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山区大型真菌的主要生态系统及菌物分布

2012-08-15 00:53顾新伟应国华宋小亚
食药用菌 2012年5期
关键词:菌物浙南牛肝菌

顾新伟 应国华 宋小亚

(1.浙江省丽水市农业局,浙江 丽水 323000;2.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3.浙江省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浙南山区是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生态区域,为摸清这一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情况,我们自2007年起,再次组织开展浙南山区大型真菌的调查研究,确定了以庆元百山祖、缙云大洋山、云和黄源、遂昌九龙山、莲都白云山等多个不同植被类型山地环境为重点调查区域。将浙南山区整个生态区域划分为多个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及气象环境条件下进行调查研究,以掌握各生态系统大型真菌种类及其分布、发生规律、发生数量等方面基础材料。

1 区域概况

浙南山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包括丽水全市和温州市的永嘉、文成、泰顺3县,共12个县级行政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8°42′~120°59′,北纬27°25′~28°57′。区内土地总面积2.32万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陆地面积的23.2%,其中87.5%的土地面积为中山和丘陵。多座庞大的山体相连,形成重峦叠嶂的典型山区地貌特征。区内植物多样,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覆盖率除文成县外其他11个行政县都在70%以上,丽水市所辖的9个行政县超过80%,高出浙江省平均水平20%。活立木总蓄积量近6 000万立方米,占全省的1/4。高森林覆盖率以及丰富的植物种群与复杂地理结构,为各种蕈菌的栖息、繁衍提供了重要生境条件。

2 大型真菌分布的主要生态系统

2.1 高山顶峰 区内顶峰1 500米以上的高山250余座,其中百山祖、凤阳山主峰海拔分别为1 856.7米和1 929米。山顶及周边,多以灌丛、草丛或矮林生长为主,气候条件恶劣,是大型真菌调查容易忽视的区域。由于植被条件稳定,顶峰仍有多种大型真菌分布。如在百山祖山顶20米范围内,发现14种蕈菌。其中鹅膏菌科1种:托斑鹅膏菌 (Amanita kwangsinsis);白蘑科7种:霉状小奥德蘑 (Oudemansiella mucida)、杏黄小菇 (Mycena crocata)、洁小菇 (Mycena pura)、灰假杯伞 (Pseudoclitocybe cyathiformis),以及尖顶红柄小皮伞 (Marasmius SP)等几个尚需进一步确认的种;蘑菇科1种:双环林地蘑菇 (Agaricus placomyces);牛肝菌科1种:紫褐圆孔牛肝菌 (Gyroporus purpurinus);红菇科2种尚需进一步确认;马勃科1种:粗皮马勃 (Lycoperdon asperum);珊瑚菌科1种:冠锁瑚菌 (Clavulina cristata),并在西南侧山坡发现两个直径约2米的珊瑚菌 “蘑菇圈”。

