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态效应及对策

2012-08-15 00:47王富强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国防生效应政治

王富强,李 欣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国防生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根据军队建设需要,由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中录取的学生或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学生。 高校国防生是军队干部的重要后备力量,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战略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如何克服高校国防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负态效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态效应的内涵

在教育学理论中,效应是指受教育者因受到教育者教育的影响而发生的直接作用。效应按性质分为正态效应和负态效应。正态效应即在相互作用中满足了受教育者需要或实现了教育者目的的效应。负态效应即与教育主体需要和目的相反,并且反过来阻碍或反对主体需要和目的实现的效应。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态效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国防生未实现教育者预设的教育目标,并且与教育目标成反向发展的教育结果。也就说,高校国防生未自觉接受先进正确的教育影响、抵制和克服消极影响,为形成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未能有效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

二、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态效应的表现

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国防生应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但由于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信念弱化,献身国防意识不强

当前,绝大多数国防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较强,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这是国防生的思想主流。但是,由于受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国防生的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国防生对政治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述不清,理性思维能力和政治鉴别力比较弱,对时事政策了解不够,使得他们的政治评价也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表现得异常冷漠。同时,对毕业到部队工作的思想准备不足,对军队和军人的理解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从军的经历,理性思考不够,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国防生,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和职业认同感产生困惑,致使其政治信念不坚定,献身国防的意识相对淡薄。

(二)自我中心意识凸显,缺乏团队精神

目前,有些国防生自我中心意识凸显,过分注重自身发展,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团队和合作精神,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认识和处理问题过于以我为主,对未来的规划只讲求个人想法,缺乏团结友爱的精神,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根据当前情况看,大多数国防生是独生子女,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有先天的优越感,追求独善其身,自我意识较强,在学习和工作中只讲究个人兴趣爱好,而忽视了他人与集体。如在国防生平时的训练中,一个人的迟到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集合速度,进而影响到训练的效果。突出的自我中心意识,匮乏的团队与合作的精神使他们将来要适应部队严格正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价值取向异化,吃苦精神欠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渗入,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大学生。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部分国防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异化,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这势必影响到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的军人意识受到削弱,自制力和自控能力减弱。再加上他们对军人职业认识不清,对到部队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思想准备不足,部分国防生缺乏应有的思想心理准备和耐挫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便不能从容应对。有的甚至思想消沉、情绪低落。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认为,军训强度偏大,害怕在校期间的军政训练,希望不搞军训只学习。

(四)毕业分配去向迷茫,缺乏职业使命感

国防生毕业后将进入军队成为一名军人,然而他们未能真正接触过军队生活,虽然有的学校会安排国防生到部队去锻炼,但时间也是有限,并不能够透彻地了解。毕业后将来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工作,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他们往往不得而知。国防生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作,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比分配在军队一线的毕业国防生较为优越。但是,当部分国防生将当初选择成为国防生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以及非国防生同学的待遇进行对比时,心里产生了较大的落差,这就造成一部分人总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将来不是充满信心,而是满心疑惑。这些人刚刚加入国防生时的激情也随之而减弱,原本坚定不移的为国为民的使命感也开始出现动摇。

三、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态效应的抑制对策

在新形势下,抑制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态效应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加强与改进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突出教育重点

理想信念教育是国防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国防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帮助国防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充分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任务,认清我军新军事变革面临的挑战,增强光荣感与使命感。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是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国防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国防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认识观察处理问题的水平,努力把国防生培养成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信念坚定、立志献身的人才。

(二)强化军人素质教育,铸牢军魂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又是军队后备干部,担负着未来军队建设的特殊使命。提高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我军质量建设的关键。军人素质的养成教育是军人思想素质的重要保证,应该充分吸收借鉴部队经验,积极推进“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加强引导,严格规范行为,让国防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军人素质。在平时的学习、劳动、训练和开展各项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内有动力、外有压力,激励他们不怕吃苦、不畏艰难、敢争第一的精神。国防生须在确立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为灵魂,刻苦学习科学文化、钻研专业知识,为未来军队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充实条令法规、管理知识和军人心理学等内容,帮助国防生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促进国防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军队、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管理上注重统筹协调,有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资源,才能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搭建起国防生军政素质提升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军队应从部队挑选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充实到教员队伍之中;各签约高校应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专业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专业导师为辅导,军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相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高效精干的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家庭亲和力,建立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支持国防生的教育管理,积极配合高校和选培办搞好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从高校的国防生培养教育的经验可以看出,充分利用三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经验及优势,十分有利于国防生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切合实际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达到铸牢军魂的最终目的。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我们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加强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地促进国防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推动部队建设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钟庆杰,尚晓军,李维启.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2]黄海波.关注负态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新视角[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国防生效应政治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懒马效应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心理检测对招收国防生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