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SSCI数据库2005年以来文献的科学计量研究

2012-08-16 03:23
旅游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文献旅游

于 伟 张 鹏 张 彦

(1.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1 引言

生态旅游是伴随着环境运动兴起和旅游市场成熟化等趋势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其研究伊始就表现出系统化的倾向。综观先前学者的归纳,生态旅游的内涵至少包括自然环境和社区社会两大维度,体现着对自然的妥善保护和谨慎利用以及积极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等基本内容。具体而言,生态旅游的概念架构包括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等具体标准规则(卢小丽,等,2006),涉及旅游者、居民和政府等多利益主体。生态旅游应当是也必须是环境友好、负责任、低影响和可持续的(Sirakaya,Sasidharan,1999;张广瑞,2004)。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生态旅游的探讨也逐步从“是什么”向“做什么”和“怎么做”过渡,研究对象涵盖了生态旅游的供给、需求、机构、影响和外部环境等诸多领域(Weaver,2006;钟永德,等,2008),综述性文章也开始大量涌现。本研究则尝试使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捕捉和探究国际生态旅游的研究前沿,为深入研究生态旅游和发展国内生态旅游提供借鉴。

科学知识图谱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图形。科学知识图谱研究以科学学为研究范式,以引文分析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陈悦,刘则渊,2005)。知识图谱能够显示知识元和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和演化等诸多互动关系,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频率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其中,频率分析能够得到热点词汇和高产作者等方面的信息,共现分析则表明作者、词汇、引文和期刊等要素内部的关联度或相似性,聚类分析能够得到关键词和文献的亲疏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则有助于识别作者团队等方面信息。应用这些研究方法,一是可以以特定数据库为数据源,依据特定检索条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侯海燕,2008),二是通过对关键词、作者和来源刊等文献要素的分析获取研究进展信息,避免阅读海量文献造成的低效率和信息漏损。随着Bibexcel、NetDraw、Pajek等一系列软件的开发,知识图谱分析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限定引文数据库为SSCI。具体检索条件为主题(topic)含ecotourism且出版年(Year Published)为2005~2011(其中2011年文献截至8月份),共得到322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在处理软件中,排序和筛选等基本数据处理采用Excel;词频分析、共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采用瑞典科学计量学家Persson开发Bibexcel;知识图谱绘制采用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Borgatti开发的NetDraw。Bibexcel和NetDraw目前都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表1列出了SSCI数据库中各年度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数量。从分布情况看,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这表明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

表1 SSCI数据库中各年度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统计

3 频率分析

相对集中的关键词、稳定的来源期刊、经典文献和高产作者都是一个研究领域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性要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解读,既能够发现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协助判定研究领域内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将借助Bibexcel和NetDraw软件对生态旅游研究领域内的这些要素做出分析。

3.1 关键词频率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基点”和“提示符”,能够反映出该类研究下的各个领域和焦点。应用Bibexcel软件的统计结果表明,全部322篇文献共出现936个关键词,但频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别。其中769个关键词仅出现1次①必须要说明的是,Bibexcel软件对关键词出现频率进行的是精确识别,例如 protected areas和protected area在软件中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关键词,但内容并无二致,因此本部分结论仅供参考。。若不计ecotourism,出现达到7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为11个,依次为 conservation(保护,29次)、tourism(旅游,23 次)、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18次)、sustainable tourism(可持续旅游,17次)、protected areas(保护区,15次)、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11次)、sustainability(持续性,10 次)、China(中国,9 次)、nature-based tourism(基于自然的旅游,8次)和community-based tourism(基于社区的旅游,8次)。从中我们能够看出,生态旅游研究与保护、可持续和社区等内容高度相关,学者们对生态旅游的本质和内涵的探讨方兴未艾。值得注意的是China近年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高频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和实践均得到长足发展。

3.2 源刊分析

源刊是研究领域的“阵地”,应用Bibexcel软件的统计结果表明,全部322篇文献共分布在128种SSCI源刊中,其中86种期刊只刊载了1篇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章。刊载数量达到7篇及以上的源刊共8种,如表2所示。从中能够看出,《旅游管理》、《可持续旅游杂志》和《旅游研究纪事》三部期刊构成了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主阵地,同时也见于经济类、地理类和环境类的期刊中,这既说明了生态旅游研究的多角度和交叉性的特点,也说明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表2 载文7篇及以上的源刊

