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特性

2012-08-15 00:47张洪才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张洪才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反映的特性,事物内部也存在着自身的独特性。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时候,往往足够地重视“管”的研究,而忽略“理”的深入思考。“管”和“理”实质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不可偏废。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认识

“管理”是两个词素。“管”,在此引申为统管、管辖、管制、监管之意,依靠法律、制度、政策、规范等约束人们的行为,体现一种权力赋予与隶属关系。“理”,引申为疏通、引导、物质本身的纹理、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之意,可深层次理解为事物的规律,“管”“理”连用,表示在权力与职责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置,控制与协调是“管理”不可或缺的两大职能。

“管”“理”是辨证统一关系,“管”较为粗犷豪放,是执掌管理、权势威压。“理”是精心梳理、倾心雕琢、顺通关系,符合规律。管理理论强调控制,行为科学追求协调,现代管理理论则遵循二者有机统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控制协调都是必要和必须。没有控制,规范和秩序等于是空壳;没有协调,师生关系不畅,人际关系紧张,内耗、摩擦不断。有“管”无“理”,就会形成强权、专横、武断、颐指气使、以势压人,抑制和扼杀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有“理”无“管”,必将导致令不行、禁不止;政策与对策抵消,无视教学与管理规则,自由主义泛滥,无法达到管理的目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控制协调、制度情感、规范人文有机结合,“管”中有“理”,“理”中带“管”;“管”而有度,“理”而有节;控制兼顾仁厚,协调不失原则;规范讲求和谐,人文也兼义务,不失规章之严肃,兼有人情之温馨,“法”“德”并重,“恩”“威”兼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特性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职员工把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在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心理、体质方面的规范或要求,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内化为青年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担负着青年大学生引导政治方向、激发青年大学生发奋学习、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重大职能。

1.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而支配行为的思想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环境、工作与生活条件以及所受教育决定。市场经济确认人们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大学生自主和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人自由、权利、自我价值、物质条件满足。教育者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学生思想实际,找准思想产生原因,敏锐洞察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倾向,预防不良行为发生,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尤其要认清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恋爱、就业、工作压力等问题,做好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效应。

2.管理目标的确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高校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取得切实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管理方式、评价方式、实践活动、检验系统等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培养目标展开。“教”“管”结合,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3.管理对象的特定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成长、成才独具群体和个体特性,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必须面对这一最大的实际,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平等观念,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存在非组织化倾向,自我感觉良好,摆脱束缚挣脱羁绊的自由主义倾向有时较为突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偏向”不时干扰着正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得思想工作切不能以硬碰硬,不能靠权力、靠命令、靠地位、靠强制约束来推进,要更多地靠宣传动员、说服力、影响力和人格魅力,靠情通理顺,靠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

4.管理活动的计划性。计划是实现目的和愿望的措施保证,是工作程序性、顺序性和成效性的必须,也是工作预见性、前瞻性等科学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制定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重点目标和一般目标、定量目标与定性目标、预期性目标和突发性事件的工作目标,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统一,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现代化。

5.管理手段方法的综合性。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管理系统之间相互交织,思想开放、观念激荡、信息共享、价值标准选择多样且群体动态性强。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包容性和亲和力“磁性”更强,管理手段和方法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全面性、刚柔相济,在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动态管理过程中,针对运动变化的教育主体、培养对象、环境结构、人文因素,在计划、组织、指挥、实施、监督、协调、评价等各个方面,辨证施治,从心所欲。

6.管理环境的易变性。校园育人环境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及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大学历来都是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革故鼎新之所。综合育人环境要注重“四有”:有爱国进步、民主活泼、团结向上、安定有序,激励和引导师生员工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氛围;有良好的道德环境、道德氛围,以德化人、为人师表;有良好的活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有良好的文化传承,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汲取世界文明,高扬时代主旋律,成为先进、健康、高雅文化热土和领地。

7.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管理者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计名利、埋头苦干,讲求奉献,懂科学,会管理,能创造。识大体,顾大局,防微杜渐,韬光养晦。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学生党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作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依法办学,民主管理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带头奉献讲风格,自觉律己做表率。

8.管理的创新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有创新观念,创新应着重修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素质;对法律法规、教育规章、教育政策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力,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教育教学的革新创造力;知识广博,底蕴深厚,是学科的专家,管理的行家。真诚关爱师生职工,尊重教师人格和劳动成果,具有主人公意识,责任感,有荣誉感、归属感、成就感。管理创先争优,构建和谐集体,促进团结,激励士气。压担子,出点子,搭台子,促进师生职工的全面发展。

三、结 语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尊重、理解、教育、引导、关心、帮助人。带着满腔热忱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和“理”,不断提高亲和力、感染力、人格魅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康的运行机制,组织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方力量,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有效果,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立仁.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31-32.

[4]韦春北.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和内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173-176.

[5]张洪才,邹立莉,郑世堃.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要[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25-29.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