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

2012-08-15 00:52陈晓蕾
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家族民俗文化

陈晓蕾,张 真,周 梧

(武汉工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

陈晓蕾,张 真,周 梧

(武汉工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独特而神秘的魅力,其中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本文就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特征,详尽分析了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适合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民俗风情可以使游客感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可以让旅游者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习俗风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当然,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的同时,要做好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鄂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

鄂西南地区位于祖国腹地,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之地和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之一,也是中原汉文化的融汇之地,在历史上还受到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民族文化积存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在文学艺术方面,丝线锣鼓作为土家族极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已有200多年历史,享有“土家族的交响乐”的美誉,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现已被确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宗教信仰方面,鄂西南土家族以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鬼神等民间信仰占据主导地位,世代相传。在婚丧嫁娶方面。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哭嫁,以其历史悠久,歌词精美,曲调优美,在其他一些民族的哭嫁歌中都是罕见的,形成了婚嫁的喜庆与幽怨并存的色彩。在服饰习俗方面,土家族女子服饰的特点是色彩丰富,著名的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以精湛的工艺、美丽的造型、亮丽的花色,在时代的潮流中绽放异彩,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在饮食文化方面,土家族生态的风味菜肴(“油馅儿”、腊肉、扣肉、洋芋粑粑),土家族的油茶汤(三天不喝油茶汤,头昏眼花心发慌),土家族的酒文化(包谷酒、咂酒、糯米酒)等,都彰显了鄂西南地区特色的美食文化。在传统节日方面,土家族很注重节日活动,如“过赶年”、“六月六”、“牛王节”从不同侧面展示着土家族的曲折历史,“女儿会”成为土家族地区男女婚姻自由的一个历史缩影和现实向往。在居住方面,土家族的吊脚楼、背篓最能代表当地的生活风情。

总之,以土家族文化为主要代表的鄂西南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鄂西南地区的旅游开发现状

鄂西南地区在景区建设、宣传促销和行业创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现代化的大潮也在猛烈冲击着这里浓郁的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旅游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宝贵的民族财富正在消失。

(一)鄂西南地区的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

1.湖北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支持鄂西地区,将恩施州建设成为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验区,旅游业更是被当作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扶持。鄂西南地区的旅游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是以土家族文化为主的恩施州旅游,已经开发出来的著名景点如下:

目前,恩施州A级景区群初步形成,达到21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7家。以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梭布垭石林,咸丰坪坝为代表的地质奇观游;以水布垭大坝,巴东三里城,清江峡谷为代表的清江诗画游;以神龙溪,巴人河,无源洞为代表的峡江山水游;以咸丰坪坝营,利川齐岳山,建始高山景区为代表的消夏养生游;以清江闯滩,利川佛宝山大峡谷,咸丰麻珋溪为代表的漂流激情游;以小神龙架,星斗山,七姊妹山为代表的探险科考游;以仙佛寺,鱼木寨,大水井,恩施土司城为代表的历史寻根游。

2.蓬勃发展的民俗旅游

自“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成功举办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民俗旅游的热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8年就提出了“打民族牌、唱开放戏”的口号。2000年,土家族自治州民委作出决定,在全州推广四个民族文化节日,即牛王节,摆手节、女儿会、州庆节,有力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恩施市女儿会已经成为每年群众向往的盛会。饶有兴味地体验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盛会,不仅带动了民俗旅游的发展壮大,还为培养人民群众的民族感情、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在各个人文社会学科学术研究中体现出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

(二)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现代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民俗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消解和破坏,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鄂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也存在着一些传承断层、保护不力、创新不足等问题。

1.民俗文化的传承缺乏广大深厚的群众基础

鄂西南土家族有一些民间艺人从小受民间文化熏陶,对民俗文化十分热爱,耳濡目染,秉承传统、技艺精湛。例如作为土家极具特色的民族艺术结晶——建始丝弦锣鼓,又叫北乡丝弦或长梁丝弦,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现已被确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丝弦锣鼓经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现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从乐器到曲牌演奏都极具特色:吹奏的唢呐由本地工匠打造,胡琴由艺人自制,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正因为制作演奏此乐器对艺人的素质要求极高,丝弦锣鼓的传承难度较大。且丝弦锣鼓的发源地长梁乡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极少人对此产生过兴趣,愿意专门拜师学习,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的缺乏更加剧了丝弦锣鼓传承的断层。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纺织工艺、印染工艺、木雕工艺、银饰制作工艺等都基本失传。