3.3 引文分析

Bibexcel软件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全部322篇文献中,共出现引文12400篇,其中10827篇仅被引用1次。被引频次达到10次及以上的文献共46篇,表3中列出了被引超过20次的8篇文献,从中看出,这些被引频次高的文献集中在2000年前后,距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已时隔多年。这也能够说明,生态旅游研究缺乏“开山式”的文献是导致生态旅游领域内知识积累方向和进程较为复杂的原因之一,从关于生态旅游的林林总总的定义中就可见一斑。

3.4 作者分析

Bibexcel软件的统计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共有603位作者在SSCI源刊上发表过有关生态旅游的文章(不计位次)。其中Hovardas发表8篇,Stein、Weaver、Buckley和Lawton等4位作者发表5篇,此外还有2位作者发表4篇,14位作者发表3篇,46位作者发表2篇,536位作者发表1篇。这种作者布局的特点也能够看出生态旅游研究的分散性。

表3 被引超过20次的文献

4 共现分析

共现即为共同出现之意。科学计量学多针对关键词、引文和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尤其以关键词和作者居多。一次共现无法有效说明问题,但多次共同出现则有助于研究者得到关于主题亲疏关系和学术“圈子”等方面的有效信息,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还可以揭示学术领域研究内容的内在相关性和学科领域的微观结构(陈悦,等,2011)。我们在下文尝试对国际生态旅游研究领域内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

由于本研究进行原始文章整理时有着明确“基点”,即ecotourism,因此该词在关键词共现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在两两共现分析中,共有1对关键词(eco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出现12次,1对关键词(ecotourism&conservation)出现7次,1对关键词(ecotourism&protected areas)出现6次,4对关键词出现5次,3对关键词出现4次,11对关键词出现3次。在共现3次及以上的21对关键词中仅有4对没有出现 ecotourism。此外共有16个关键词与 China共同出现,其中ecotourism频率为3次,其余均为1次。

为更好的分析关键词共现情况,我们用NetDraw软件绘制了出现频率大于和等于5次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网络图以ecotourism为基点词,以sustainability和conservation等为核心词分布,能够较为清晰地区分出内外两个层次面,内层以保护、可持续和发展等为内容,侧重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和价值原则;外层词汇则以具体区域名称为主,意味着生态旅游从理论探讨向实证发展的趋向。内外层的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了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基本框架。

图1 出现频率大于和等于5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从关键词共现布局中我们能够看出,生态旅游和持续及保护两个词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保护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持续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和目标。若从结果状态的角度理解“持续”,其本身就是多要素博弈和联动的结果,这也是造成生态旅游内涵复杂的原因之一。生态旅游的持续性依赖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必须是自然和人文并举,否则生态旅游将不会为利益相关群体带来福祉。

5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旨在将研究对象根据彼此之间的相关程度划分成不同类群,尽可能保证群内相似和群间相异,借以分析相关研究主题。我们对出现频率达到和超过3次的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Bibexcel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全部65个关键词(排除ecotourism)共聚合成5类,NetDraw软件绘制的每类的网络图分别如图2~图5所示。第一类的核心词是 tourism(旅游)、conservation(保护自然)、poverty(贫穷)和development(发展)。这反映出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地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关注生态旅游对这些地区的影响以及生态旅游对地区的振兴作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的外层关于区域的词汇也反映出了这一点。第二类的核心词是wildlife(野生生物)、nature(自然界)和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这反映的是生态旅游的“自然属性”,即生态旅游依托特定自然生态系统开展,其发展必须统筹和尊重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类的核心词是community-based(基于社区)、stakeholders(利益相关者)和co-management(共同管理),这反映的是生态旅游的“社会属性”,即发展生态旅游应该也必须是社区友好导向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都应当得以体现,特别是社区作为环境和社会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其权益必须得到彰显和尊重,这有赖于完善而有效的共同治理机制和平衡管理的实施。第四类的核心词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tourism(可持续旅游)和protected area(保护区),这反映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原则:可持续和保护。这也是生态旅游的本质所在。第五类的核心词是naturebased(基于自然)和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这反映了生态旅游实践的部分内容,即需要体现在规划和管理中并且尊重自然,例如在规划中体现出保护优先、容量限制和就地取材等原则。关键词China也出现在这一类中,除了与本类中两个核心词之外,与park(公园)也存在直接关系。

