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析

2012-08-15 00:52胡军旗
关键词:高度化产业结构收益

胡军旗

(河南工程学院后勤产业管理处,河南郑州451191)

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多种,除了增加要素投入外,还可以改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本文拟通过探究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高度化之间的关系,为以产业结构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及其修正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散见一些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1]: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的长期结果。需求变化和产业之间的资源流动不是很重要,因为所有产业的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收益是相等的。把亚当·斯密、穆勒、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人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剩余的出现引起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就业增加带动生产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剩余再次出现,再次推动积累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个过程在下一阶段将重复出现。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英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强调通过提高储蓄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模型把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的原因,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索洛和斯旺的经济增长模型用增长率余值清楚地显示了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丹尼森要素分析增长模型更是把经济增长归之于劳动、资本、教育、知识进步、创新、规模经营等多种要素。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无论是古典增长理论还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经过长期发展,不断趋于完美,其模型越来越精致,经济增长要素来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透明;第二,上述经济增长模型从不同角度证明了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劳动、教育、知识、科技投入等,是典型的经济增长要素决定论。但是,上述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结构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因素)、制度因素排斥在经济增长之外,认为结构和制度是合理的且固定不变的,这些增长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从而从根本上扼杀了理论的生命力。事实上,出现上述情况不是偶然的,更不是经济学大师们的疏忽,而是由其理论假设所内在决定的。

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指出,“新古典观点和结构主义观点的重要区别,体现在它的全部假设上,而不是体现在任何其他方面。新古典理论假设,无论是从生产者还是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资源都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在任何既定的时点,部门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不可能增加总产出,资源的重新配置仅仅发生在经济扩张时期。相反,结构主义观点没有假设充分的最优资源配置,其结果是,劳动和资本使用在不同的方面,收益可能出现系统差别”[2]。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假设是有严重缺陷的。实际上,一方面,从要素的调节机制来看,由于不完全信息等导致的交易成本存在,所以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行政机制,都不可能实现完全均衡的调整。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自身转变来看:一是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产业转移成本就很高;二是劳动力要素跨产业转移涉及知识技能水平不同,转移难度很大;三是产业间知识技术要素特别是高新技术具有专属性,很难在产业及区域间转移。以上两个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严重,致使产业结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产业结构不平衡致使不同产业之间要素收益率存在系统差别,才是符合实际的假设。而产业自身技术容量和加工度不同等导致的不同程度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重要体现。既然产业结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之间收益的巨大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低端产业,无论怎样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都不可能像高端产业那样大幅度增长。因此,产业结构低端化问题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陷阱”。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直接消除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无疑会加速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二、高度化产业具有收益优势的理论探讨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或者更为宽泛地说,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这种必然关系,H.钱纳里等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经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不仅表现为不同的收入水平上经济结构的状况不同,而且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特别是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能够加速经济增长。[2]这种概括性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到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就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高知识化、高服务化方向发展,从而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带来更大产出,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产业演化趋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之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更加密切。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提出,不同产业其收入也不同,“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3]。我国也有“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排除人为垄断因素影响,各种产业客观地存在着部门收益差距,而且这些差距很难消除。因此,产业可能客观地存在优势产业与弱势产业之分。

下面重点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分析其收益的“有限性”并从中找出产业存在收益差距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提出“高度化产业结构具有收益优势”假说。农业生产的两个过程(自然生产过程和经济劳动过程)导致出现农业生产经济绩效“有限性”[4]。当然,农业经济绩效“有限性”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农业自然成长过程是主导生产过程,其主体技术水平由生物进化决定,难以改变。当人少地多且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较容易得到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可以通过扩大土地规模增加资本(生产现代化)投入来提高农业总产量,进而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量,使农业收益的“有限性”被掩盖从而无法体现出来,但用单位土地产量来表示的农业生产“有限性”仍然能够体现出来。当人多地少且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较难得到或多余劳动力无法转移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无法通过扩大土地规模来提高农业总产量,进而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的农业生产绩效的“有限性”充分体现出来,并且随劳动力的增加,农业边际劳动收益不断递减。实际上,当生产技术一定时,生产过程中各要素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关系参与生产,如果任何一种要素因稀缺变得“有限”,同时无法通过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来替代该要素的有限,最终将导致整个农业生产收益出现“有限性”。

实际上,农业产业除了因自身主导生产技术和土地有限导致的产业收益“有限”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的生命周期。库兹涅茨曾经用逻辑曲线和Compertz曲线拟合了几十条不同产业部门的产量和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线,从而揭示出不同产业之间增长速度差异的内在规律:任何一个与新的生产函数相联系的产业部门的生命,都将遵循着成长、成熟、稳定和衰退的轨迹。这就是产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从供给方面揭示了技术从不成熟、成熟到无法进一步大幅度突破直至成为技术门槛较低的旧技术,从需求方面分析了产品或产业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配。需要说明的是,产业周期揭示的产业衰退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衰退”,很多情况下是“衰”而不“退”①,实际上只是产业收益增长速度的下降。

