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探寻民生之路

2012-08-15 00:50张琳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医疗保险民生住房

□文/ 张琳琳

(山东省莱阳市委党校 山东·莱阳)

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决策,不仅透视出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执政理念的深化和拓展,而且也预示着今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方略乃至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转型,即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强与民富的关系。这一重要战略部署,也为我们做好“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确立了价值坐标,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这一抉择的历史背景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一个新提法,同时也是一个新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它体现了我党在发展观上的新境界。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这一重大战略抉择绝非是偶然,它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国情实际特别是现实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实现由弱到强巨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地区、行业、个人尤其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两极悬殊,特别是广大民众在就业、住房、医疗及教育等方面的生计压力过大,等等。这些问题除了反映出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优胜劣汰式竞争的消极影响外,更多地折射出我们的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实力强大与国民生活富裕同步性不够。

二、这一抉择的重大意义

关注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一战略抉择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证“中国道路模式”活力及维护国家稳定的政治高度看,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

二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首先,“关注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因为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其次,“关注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体现。现在,随着GDP 作为唯一考量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从政府到民间都意识到,依靠牺牲环境、资源和降低人力成本来达到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刻。“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体现,实际上顺应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

三是实现社会安全稳定之必需。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风险,是收入与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利益矛盾的加剧。为了保证我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要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着力于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探寻民生之路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的发展方略。

(一)首先要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百姓创业则是民生为重的坚实基础。我们都知道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原动力。那么,百姓创业就是让老百姓自己解放自己,自己造福自己。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就是发展民有、民办、民营、民管、民享的经济,让人民真正成为创业主体、经营主体、产权主体、管理主体、财富主体。

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鼓励百姓创业,政府就要为其提供支持:一要构建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需适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二要发展产业集群。三要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四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持。

(二)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收入分配关系显然是不够合理的,其突出表现:一是居民收入在GDP 中的占比过低;二是普通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种收入分配关系显然有违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因此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使居民收入普遍得到较快增加。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两个比重”、“缩小一个差距”: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要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要努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2011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目前要重点采取的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三)为百姓提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生保障。民生问题内容多、涉及面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去解决,并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运行,这样才能真正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权利和利益。前面我们提到过广大民众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很大,本文就有关“就业、住房、医疗”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1、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的部分,明确指出: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500 万人。我国政府决心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 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二是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五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住房问题。在中国,在老百姓的观念中,房子就是家,有了房子才等于有了家,有了家才能安居,安居才能乐业。因此,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要想稳定房价,努力解决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必须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住房保障体系究竟该“保”什么,存在很多说法,很多人认为,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应当是“人人买得起房”,但是根据国际经验特别是我国的国情,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的首要标志,应该是“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为此,我国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3、医疗问题。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启动了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并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医保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以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大中小学生、城镇无业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老工伤”人员调查摸底工作也全面启动。到“十一五”期末,也就是2010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为已经达到4.2亿人,加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我国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已经超过12.5 亿人。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全体国民的全覆盖,我国已进入了全民享有医疗保险的时代。■

猜你喜欢
医疗保险民生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走街串巷找住房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社会医疗保险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