图2 关键词聚类Ⅰ

图3 关键词聚类Ⅱ

图4 关键词聚类Ⅲ

图5 关键词聚类Ⅳ

图6 关键词聚类Ⅴ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我们能够明晰生态旅游的内在属性。世界生态旅游峰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使用的标准包括5个范畴:最小影响管理、基于自然的产品、环境教育、保护导向和社区友好(Western,1993),这些属性和范畴也基本囊括于上述类别中,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研究的“丛林”。需要说明的是,聚类分析划分的类群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群内主题相关性相对而言较为紧密,而跨类群内容的交互则是生态旅游研究的基本特点。针对特定类群的研究尽管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但也不应过于注重一个领域而忽视生态旅游内在的系统性。

6 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是对已有的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的基于科学计量学的补充和回应。基于2005年后的SSCI数据库文献分析表明,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持续热点之一,渐次形成了自身研究的期刊阵地和研究团队,并呈现出跨学科、多方法研究的态势。介入生态旅游研究的学科除旅游之外还涵盖资源、环境和生态经济等多重领域,研究方法则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包括案例分析和定量计算等在内的多方法并重的格局。针对特定区域的研究是生态旅游研究的一大动向和特点,这些区域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哥斯达黎加、乌干达、南非、尼泊尔以及中国等,体现出了生态旅游研究的应用导向和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热点区域。

从对国际生态旅游的前沿研究的共现和聚类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存在以下趋势:(1)对生态旅游价值导向和发展原则的深度讨论。可以说,生态旅游研究从发轫之时就渗透着对自然的负责精神和人文关怀导向,从图1的分布距离中能够看出,与ecotourism关联度最为紧密的词汇包括基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等,这些共现词汇所体现出的也正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导向:保护生态系统、发展当地社区和做到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内容必须贯彻于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中。(2)关注生态旅游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管理。自然生态是进行生态旅游的凭借物,但生态旅游的开展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和不可修复的。因此如何使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最小化是生态旅游持续关注的论题,这在低碳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3)关注生态旅游对社会系统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管理和治理问题。从国际生态旅游客流方向看,多是从经济和文化强势的地区向弱势区域流动。由于个体资源不足和组织力薄弱等原因,旅游地社区居民在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利益往往被不恰当的忽视。因此通过社区增权和治理机制的建立确保多利益主体权益平衡是生态旅游“大系统”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

作为舶来词的生态旅游尽管在近15年来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本土生态旅游研究要达到国际前沿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人文地理》3种期刊2000年之后的载文统计看,共刊载篇名中含“生态旅游”的文献共68篇(截至2011年8月),这些文献前期集中在生态旅游内涵思辨中,近年来针对特定区域的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开始出现,并同时表现出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趋势。前者的表现是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探究生态旅游的本质和整体运动规律,后者的表现则是深入分析游客和居民等特定利益主体的感知和作用。总的看来,本土研究仍然存在概念泛化、方法落后和功效性差等问题(马波,2009),对本土学者而言,运用前沿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探讨国内生态旅游问题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际生态旅游前沿研究对我国发展实践也有着重要启示。国内生态旅游实践起步时间并不长,相关利益主体对生态旅游内涵理解也存在诸多偏差,这种偏差的消极影响在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等主体功利化导向的驱动下会被进一步放大。生态旅游既非“到生态好的地方旅游”等在自然资源框架下的狭隘理解,也不应过于追求“游人如织”的状态。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互惠稳定的一体化共生系统(刘静艳,2006),特别是需要摒弃运动式和居民大搬迁等发展模式,使生态旅游真正能够实现其惠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初衷。

[1] Sirakaya E,Sasidharan V.Redefining ecotourism:The need for a supply-side view[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8(2):168-173.

[2] Weaver D.Ecotourism(2nd Ed.)[M].Brisbane,Australia:Wiley,2006.

[3] Western D.Defining ecotourism[A].Lindberg K,Hawkins D.Ecotourism: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C].NorthBennington,Vermont: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

[4] 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5] 陈悦,宋刚,郑刚,等.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J].科研管理,2011(2):10-19.

[6] 侯海燕.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7] 刘静艳.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J].旅游学刊,2006(5):17-21.

[8] 卢小丽,武春友,Donohoe H.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2):56-61.

[9] 马波.生态旅游在中国:研究回顾与本质回归[J].旅游科学,2009(1):1-6.

[10] 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 钟永德,王怀采,李晶博,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130-137.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文献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