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的反思

2012-08-15 00:51覃文柯
山西建筑 2012年32期
关键词:华林产业园武汉

覃文柯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昙华林是武汉市武昌区现存的一处包含众多近代名人及历史文化真迹的重要历史街区,是武汉近代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长期缺乏关注,致使该街区近代历史建筑多有损毁,甚至消失的危险。自2006年起,在武昌区政府提出“建设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武汉市政府投资1.4亿元,打造昙华林艺术村——一个以湖北美院、美术院等美术研究创作机构为龙头,以昙华林艺术文化街区为艺术产业基地,以当代湖北书画、雕塑、陶艺、创意设计、经销展览为一体的典型艺术街区,意图通过艺术创意产业园的构想为昙华林开创一条复兴之路。

1 昙华林的历史

昙华林位于武昌城的东北角,是武汉市武昌区近代史上的一朵奇葩。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人们在这里兴建了大批学校、教堂、住宅,该地现今仍遗存大量历史建筑。

目前昙华林遗存的建筑主要为3类。

1.1 欧式建筑

欧式建筑有:戈甲营的基督教崇真堂、仁济医院旧址、瑞典教区、法式建筑、育婴堂大楼、主教公署大楼、花园山天主堂、文华书院、文化公书林等。

1.2 名人故居

1.3 江夏民居

1)鹤云飞宅口原位于戈甲营,为中式砖土结构的江夏民居,是晚清官僚吴文的私宅。2)百年江夏民居口在昙华林81号、戈甲营76号至今还存有两座粉墙黛瓦的江夏民居。

在昙华林千余米的街区上,百年前的医院、学校、图书馆组成了一部近代文教卫的发展史,而围绕在它周围的湖北美院、美术院等美术研究创作机构,又增添了它的艺术气息。

2 昙华林改建创意产业园的竞争力

2.1 区位优势

昙华林所在的武昌区以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为主,该区云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昙华林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庞大的消费群体。昙华林街附近拥有湖北省美术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等艺术类高等学校,可以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后盾。另外周边还有武汉著名的旅游景点首义广场,黄鹤楼,户部巷等,能够形成特色的经济规模和产业链。

2.2 自然优势

昙华林位于花园山之上,得名自山上曾昙花成林的典故,可见此地自然条件之优越。这里绿地率高,既有天然林地,也有大片人工绿化苗圃和旧式洋房院落。周边区域也多为居住区和各大院校,将其与繁华的城市中心区隔开,令昙华林即使身处闹市也格外清静。

2.3 人文优势

昙华林集中了几十处近百年的教堂、医院、学校、名居、花园、领事馆等老建筑物。这些老建筑的一砖一石可以揭示武汉城市发展轨迹。名人故居,多处近代革命旧址星罗棋布。别致的江夏民居,古老的武昌城墙,珍藏着老武昌的城市之根,在此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文历史优势。

3 改造后的昙华林为何依然冷清

6年过去了,尽管昙华林较之2006年以前那种无人问津的状态,确实有所改观,但是每每走到昙华林的街道上,却看不到创意后的振兴,更感到丝丝的冷清,且不说与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相比,就连与建设更晚的“武汉天地”都相差甚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现在走在昙华林的核心区,可以看到昙华林街区的仁济医院旧址至得胜桥路段的主街区地面两边建筑得到了修缮和改造,仁济医院往东到武汉第十四中的路段有简单的修缮,但沿街的两边破旧的房屋随处可见,艺术村仅仅有点雏形,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较少,未能形成规模。街区内很多重要的历史建筑都还没有修缮,而入驻的文化创意企业虽然是位于昙华林的核心,但是采用的是一种封闭的姿态。一面是很多的历史建筑没有修缮,没有介绍,另一面是少量修缮好的不对外开放,没有欢迎游客参观的姿态。而周围的居民区,几乎仍然是2006年时的样子,短短的昙华林路逛完后,想在周围的本地人居住的小巷逛逛,却看到的是一派杂乱不堪的景象。如此种种,使得昙华林难以吸引众多的游人来此观光,难以成为真正的城市旅游景点。

Q:上海印刷业近年来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的印制大奖,这是否代表上海印刷的水平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水平?

4 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方式不能简单的复制

目前国内创意产业园的开发主要有两种:自发性和集中式。

1)自发性创意产业园产生的直接诱因是旧厂房的适宜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在国内这类创意产业园最具代表的便是北京的798工厂。2)集中式的开发是由开发商或政府出资对旧产业建筑进行改造,区别于艺术家自行租用并改造的自发行为。集中式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集中式开发对收益的追求也带来了艺术与商业间的矛盾。因其开发成本的关系,对于入驻的机构要求门槛较高,多为一些大品牌。

从上面来看,昙华林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是应该属于政府集中开发的创意产业园区,于是这种开发对收益的追求便带来了艺术与商业间的矛盾。798艺术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融合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艺术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增加了艺术区的吸引力,但它是服从于经济因素的次要因素。然而现在的昙华林,除了条件很差的居民住宅外,修缮后的几栋历史建筑显然不符合扶持青年创业者和艺术家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旧厂房的改造,昙华林本身是具有很大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的,这种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一定不能埋没于从外面引进的各种创意产业中。我们应该根据昙华林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引导和规划方案。