尽管农业单位生产产量有限,但是只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高,就可以突破产量的限定获得较高的收入。但是,一般情况下,农产品市场价格往往相对较低。这是因为:第一,农业生产技术和资金门槛低。农业生产主要是生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人的劳动过程只是技术和资金要求很低的辅助过程。相对于农业而言,其他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相对较高。这样,知识技能不高又不占有资金的众多农民几乎只能① 有很多衰退产业都是一些基础产业,如农业、纺织、钢铁等,并不是这些产业不重要,而是其增长速度不如新兴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产量规模仍然十分巨大;也有一小部分产业如时钟、传呼机等,被功能更齐全、更方便的新产品所替代,从而该产业逐步萎缩直至完全被淘汰。从事农业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量必然会出现过剩,最终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市场陷阱。第二,农产品的市场特性。一是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小,农产品即使降价,需求增加也有限,有时价格下降需求反而减小。二是需求的收入弹性小。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会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但其增加的速度小于收入提高的速度,收入越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越少。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低,这也可以说是由于农业自身周期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①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是有限的,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耕地人均分配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目前还是较难得到。如今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小,制约了价格上涨,提价的空间已经很小。另外,受国际市场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作为国内市场价格变动的参照系,对其起“封顶”作用。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绩效的“有限性”和产业的“弱势性”更加明显。。

产业收益显现“有限性”且产业呈现出弱势趋势的一般原因可能是:第一,技术容量低。这里的技术指非自然生产的技术,产业技术容量低说明产业技术门槛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低。第二,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缺乏流动性。第三,某些要素稀缺且要素之间无法替代,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第四,产业提供的产品对应人类基本需求,其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较小,市场价格较低。第五,产业进入产业周期的“衰退期”。显然,前三个因素是导致产业弱势的短期因素或供给因素,后两个因素是长期因素或需求因素,几个因素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具备。同理,优势产业正好与之相反。

因此,笔者认为,现代经济中产业可能客观地存在优势与弱势之分,越是高端产业,收益递增速度越快,越呈现产业优势,称为“高度化产业收益优势”,高端产业又可以称为“优势产业”;反之,收益递增速度慢或停滞下降的产业,称为“弱势产业”。这就是本文的“高度化产业结构具有收益优势”的结论。

该结论可以用一些现有的理论来佐证。新经济增长理论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也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说明该假说。高端产业就是对应人类高端需求的高度知识化产业。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就是“知识的边际报酬递增”。罗默于1986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递增报酬和长期增长》一文,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该理论中,技术进步不仅被内化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增长的结果。知识积累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取代有形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随着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不断投入,不仅其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5]高度化产业的高技能、高信息服务、高加工度实际上都是技术、信息、工序、管理等知识要素,这些知识要素通过对生产中已有的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可以使高成本的稀缺要素得以替代、原有要素投入减少、生产效率加快,从而知识的边际报酬递增,并且知识要素投入越多,产业收益递增趋势越明显。相反,弱势产业知识要素少或不可能大幅度增加,难以抗衡其他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产业收益呈现递减趋势。

三、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高度化产业较其他低端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收益优势。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区域产业高度化比例和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是区域产业结构中高度化产业比例越多,投入相同资源所获得的产量和收益也越高,从而区域经济增长越快。二是高度化产业的高度化程度越高,产业收益越明显。第二,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相对应。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低增长阶段对应低端产业结构,低端产业结构是以弱势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具备收益快速递增优势;高增长阶段对应高端产业结构,高端产业结构是以高度化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具备收益快速递增优势。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增长阶段论,把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且每一阶段都对应相应的主导产业结构:一是“传统社会”阶段,主导产业主要是农牧业;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主导产业体系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三是“起飞”阶段,主导产业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如纺织工业;四是“走向成熟”阶段,主导产业主要是重工业和制造业,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器械、化肥等;五是“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主导产业主要是汽车工业;六是“追求高生活质量”阶段,主导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城市建筑业等。显然,经济增长阶段越高级,对应的产业结构越呈高度化。[6]第三,高度化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强。高端产业都是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条长,且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①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主导产业的关键,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当区域产业一定且通过改善区域要素投入来促进经济大幅度增长很困难时,最好的途径是改变产业结构自身,使之高度化。就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言,高端产业越多越好,高度化程度越高越好。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拥有较多农业或低加工度产业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越落后。

从动态方面来看,产业高度化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虽然原有的产业收益增长率经过一段时间后会下降,其在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也随之下降,但是如果大力发展收入弹性高的高端产业,及时转换产业结构,那么优势产业的加入,不仅能抵消原有非优势产业增长减速的影响,而且可以支撑起整个经济的更高的增长率;二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已存在的与需求层次对应的各层次成熟产业的收入弹性及价格弹性都在变小,就变小的速度和幅度而言,越是低端的产业越慢越小,而新出现的高端产业,其弹性反而大增,如果新兴高度化不能抵消各层次产业的增长减速影响,那么经济总体增长速度会逐渐变慢。因此,在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不断转换的高度化成长过程中,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下:一是在经济起飞成长阶段,产业高度化加快,其收益的增长速度大于传统产业的缩减速度,并且产业结构的高转换率对应于经济发展的高增长率。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后起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快、经济增长快。二是当经济处于高级阶段,对应于各层次需求的产业大多进入增长减速期,个别新兴高度化产业也不例外,总体经济增长减速。例如,收入水平高、产业结构稳定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四、结论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高度化的产业结构能够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为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促其高度化,使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成长阶段,总体来说传统产业较多,高端产业较少,产业结构转换的空间大,正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促使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结构的整体高度化水平,力争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主动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1] 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1-23.

[2] 〔美〕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4-25.

[3] 〔英〕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陈冬野,马清槐,周如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

[4] 盛见,王汝津,李明.农村家庭责任制的制度绩效评析和制度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46.

[5] 刘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39-40.

[6] 〔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郭熙保,王松茂,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高度化产业结构收益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柯桥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测度分析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