外来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土家族许多青年人在这一过程中主动选择了外来文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快捷、简便、舒适。而有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技艺习俗因为不符合现代化生活要求而逐渐被淘汰,特别是古老的祭祀活动和民间礼仪。如许多土家人接婚用车不用轿,抬轿报靠、甩筷等礼仪就没有了;建砖瓦房不建吊脚楼,一些建房仪式也最终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民俗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积存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土著文化和外来的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不仅全面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来源、社会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等状况,而且展示了土家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文明。

然而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宝库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土家族传统的服饰因做工复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的土家菜肴年轻人几乎都不会做了。大部分土家族的孩子对很多历史记载的土家族节日不甚了解。土家族的歌舞非常丰富多彩,可是现在保留的曲目和总类很少,大部分人不会唱传统的土家族民歌。

三、鄂西南地区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

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见》中强调指出:把贵州建设成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这一决议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恩施政府应当重视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大力建设土家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事业。

提高管理和运作水平,注重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有效挖掘、合理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现行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经营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大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俗文化的财政投入,同时进行招商引资,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工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二)引进市场机制,转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

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源泉,反之,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民俗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传统的土家民俗需要通过市场带动,产业拉动,形成实在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用市场的眼光,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产业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家族的歌舞文化在实现产业化的道路上有着巨大的利用与转化空间。土家族歌舞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相关歌舞表演、竞赛等精品项目已基本产生,由此衍生的传媒产业链、出版印刷产业链、服饰文化产业链、娱乐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在歌舞文化旅游开发、产业发展上,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大土家族歌舞的宣传力度,精心策划包装独特的土家歌舞,举办主题鲜明的民族歌舞文化艺术节,吸引游客的视线,建立特色鲜明的民族歌舞风情园,通过营造浓郁的歌舞氛围吸引大批游客游玩。另一方面借助传媒产业链、印刷产业链等产业链的力量制作发行相关文化产品,实现民俗文化的重复再利用。

湘西饮食文化在发展旅游产业链上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不仅发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饮食旅游项目,还开发出富有趣味的体验式旅游项目,将湘西饮食文化成功推广。同样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的土家族饮食文化亦可借鉴。

(三)继承传统,创新形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古老的民俗文化永葆活力的不二法则。只有大胆创新,民俗文化才能找到出路,地区旅游也才能找的出路。生活在高速运转、快节奏的都市的人们对于回归淳朴与自然越来越认可。他们需要通过旅游的方式暂时逃离钢筋水泥的森林。而宁静秀美的山水,独具特色的民俗、古色古香的建筑等,让民俗文化旅游日益火爆。那些保护开发得当的古镇作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土家吊脚楼村寨为例,吊脚楼是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有特色的建筑形式,结构大同小异,样式类型多样。这些吊脚楼一般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山麓,或群居,或独处,而吊脚楼村寨一般都沿着山麓往上,层层相叠,鳞次栉比,虽不讲究对称,但错落有致,不拘一格,顺乎自然,极具观赏游览研究价值。与其眼看它坍塌损毁,人去寨空,不如加以创造开发,打出回归自然的旅游口号,以山寨为依托,以山寨民俗为内容,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山寨文化旅游。充分挖掘山寨文化内涵,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培育,发展旅游文化商品生产、文艺演艺等项目。大力开发融人参与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度假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身体会到最原始淳朴的居民生活。通过运用各种途径增加山寨文化旅游创收,使山寨文化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最终形成集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区域。山寨旅游活了,山寨经济自然也活了,人们参与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1]钟敬文,董晓萍.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6.

[2]黄佛君,金海龙,许豫东.试论旅游文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2000,19(3).

[3]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23(3).

[4]潘顺安.民族文化与旅游关系探讨[J].广西教育学报,2004,(2).

[5]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6]彭振坤.土家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构建中国武陵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经济走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3).

[7]彭振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J].湖北经济学报,2006,(3).

[8]钟金贵.论民俗文化与旅游[J].遵义师范学报,2008,10(2).

[9]吴育标,陈方正.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保护主体的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9,(6).

[10]罗明义.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9,(9).

[11]何甜,陶丽萍.湖北歌舞文化资源利用与转换的思考[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29(3).

[12]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29(2).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土家族民俗文化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土家族情歌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土家族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