2.2 常绿、落叶阔叶林区 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 200~1 700米区间。此地带林木混交形式多样,其中以青冈类落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为常见。针阔叶混交林中,针叶林生长量一般不多。林地往往布满落叶、枯枝,以及倒地腐烂的大树等,基本上没有杂草。这一区域人为影响小,林木种类复杂、密度大,落叶、枯枝等堆积的腐植层深厚,为各种大型真菌的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因此,这里也是大型真菌种类最多的区域之一,其中不乏罕见或特有的品种。如:蜡伞科的粉灰紫湿伞 (Hygrocybe calyptraeformis)、绯红湿伞 (Hygrocybe coccinea),白蘑科的红汁小菇 (Mycena haematopus)、全紫小菇 (Mycena holoporphyra)、香杯伞 (Clitocybe odera),丝盖伞属的刺孢丝盖伞 (Inocybe calospo-ra)、肝褐丝盖伞 (Inocybe radiata),枝瑚菌科的马地枝瑚菌 (Ramaria madagascariensis)、丁香枝瑚菌 (Ramaria mairei),美口菌科的红皮美口菌 (Calostoma cinnabrinum)、日本美口菌 (Calostoma japonicum)等。这些种在其他区域很少见到。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一区域牛肝菌类发生较少,可能与松木林蓄积量较少有关。但同属共生菌的红菇类却发生较丰,其中粉粒白菇 (Russual alboareolata)、桦林红菇 (Russual betularum)、拟臭黄菇 (Russual laurocerasi)、紫红菇 (Russual punicea)、微紫柄红菇 (Russual violeipes)、皱皮乳菇 (Lactarius corrugis)等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2.3 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 多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下,以各种栲树、苦槠、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林木及松、杉木混交林地为主。区域内林木较高大,阔叶林和针叶林按一定比例交互生长,为各种林木共生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牛肝菌类、珊瑚菌类、红菇类是本区域的优势种群。牛肝菌中,缘盖牛肝菌 (Boletus appendiculatus)、褐黄牛肝菌 (Boletus luridus)、苦粉孢牛肝菌 (Tylopilus felleus)、紫盖粉孢牛肝菌 (Tylopilusplumbeouidaceus)、褐环粘盖牛肝菌 (Suillus luleus)等发生量很大,被当地居民采集利用(粉孢牛肝菌处理后食用)。松塔牛肝菌属、褶孔牛肝菌属的多个种,以及绒盖牛肝菌属的淡棕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erocomus)、褐绒盖牛肝菌 (Xerocomus badius)、拟绒盖牛肝菌 (Xerocomus iludens)也多见于此。此外,红菇科的乳白红菇 (Russual lactea)、较小红菇 (Russual minutus)、光亮红菇 (Russual nitida)、皱皮乳菇 (Lactarius corrugis)、细质乳菇 (Lactarius mitissimus),以及枝瑚菌科的棕黄枝瑚菌 (Ramaria flavabrunnescens)、淡黄枝瑚菌 (Ramaria lutea)等具有区域代表性。其中棕黄枝瑚菌和淡黄枝瑚菌是当地民间的主要采集菌。

2.4 高海拔人工针叶林区 上世纪70~80年代,各地在海拔1 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地区培植了一定规模的人工杉木、柳杉林,作为用材林。由于林地建设已有30年时间,林木已非常高大。如百山祖北坡和大洋山的柳杉林,柳杉胸径多在30厘米以上,林地郁蔽度高,腐植层厚。

在人工柳杉林中,有着特殊的大型真菌种群。蜡伞属的深黄蜡伞 (Hygrophorus craceus)、湿伞属的凸顶橙红湿伞 (Hygrocybe cuspidata)、浅黄褐湿伞 (Hygrocybe flavescens)、朱黄湿伞 (Hygrocybe suzukaensis)以及雪拱顶伞属的白拱顶菇 (Camarophyllus nivus)等多个种仅见于此区域。此外,黑紫粉褶菌 (Entoloma ater)等较罕见的菌类也见于此。

2.5 低山灌丛与针叶林区 多处于人类居住区附近的丘陵、山脚,海拔高度通常在500米以下。由于临近居住区,一些阔叶树种历经多次砍伐,多成为灌丛,而杉木、马尾松等作为用材林得以部分保留。因此,木本植物多为稀疏的灌丛和松、杉木,底层植被则多为厚实的蕨类植物。

这一区域土壤相对较贫瘠,但有机物类型丰富,热量充裕,使得大型真菌物种种类非常丰富,浙南山区已知的菌物中约有一半的物种在这里能找到踪影。以松、杉木为主的枯树桩、树枝,成为革质菌、多孔菌类最理想的繁衍地,区内仅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和灵芝科 (Ganodermataceae)的菌物就有150余种,其中,云芝 (Coriolus pinsitus)、鲑贝云芝 (Coriolus consors)及多种栓菌类 (Trametes)发生量大,喜热灵芝 (Ganoderma calidophilum)、树舌灵芝 (Ganoderma applanatum)、裂迭灵芝 (Ganoderma lobatum)是灵芝中的优势种群。牛肝菌类中,常以株型较小的种发生较多,如绒盖牛肝菌 (Xerocomus subtomentosus)、红管粉牛肝菌(Pulveroboletus amarellus)、黄粉牛肝菌 (Pulveroboletus ravenelii)、黄盖粉孢牛肝菌 (Tylopilus balloui)、污柄粉孢牛肝菌 (Tylopilus furnosipes)等。沟壑地段水流冲积成的大量杂草树叶堆,也为超大株型的蕈菌提供了生存空间。如菌盖直径达40厘米的角鳞白鹅膏菌 (Amanita solitaria),以及株高达20厘米以上的本乡鹅膏菌 (Amanita hongoi)、拟卵盖鹅膏菌 (Amanita neoovoidea)等。

