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思考

2012-08-15 00:44陈晓健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传统

周 颖,陈晓健

(保定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交融的时期,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发生了变化,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公德意识淡漠等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空前挑战,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深化对这门课程性质及功能、地位的认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缺乏吸引力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习惯于硬性灌输,缺乏有效疏导、启发、指导和实践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没有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地位,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实际需要的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社会发展需求而主动接受教育、参与教育的局面,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忽略了特定时期特定教育内容的更新植入,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致使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己无关,丧失学习热情,只为应付学分而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二)大班制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降低,教学质量下滑

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全面实行扩招政策后,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班制成为普遍趋势。学生人数增加,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课堂纪律松弛,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这必然会降低教学效果。学生人数增加容易降低师生互动的范围及质量,教师失去了与学生个别接触和广泛接触的机会,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变成了一个个被动的接受体,严重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和道德启迪,如果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单凭教师一人高谈阔论,是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进学生头脑的效果的。

(三)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行为养成

就本质而言,道德应是主体自觉意志的体现,道德建构的关键在于个体对道德精神深刻的体验与内省,在于个体对道德法则自主的践行。现如今,高等教育的整体品质越来越功利,人文气息弱化,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传授者——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无法实现言传身教的教育功能。优良道德环境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另外,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德育活动都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促进大学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服务社会的目的。德育目标突出国家政治趋向,引导大学生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以自己的品德和才华报效祖国。很明显将道德教育放在国家层面,德育成了政治思想的宣传课,德育内容总是一些空洞的口号,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大学生反感甚至排斥思想政治课。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目标带有功利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当代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由于受西方敌对势力、国际国内恐怖组织的影响和攻击,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腐朽、庸俗、低级和煽动、蛊惑、破坏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对现阶段共同理想产生动摇,个人主义盛行。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导致一些大学生胸无大志、空虚无聊、学无目标、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中讲究实用性,对自己有好处的就学,否则便置若罔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沧桑而未衰,它不仅向世人昭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而且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凝聚力和超常的稳定性。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教育资源的挖掘上,还是在教育手段的应用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上,都不可能回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以其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益的价值参考。

(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资源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往往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就要求大学生能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构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以及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孟子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在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及其弟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主张,还有宋代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宣言,也都体现出和合精神的思想特征。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中华民族向来是胸襟开阔、气度不凡的民族,一直主张效法自然、刚劲雄健、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汉代司马迁著《史记》时强调:“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①司马迁.报任少卿书[G]//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1.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永不屈服,锤炼成为一个富有理想、自强不息的民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地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从孔子“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到岳飞“精忠报国”;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王夫之“圣人之志在胜天”,无不体现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观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便宣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朱熹撰,陈立校点:四书章句集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把发扬光明美好的道德作为思想教育的目标。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孟轲撰,张文修编著: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30.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认为行是德的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标准,强调行重于言,言行一致。遵从“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抑制和消解市场经济负效应所导致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现象,克服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道德意识淡薄、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1.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升,增强教育的感召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自身的榜样力量和示范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身教是实践着的形象化的直接具体的行为,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与手段。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指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③转引自顾友仁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4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如崇高的敬业精神、完善的人格品质、渊博的文化知识、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科学的教育方法与精湛的教学手段,均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这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内涵的提升,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很强的活动,是不能置身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之外的。这是因为,一个“对于本民族文化无情、无知的人,无法担负起延续并光大民族精神的神圣职责,也无法形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④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文化营养[N].中国教育报,2008-01-14.由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孕育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成果辉煌,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宽厚仁爱的基本性格,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内涵。历经几千年的繁衍发展,全体中国人有着共同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将传统文化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会使教学更生动活泼,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3.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提升,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明显加大。“一切向钱看”的观念成为一些大学生做人做事的出发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部分学生中盛行,在这种状况下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属不易。注重道德教育中的“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主张的“内省”与“慎独”,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修养方法,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重要美德。它所包含的敦促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辨察自我意识和言行中的善恶是非,严于律己、勇于纠错的思想,对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体现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具体举措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激励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性、说教性较强,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则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所教授学科中灵活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除了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结合外,还应与高校所设置的各类专业课程、各项课题以及相应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强大功效。

(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若不与实践结合,便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外化的知识,以通过考试得到学分为目的。高校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跃第二课堂,学生就能直观、感性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现实及其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明确努力方向。在校内组织传统文化讲座、演讲、爱校活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深入那些成功利用传统文化实施管理的公司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如保定所在地的衙署文化、釜山文化等,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祖国丰富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传统文化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三)全体动员、上下一心,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但必须重人文,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①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2):6.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传统文化,这就要求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工勤人员都要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必须以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制度,完善机制,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有章可循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是当前激活传统文化及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最终取得实效的最为紧迫的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责任制度和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及方案,避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专项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基地建设制度等,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经费和基地保障。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监督、激励、反馈、评估机制,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沿着健康、持久、有效的轨道进行。

[1]方琼.大学生承继传统文化:现状、需求与日常生活化[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2]邹楠.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9).

[4]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5]杨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