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分层培养模式初探——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4蒋玉玲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生源因材施教分层

蒋玉玲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终身学习制度的框架下,学习者的年龄、身份等差距在逐渐淡化,职业教育变成面向全民的教育,让所有的人有机会接受的教育。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国高职教育在招考制度方面实施了重大改革,采用多样化选拔机制,使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特点,学情进一步复杂化。为适应这一变化,高职院校应发现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群体,积极探索分层培养模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大众化教育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一、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学情分析

为贯彻落实《意见》提出的“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的要求,高职院校主要通过高考、对口单招、自主招生来选拔人才,生源包括普高生(普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三校生(从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复转军人、企业优秀青年,生源构成比较复杂。随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各类职业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生源不仅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而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入学成绩差距进一步拉大,有的学生分数超过三本甚至二本的分数线,而单招生的分数却连省最低控线都不到,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相差200分左右。不同层面的学生由于起点不同、基础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年龄差距大等原因,致使他们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大部分课程中,必然会导致学生消化知识的程度和进度严重失衡。比如技术课程对职高生来说可能比较容易,而对普高生来说可能困难较大;而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则情况相反。因此,有必要为不同类型的生源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各有侧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长。[1]

二、分层培养模式探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早在2 5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世界教育史上,“分层次教学”一直是教育界有识之士所推崇和教育部门所遵循的一条办学准则,其实质就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模式在国外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教育机构所重视并加以推广。例如,美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委员会1984年报告《未竟的事业》中强调,“要以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差异”。分层培养,即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实际出发,针对差异来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项目,实行有差异的激励制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2]近年来,笔者所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展了“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不可否认,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提出到应用及至成熟,需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如果处理不当,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将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牺牲品。所以,我校在推进这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进行细致详尽的可行性论证和周密的策划外,还遵循逐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不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方案,而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可贵的规律性探讨。

(一)适应分层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教育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在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下单一的质量观,树立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元、多位、多样性的质量观。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少数精英的培养,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淘汰多数。而职业教育思想则要实现教育家黄炎培提出的“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目标,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实现教育的实用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传统和外部需要,科学定位,以培养分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简言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有技能的劳动者,是一线的生产力大军,是企业的蓝领,而不是专家、学者。面对存在较大差异的生源,为实现培养目标,分层次教学是首选。其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全方位、多种形式的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极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力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朝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让优秀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

(二)分层培养模式的实践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要实施差异化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层次与类别划分的问题,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对于层次的划分必须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要认真研究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三是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当然,层次与类别的划分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即层次的划分不是把学生固定在某一“层”里,而是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对他的要求。这种动态的分层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斗志,树立天天向上的信心。[3]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及家长希望学生在完成高职阶段教育后能够进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这些学生大多高考分数较高或高考失误,他们希望通过“专升本”进人普通高校,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就应该为其拓宽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而另一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希望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发挥特长,成为该行业的专门人才,实现他们的就业目标。在分层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各自需求,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分层教学”才会更有成效。

2.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后,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育部规定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因此,对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并与职业教育、双证书教育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高职教育毕竟不是基础教育,为了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必须选取一些与素质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我校的做法如下:

学生按招生录取专业入校,按“职业平台+专业方向”培养,在完成专业群的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学习后,学生可以在专业群内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其辅修第二专业。平台课程实施平台最低学分控制,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分层教学,推进因材施教,在同平台内的不同生源可选修适应课程或限定选修课程。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又专门制定出台了《民族生教学管理办法》,部分专业课程在课余时间组班或单独安排专业教师辅导,突出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所有学生毕业时还需同时取得创新奖励4个学分,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行为,逐步实现由“批量培养”到“因材施教、多重规格”的转变。[4]比如,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对新生进行入学统一考试,根据成绩进行分级分班教学。另外,为了更有利于教与学,把西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单独排班,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在高等数学的教学安排上,根据专业特点,设置模块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公共模块+选学模块。另一方面,根据各模块教学要求的不同,对内容深度进行层次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普高生和职高生,文科生和理科生、艺术类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考核,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进一步实施分层培养的思考

生源类型和层次的不同,致使生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应对其分别培养、分班教学,加强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的衔接,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多途径出口,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分层次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质疑,并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更需要时间去实践、摸索、调整和适应。因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1.深化学分制改革

我校已将探索启动学分制改革列入2012年的党政工作要点,并正式启动学分制改革工作,逐步实施因材施教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和多元化结构,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校内学生实施分层培养、分类考核,完善公共基础课的分层教学,建立适应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个性发展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弹性学制。

选修是学分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学年制的一个根本因素。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逐步深化学分制改革。学生只有修够学分才能毕业,同一专业不同层的学生学习的模块和课程不同,但最终修得的学分相同。要实现学分制,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水平来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保障人才的分层培养。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一是要实现教师挂牌上课,增加选课的比例;二是要增加开课数量,保证有更多的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三是要采取自愿选择和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专业模块方向课程随着分层而确定,其他选修课程的选择方面引入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四是要引入弹性学制。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经济状况、学习能力等条件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年限。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受学历教育的学制限制,从而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按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教学”,会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评价方式的全面改革,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国家教育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首先,支持一些高职院校进行分层培养的试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允许其按多种学制办学,按不同学制制定收费标准。根据不同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情况,评估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并给予改革所必须的配套经费支持,而不能把学历教育作为评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唯一内容。

其次,允许高职院校给参与不同学制学习的毕业生分别颁发相应级别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级别主要依据学制的年限、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潜力来区分。依照不同的毕业证书,用人单位可以直接选择适宜他们需要的专门人才。由于不同人群的工资标准不一样,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选择更具灵活性和经济性,它比按中专、大专、大本毕业选择人力资源成本更受企业欢迎,因此更具操作性与可行性。[5]

[1]胡德虎.是哪些学生在读高职院校[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汪建华,张陈文.美国高校多样化招生选拔下的分层培养探析——以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86-89.

[3]徐会军.对高职生实施差异化教育教学的模式[J].职教论坛,2012(2):52-54.

[4]吴光林.“五个着眼于”铸就高职教育质量品牌[N].中国青年报,2012-06-29(7).

[5]张维津.高职院校“分层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2):147-149.

猜你喜欢
生源因材施教分层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