在当地最著名的锈色口蘑 (Tricholoma pessundatum)、油黄口蘑 (Tricholoma equestre)以及被统称为“红蕈”的松乳菇 (Lactarius deliciosus)、红汁乳菇 (Lactarius hatsudake)、稀褶乳菇 (Lactarius hygrophoroides)在这一区域发生量最大。

2.6 山间河滩湿地 浙南山区小溪、河流很多,并形成许多小规模的湿地,如二条支流之间形成的岛屿式圩地,面积一般在1平方公里左右。大型真菌的栖息繁衍与湿地环境稳定的植物构成有着重要关系,由于圩地形成时间比较久远,地面植被比较稳定,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菌群结构。

河滩湿地大型真菌多为草腐菌、土生菌,如:鹅膏菌科的瓦灰鹅膏菌 (Amanita onusta),白蘑科的白小菇 (Mycena lactea)、水晶小菇 (Mycena laevigata)、鸡枞菌 (Termitomyces albuminosa)、白黄微皮伞(Marasmiellus coilobasis),蘑菇科的大青褶伞 (Chlorophyllum molybdites)、高大环柄菇 (Macrolepiota procera)、林地蘑菇 (Agaricus silvaticus),鬼伞科的弗瑞氏鬼伞 (Coprinus friesii)、绒白鬼伞 (Coprinus lagopus)、褶纹鬼伞 (Coprinus plicatilis)等。

在河滩湿地中,有些蕈菌表现比较特殊,很值得观察研究。如在一河滩人工板栗林地生长着细粉绒牛肝菌 (Xerocomuspulverulentus)、紫红绒盖牛肝菌 (Xerocomus puniceus),且发生量较大。该板栗林地至少有百年历史,板栗树多代更替,没有栽培其他树种。上述两种牛肝菌是否与板栗树形成外生菌根菌,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3 讨论

3.1 在大型真菌调查工程中,将调查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调查效率,并可从中研究各生态系统的菌物发生与分布特点。

3.2 大型真菌分布范围广,凡是有土壤或有机质的地方都可能存在,同时其发生有极强的时间限制,特别是一些小伞菌,往往朝生暮死,捕获有研究价值子实体并非易事。因此,浙南山区菌物种类及其分布、发生规律、发生数量等仍需深入研究。

3.3 近几年的持续观察表明,相对稳定的自然植被条件,是菌物种群生存繁衍的关键。修建道路等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预,会明显影响菌物种群发生。而人类正常活动,包括采集子实体,只要不改变植被的自然条件,就不会对来年子实体发生产生明显的影响。

[1]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林晓民,李振岐,等.中国菌物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应建浙,赵继鼎,等.食用蘑菇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徐德强,肖义平.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1):54-56.

[6]林晓民,李振岐,等.大型真菌的生态类型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33(2):89-92.

[7]赵东岳,张涤非,等.辽宁省沈阳地区大型真菌的生态类型初步调查[J].食用菌学报,2009,17(1):76-80.

[8]孙亚红,黄晨阳,等.内蒙古根河市野生大型经济真菌资源调查报告[J].食用菌学报,2009,17(1):81-88.

[9]林汝楷,郑群力,等.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型真菌资源考察初报 [J].食用菌学报,2010,17(1):86-94.

[10]黄年来,林津添,等.福建大型真菌名录 [J].武夷科学,2003,19(2):254-273.

[11]张立钦,毛胜凤,等.浙江省大型经济真菌资源与开发利用 [J].中国林副特产,2000,53(2):56-57.

[12]潘成椿,章丽红,等.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评价[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3):31-34.

[13]苏丽英.莫干山的大型真菌资源 [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2):157-163.

[14]刘军,许岳冲.余杭市野生大型野生真菌资源调查与研究 [J].浙江林业科技,2000,17(2):179-184.

猜你喜欢
菌物浙南牛肝菌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用显微镜看世界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贵州成立菌物学会 食用菌有“家”了
区域野生菌物资源库的建设模式研究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
牛肝菌的功效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牛肝菌扒菜心
浙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KIR基因多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