困惑时,很多同学会去寻求帮助。寻求帮助的对象首选是自己的好朋友、其次是自己独自解决、再次是与自己的男 (女)朋友沟通解决、再次是自己的父母,最后是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上,大学生表现出不知如何与自己的恋人沟通解决,逃避和无措的行为特点。

二、大学生关于爱情的非理性信念

对回收的《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调查问卷》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消极评价”、“不合理期望”、“追求完美”、 “错误动机”、 “歪曲感知”、“绝对化的自我要求”6个方面的爱情非理性信念。

“消极评价”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对恋爱双方行为、失恋的原因等做消极或负性的解释。“不合理期望”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对恋人、对双方关系模式的不切实际的、绝对化的期望和欲求。“追求完美”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关于爱情的理想化想象。“错误动机”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不正确的恋爱、交友动机。“歪曲的感知”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不客观的体验、感受和认识。“绝对化的自我要求”主要反映了大学生用绝对化的、不理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待爱情、对待恋人。

分析产生上述非理性信念的原因,大学生尚处在青年初期,这个发展时期的个体往往认知思维发展处于有“二元论阶段”及向“相对性阶段”过渡时期,即仍存在对问题非此即彼的看法,但逐渐在向辨证的、 “变通性思维”发展[3]。由于爱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大学生既往经验的不足与缺失,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以及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压力事件和内心冲突。因此,这些就成为了大学生形成爱情非理性信念的现实土壤。

三、大学生爱情非理性信念各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分别在性别、年级、学科、恋爱次数、会不会和别人分享恋爱经历、遇到烦恼时会不会主动求助六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统计结果在上述六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均呈现明显差异。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爱情非理性信念认同上的差别

调查数据显示,与女生相比,男生会表现出更多的“错误动机”;而女生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评价”和“不合理期望”。这与现实的情况是比较一致的。目前很多男性大学生在失恋后往往很快与新的恋爱伴侣结合。恋爱中的女生则会反复纠缠在一些对对方不合理的要求上,而经历失恋的女生更容易扩大和恶化失恋的后果。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爱情非理性信念认同上的差别

从年级角度看,高年级的大学生个体存在更多的对爱情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在“不合理期望”、“歪曲感知”和“追求完美”三个方面,这一方面可能与其消极恋爱经验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三、四年级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如考验、就业压力等。

(三)不同学科大学生在爱情非理性信念认同上的差别

总体上,理工科、艺体类的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得分显著高于文史类得分。理工科较文史类大学生更加“追求完美”,同时也表现出更多“错误动机”;艺体类的大学生则较文史类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绝对化自我要求”。

(四)其他方面差异的分析

从生源地来看,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城市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错误动机”这一非理性信念。与上述结果联系提示,男性大学生、城市里的大学生和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在对待恋爱问题将可能表现出更大的随意性。

不和别人分享爱情经历的同学比经常和别人分享爱情经历的同学表现出更多“消极评价”非理性信念;遇到困扰会不求助的大学生比主动求助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评价”非理性信念。这一结果提示,面对问题和相互沟通能够起到一定修正大学生爱情的非理性信念的作用。

恋爱4次及以上的大学生在“消极评价”非理性信念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从未恋爱和只恋爱过1次的大学生得分。与从未恋爱和只恋爱过1次的同学相比,恋爱4次及以上的同学会表现出较少的“消极评价”,但不会降低自己关于爱情的“不合理期望”。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或刚刚谈恋爱的大学生往往会过多关注自己将会在恋爱中的表现,但凡不如意,就会做出自我贬低式的评价。而多次恋爱的同学则可能由于其恋爱经验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彼此的表现。然而,多次恋爱的同学并不会因此降低对爱情的“不合理期望”。这可能与每个人都期望从恋爱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关。这一结果还提示,爱情非理性信念的修通与单纯的恋爱次数或经历没有直接关系,注重恋爱双方沟通、共同承担责任的高质量恋爱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爱情非理性信念。

[1] Ellis,A.The revised ABC's of RE Therapy[J].Journal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1991,(9):139-168.

[2][3]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114-130.

[4] 肖汉仕,苏林雁,范方.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690-692.

[5] 向光富.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81-83.

An Exp loratory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Love Irrational Beliefs

LU Chen-fei
(School of European Studies,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320,China)

college students;love;irrational beliefs

The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the love irrational Beliefs of300 college studentswith self-made questionnaires.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love irrational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mainly reflected in six aspects,namely:"negative evaluation","unreasonable expectations","pursuit of perfection","wrongmotives" ,"a distortion of cognition"and"absolute self-requirement" .What'smore,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grades,subjects and birthplac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love irrational convictions.

C913.1

A

2095-2708(2012)03-0010-02

2011-12-01

猜你喜欢
消极不合理信念
为了信念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