5 昙华林与武汉本地其他创意产业园的比较

武汉现有的创意产业园区。

1)东湖高新创意产业园。定位影视动漫,艺术培训基地,投资20亿元新建,计划3年~4年建成。产业园区全部完工后,将由新加坡方面负责管理,园区内将聚集创意类企业、工作室300家~400家,从业人员可超过1万人,年创造产值20亿元。

2)汉阳创意园区。主要有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

3)珞珈创意园。主要经营有IT、动漫、时尚、服装、网游、娱乐软件等产业。

4)光谷创意产业园。主营数字媒体、新闻出版业、影视业、网络软件业、会展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等新加坡、韩国等国所属公司共同投资,目前已有近30家创意类企业入驻该园区。

另外还有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吉庆街民俗饮食文化一条街、青岛路历史文化街区、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花园道·艺术生活区等。

一夜之间,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散布在武汉各个角落。这里我们着重谈论和昙华林规模相当的创意产业园区,如花园道·艺术生活区,汉阳兵工厂,这种园区一般都会将创意设计、创作展示、文化娱乐、时尚购物、格调餐饮等元素结合在一起,以求得更高的人气,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武汉现有的这种园区都遭遇了概念很好,但是实际却很冷清的尴尬。这些园区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创意产业园区的印象,或者说创意产业的特性还不鲜明。入驻的几家艺术单位,更多的倾向于传统的餐饮、休闲和娱乐功能,而这些显然还不是创意产业的本质所在。

而昙华林限于目前发展的力度还没有到能引进餐饮购物等元素的状态。但更重要的是,昙华林怎样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从武汉乃至全国那许许多多的创意产业园区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笔者认为,昙华林其实本身是具有了区别其他创意产业园区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的,就是它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昙华林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旧厂房,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老城区,这里曾经名流云集,覆盖了武汉近代众多的历史事件,保存了完整的清末建筑群。昙华林的各个角落都是充满了故事的,这些故事应该和创意产业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

6 对昙华林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的针对性定位

为了说明对于这种规模有着鲜明个性的历史街区,我们可以采用更加点对点的发展方式。从每一栋建筑的发展去仔细规划街区的功能和经营方式。笔者对昙华林未来的规划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比如我们可以将昙华林现有的建筑群分为3类:

第一类:有着教育意义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适用于改造成小型的博物馆,或者展览馆,除了最早的医院,书院之外,这类建筑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有特色和趣味性的建筑,像戈甲营(明清两代武昌城内的兵工厂),还有太平试馆(明清两代接待秀才住的地方)。

第二类:同样是历史建筑,但教育意义相对不大,像江夏名居等地,可以用来引入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但要求这些企业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迎接往来的游客。

第三类:本地居民的住宅,这里可以借鉴上海田字坊的经验,鼓励居民自己改造自己的住宅,改造成具有特点的咖啡店,酒吧,小客栈,或者创意手工作坊,也可以出租给年轻人创业。并非改造旧城区就一定要拆迁的,本地居民也可以成为改造昙华林的力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对整个街区的规划,建筑的立面,建筑的用途要有统一的控制。

除开创意产业的引入,昙华林本身就足以成为一个武汉近代史的博物馆,可以说这个地方应该本身就肩负了教育下一代,向世人展示历史的使命。如今,昙华林成为一个创意产业园,它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体现自身的特色,与一个倾向商业化,服务化的产业园比,昙华林更适合成为一个倾向于展示,旅游的产业园。在这样一个定位下,不仅是要引入有实力的创意产业企业,更重要的是在核心区,向游客展现出各种创意的产业。将创意的展示和本身街区历史底蕴的展示,以及本土居民生活的展示结合在一起,是将昙华林打造成一个真正吸引游人的旅游区的一种方式。

昙华林在上述的定位中,在现阶段应该很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其像武汉其他创意产业园一样相对没有针对性的引入创意产业,昙华林可以选择一定的团体引入。比如说昙华林可以成为政府支持大学生,艺术家创业的一个实验区,支持做有关创意产业的年轻人起步的一个平台。更多的年轻人的到来,会给这个老城区带来活力与特点。并且在创业的初期,规模不大的时候,应该是欢迎外来的游客、本地的游客参观的,这对推广自己的创意也会很有帮助。

[1] 彭 韬.城市建设中新与旧的平衡——武汉市汉口老街区改造的思考设计[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6):31-32.

[2] 王 旭,张衔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0(7):47-48.

[3] 汤和平,段 瑜.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以武汉市昙华林—胭脂路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z1):10-11.

[4] 于 海.田字坊实验:超越全球—地方二元对立的城市更新模式[J].中国城市评论,2009(10):29-30.

[5] 傅方煜.武汉昙华林近代多元化历史街区考察和保护研究[J].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2008(5):63-64.

[6] 洪 泉,唐慧超.旧工业建筑的 LOFT开发模式对比研究——以北京798工厂与深圳华侨城LOFT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12.

[7] 苏璐仙,王晶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基于北京798园区的案例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6):35-36.

[8] 李 镭.从798工厂的变迁谈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装饰,2010(12):44.

[9] 姚潆瑾.武汉创意产业环境分析及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华林产业园武汉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